读邻24(3)我的思维不断被打开

读这个书的过程它给我很多可能的思维方式,这是我最大的收获。至于这个思维方式能不能变成我李玉峰个人的,至于这个思维方式指导我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或者庸俗的事情,都不是我关心的,因为那个结果我不关心,我关

书目:《本真性的伦理》

主题:杂酱面

时间:2014年4月19日

嘉宾:李玉峰、@邱小石、@杨早、许蓓玲、曾剑飞、@沉醉寒冬、@讷言敏行的猪、@蕴伽、@淑婵想、刘强、刘玥、@水长东东

记录整理:@淑婵想、@杨早

李玉峰:这本书给了我很多让我觉得非常棒的逻辑。它去分析现代、现代性、现代主义、现代人、现代国家。我那天在我的相框上还写了几句话,我就想做这个文字游戏,现代的前面和后面,十八世纪、十六世纪、十五世纪以前,叫前现代。这是第一。第二,它怎么可以在全世界形成这样的一种思潮、一种状态,影响全人类,当然包含我们在座的所有人。更早一点的时间人们有敬畏心的,敬畏宇宙,因为洪荒时代人们没有知识体系的,那时候敬畏所有天上的东西,你搞不懂的东西、那种神秘的东西。据说中国龙的来源是人们看到闪电,觉得闪电是龙的怪物,据说最早的龙在濮阳。所以更早的人类是因为崇拜大宇宙未知神秘的东西,所以人把自己深深放在这个系统里面,给自己做空间、时间、情感、道德伦理的定位,那是一个大系统,人们根本不可知。这是最早的按照他的朴素逻辑。

后来慢慢开始出现城邦文化和社会文化,所以人们开始把自己放在社会里面、城邦里面,那时候人是有规矩的,人们不能逾越这个东西。更早就是神了,更不可以。再往后面,比如到现代的时候,这本书里提到的某一种逻辑,我的一种肤浅理解就是,人们的工具、知识、能力开始在提升,可以去打猎,可以去打仗,可以有国家制度,人们开始觉得人是伟大的,人可以创造新的东西,就是现代主义的“工具”,不管是哲学还是科技,还是医学,人类觉得我可以战胜自然,战胜自己。就像小邱举的例子,我发明一个软件就可以让你翻译,你可以不学语言了。这个工具带来的结果就是人们开始盲目膨胀自己的自主权,人觉得什么都可以干,我可以去火星,据说现在还有时间机器,所有这个东西带来人们对自己可能能力的误解和误会,然后盲从的过活。这个危险在于哪里?按照这本书来说,人开始膨胀,就是工具理性。还有现代主义,人们觉得一切以个人中心为主,因为法律、情感、道德、伦理、国家,特别是现代主义以来,都会以高度尊重个人为前提,这是一个好像约定俗成的趋势和状态。

我自己有一个习惯,我常常喜欢反着想事情,我跟小邱这些年聊天,我经常跟他说一句话,我说好多事情都没有意义。很多事情可不可以不做,可能会更有意思。我这样的逻辑回到了古话说的“顺者凡,逆者仙。”你如果倒着想这个事情,第一,它可能是另外一个境界和结果;第二,这件事情你可以不做,可能最后还更好,或者不会增加更大的麻烦。比如现在全世界几千亿美金、几万亿美金的军事竞赛,这个事情有意义吗?这都是现代性可能造成的人的某一种膨胀,政治家、经济学家,甚至包括艺术家和人。所以这本书看到最后,我们完全被一个巨大的误会笼罩在里面,这个误会是人造出来的。如果作为具体的人来讲,我们要不要跳出这个繁冗,用另外一种方式,特别是思维方式。昨天晚上我们跟天津的朋友吃饭,他们说“革命”这个词,我们在学校上课的时候跟学生也讲这个事情,什么叫革命?不是割脑袋,而是改变思维方式去看待这件事情。按照这个定义,创新是什么?是换一个角度去看一件事情。这两个级别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这本书在这个角度给我的启发就是,其实我们可以用思维革命来改造抽象的人,特别是具体的人。比如上下班这个事情,刚才小邱说如果不送小孩去,小孩就吃不到早餐,我可能会迟到,因为我们被这个系统控制了。如果你换一个角度,武汉有七家人,自己去郊外开了一个学校,家长轮流给小朋友上课,他跳出传统教育体系看这个事情。很多人都开始尝试去突破所谓的现代主义和现代性给人的控制性,他不是让你去杀头,而是你给自己的思想进行颠覆性的思考。这里面也提到说,不要极端的悲观,也不要极端的乐观。面对现代主义或者文化,认为人类已经没有救了,上帝死了要我们自己发展,所有极端思维都在这里面进行纠结。

我们上设计课的时候常常跟同学探讨一个话题,人类到今天为止还有一个东西把我们控制住,就是二元思维。机械论和系统论这两个理论对目前很多专业、非专业的思维方式的固定,导致评判事情只有好和不好,要还是不要,有价值和没价值,这是二元思维对所有人根深蒂固的影响。包括今天我们聊天说这本书懂还是不懂,在我看来,都是二元思维带来的结果,但我把它都看成是现代性的某一种结论。我们常常跟设计师讲,你有没有可能设计新规则挑战竞赛。我自己亲身经历两次这样的事情,我们参加过一次首都钢铁公司搬迁设计竞赛,那时候五家公司PK,PK到最后我发现他给我的任务书是错的,我就去挑战这个任务书,结果汇报方案的时候,我第一句话说,你们这个任务书是不太合理的。最后那个评委宣布说,这次的设计从头开始,因为游戏规则有问题,任务书写错了。我去挑战游戏规则,整个竞赛重新来一遍,虽然最后我并没有得第一。我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有问题,我就把我的工作方式、我的行为、我的组织、我的时间彻底改变。

另外一个是在学生做作业的时候,比如这学期我跟交通工具专业上课,我又不是学汽车的,但是我怎么给他们上课呢?我就给他们讲一个道理,第一,什么叫设计?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设计,《本真性的伦理》里面没有提设计,但是提出了你的目的性问题,这里面提到大量的关键词,非常迷人的一些关健词。设计有一个定义叫做有目的的创作行为,如果按照这个定义的话,全世界的人都在做设计,习近平在做设计,服装设计师在做设计,我们今天在座的小邱、杨早他们也在做设计,设计了这个读书会。后来我就接着问学生第二个问题,学生就蒙了,我说谁给我找一个没有目的的事情,那可能不是设计。他们说有目的的行为,这个目的怎么产生恰恰是我最着迷的事情,也就是动机问题。所以这本书,不管我们读成什么样,我个人觉得,我们真正应该考虑的可能是他的动机是什么。我有时候跟同学讲,我说你看别人作品的时候,能够一眼读出他的动机和逻辑,你就变成火眼金睛了,你看到了那些无形的东西。查尔斯·泰勒这个哲学家,我觉得他触及到所有抽象具象人的一种生存状态里面最敏感、最重要、最隐形,但是最要命的东西,就是现代性、现代人、现代社会、现代制度,包括他对人类的担忧,他这种担忧我觉得是本质的和客观的,或者叫做乐观和悲观之间保持一种状态,其实跟老子中庸那种价值观是一样的,就是凡事不能走极端。

这本书再往下分解,我解不出来,但是它给我一个很大的刺激就是,反观我自己时间、空间、状态,我已经进入了他的思维的启发状态之下,站在旁边看这件事情。在英国留学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讲怎么写论文,他说你写论文的时候不要带自己的观点。我非常不理解,我说怎么可以呢?如果写论文不带自己的观点,那怎么是你的论文呢?我上课就跟他争论,那个老师是博士,他专门教学生怎么写硕士论文。他说你要把自己放出来,用别人的逻辑去组合,变成一个推导出来的过程,结果形成所谓的结论。在英国读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老师不关心你的结论。可是我们今天在座的很多人,我们很关心那个结论,就是这本书我是不是读懂了,你要一个结果。但是我在英国上一年半的学,我受最大的刺激是,老师根本不关心你的结论。

我有一个英国社会学的硕士同学,他的硕士论文开题叫什么?他去证明太阳是黑色的。如果这个题目在中国大学开出来,可能不到五秒钟老师就把它pass掉,你神经病,太阳怎么是黑色的。可是英国的老师不是,说你去证明它是黑色的就OK,他就去证明,结果这个同学的作业得了一等奖学金。这个事情给我的启发是什么?他们关注的是逻辑和推理过程,其实在训练人的思维和思辨能力。前年美院搞了一个活动,请了12个国外艺术学院的院长做交流,我在会上是听众,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我说你们在教学和管理当中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大概有四个学院的院长回答我,澳大利亚、英国、日本,还有一个是哪里我忘记了,他们回答的是,在教学里面探讨抽象问题的时候觉得最吃力。我自己在美院上学,我在四到五个专业上课,我就在纠结这个事情。我发现到最后学期结束布置作业的时候,不到1%的学生有这种所谓的抽象思辨的兴趣,这个很悲哀的。那天小邱让我推荐书,我想都没想,我一定不会推荐那种看起来很容易懂的书。《本真性的伦理》我们都不读,我们读什么书?所以我们不能盲目的把既定约定俗成的观念体系和逻辑当成所谓的结论,不要这样看它,要形成你自己的逻辑和结论,保持客观状态,在外面看它,这个事情其实不困难,只要训练就有可能。

所以我觉得读抽象理论的书有一种很好的方法就是,你不要去纠结它,你把自己扔进去,在里面就像探险一样,也许最后你从别的地方出来,也许你一辈子出不来,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进入一个状态,而这种状态让你陶醉在里面。所以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不是这本书本身是什么,而是跟大家分享我为什么看这样的书,我想得到什么。我想得到一个让自己深思熟虑、纠结、疑惑,但是很痛苦也很痛快的那种状态,有太多这样的好书。

这里面有很多关健词,比如柔性相对主义,中立的自由主义,比如说道德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生物学,低级的本真形式,公义和私利,原发性原则,我把这些词挑出来以后觉得,我以前没有这样的逻辑,以前我也不会从这个角度看这个事情,读这个书的过程它给我很多可能的思维方式,这是我最大的收获。至于这个思维方式能不能变成我李玉峰个人的,至于这个思维方式指导我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或者庸俗的事情,都不是我关心的,因为那个结果我不关心,我关心的是我的思维不断被打开。所以我刚才说美国和欧盟为什么在去年,在这个时候,两个全世界最大的系统,人类现代主义国家,他们同时开了这个课题,研究大脑怎么思考,这个事情看起来有点严重,为什么?证明我们并不了解自己,虽然这句话说出来并不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刚才有人说到进化,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达尔文自己在《进化论》里面提到,他的很多东西是猜想,没有逻辑,是他猜出来的。比如灵长动物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事情在达尔文的研究里面,很多事情是没有推理的,他是跳跃性思维出来的结果。因此,一句话,所谓的权威和约定俗成的结果,不应该成为我们自己约定俗成的前提,而要跳出去,回头再来重新去思考,因为这个边界实在太大。但是不管边界再大还是再小,我想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思维逻辑,就是这个点和这个系统的问题。我常常喜欢跟我的同事讲,如果你能把一个点看成一个系统,反过来把一个系统看成一个点,在这中间来回的转化,这种状态是人或者现代艺术里面最牛的一种状态,就是你永远在思辨。你不要轻易下任何一个结论,因为那意味着你认同这个价值观和这个可能性,你就会一直走下去,人是很难反省自己的,这就是惰性,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有知识,我们有经验,我们有能力,这就是这里面提到的现代性或者工具理性的对人的误导,这时候你就会义无反顾的下去。

什么叫骄傲?就是人依赖别人产生的一种激情就是骄傲,所以你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邱小石说的、杨早说的,我不认可,我的才是最牛逼的,因为你要证明你比别人好,你就会进入一种状态,那种状态就会成为可能的封闭的东西,这些都可能来自于这本书里提到的现代、现代性、现代主义、现代国家、现代伦理对人的固化的可能他认为不好的东西。至于他想去触及到人是不是能够找到在两极之间保持必要张力的情绪和道德伦理状态,这个事情我不得而知,可是这个叫做泰勒的人觉得应该有在两极之间找到合理张力的状态,去触及到人类回到原古的宇宙伦理学、城邦伦理学、国家伦理学、集体主义学、个人主义学,这种逻辑里面的一种新逻辑,就是新个人主义,这是我看这本书看到的,要反思这个过程,找到你的可能性。

这时候所谓的多元化,所谓的矛盾同体,就有可能出现,这恰恰是解构主义这帮人在当年去颠覆传统思维方式的那个逻辑,尼采虽然说上帝都死了,谁都可以不信,大家可以乱来,可以自我为中心,这些事情都成为这本书里某一种隐型逻辑,让人觉得膨胀,就是个人主义,宗教也可以不要,国家也可以不要,完全以保护个人利益为前提的所有现代制度。包括企业都是这样的,我们在万科这么多年,其实也影响我们很多,王石的那种现代企业制度,王石很欣赏日本企业的状态,可是到今天来看万科的发展,那时候卖公司,只剩下房地产,一直专注做到现在,你回头看王石,他很崇拜日本的现代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可是你如果拿这本书去比较万科,你就会发现很多问题,这就是大家可以去思考的企业状态、个人状态。

没有太清楚逻辑的情况下,我把自己的状态给大家做一个客观呈现,这就是我在三四周前接到小邱的邀请推荐一本书,一直到今天,我对这本书整个的认识。我觉得它给我很好的基础,第一,我有时间边界,今天要做这个讨论。第二,逼着我更深层次思考这样的问题,我特别开心。至于这本书我花十年读完,还是三天读五遍,我根本不在意这个事情,我觉得这个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由此让小邱、杨早、在座各位朋友给我动力和压力,我在明天、后天、大后天,尽责任地从第48页读到第49页、第50页,持续的去读,但这就是一种动机,一种可能的不要太功利的功利动机。一定是有功利的,为什么?设计就是这样,目的不可以没有,但是什么样的目的,取决于你自己在什么样的参照系下去设定你的目的。

我们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做了一个动机的层次,大概七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个人主义,你永远想你自己的事情。第二个层次是家庭,高一级,因为你是一个细胞,要有家庭。再上一个层次是企业,因为我们归属于一个单位,哪怕小邱开书店,它也是一个企业。再上一级可能是一个行业,再上一级可能是一个区域,可能是一个城市,再上一个是国家,再高一点可能是天下,到这时候好像就完了。这本书给我一个启发是,除了天下,其实还有天外,就是我们这个宇宙,这种看起来很神秘看不透的东西,所以最后加起来,七到八个层次拉通,你发现你的动机,我跟学生讲你的设计动机建构在哪个层次,决定你的价值和未来性,以及你的弹性,如果你的动机从天下开始,或者天外开始,像美国人做的课题研究人类大脑,他是想天下的事情,全人类的事情。有一个学生这个学期毕业作业是,他希望把红灯变成听觉化,过马路的时候如果盲人听不见,他可以听见哒哒哒哒的声音,变得有气味,这是想到行业和社会的问题,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还有同学说我就是要设计衣服,我申请专利,我要赚钱,这纯粹个人事情,顺便带动社会价值。

所以回头来讲,如果把这样的逻辑重新进行不同道理的梳理,我觉得人类的生存状态、创作状态以及学习状态,会出现很多不同样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是丰富带来的新价值,不是唯一性,它就是多种可能性的并存。在这里是不是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不得而知,很难说,但这种常态如果能够变成一种新的状态的话,也许有这样的书的思考和时间的投入,就会变得有更丰富的价值、一种体会,可能最后的结果还是自省,独善其身,这是最低层次的可能的状态,对这个家庭、对这个社会、对我们的企业,会带来潜移默化的一种启蒙。

其实所有的事情,特别是我们说设计,我跟建筑学院的很多老师探讨,我说最高级的设计,它的目的就是启蒙,不是消费。你设计的桌椅、汽车,一定要别人买吗?我觉得不一定,如果别人看到你这个作品,听到你这个名字,就会得到一种感受,我觉得这个价值已经巨大。就像我看这本书,把关健词提炼出来,我并不知道什么意思,可是它对我的启蒙从此开始,这一点我认为是价值最大的东西,这种无形就会变成知识和智慧。有人在纠结智慧和知识之间到底什么关系,有些人一辈子不读书,满脑子智慧。有些人读一辈子书,他可能只有一点知识,甚至还说假话,他这个人有用吗?没用。在差不多十年前,我观察我身边的好朋友,包括我们在万科的时候,我看这些人的生存状态,包括读书状态、工作状态、生存状态,我蹦出三个词语,这三个词语到今天为止对我影响都很大。第一个词语是常识,人生下来就会有常识,肚子饿了要吃饭。读了书就要有知识,到最后你能不能有智慧。我就很纠结这三个词的关系,你能不能把你的常识变成智慧,把你的智慧变成常识,把你的常识变成知识,这中间的纷争就是我看《本真性的伦理》的时候同样有的感受。这个人为什么把别人看起来很普通很没有逻辑的事情变成这么有逻辑,变成一本学术专著,我认为他把常识串成知识,如果我们能够升华它,就变成我们生存的智慧,而这个东西是我们追求的某一种动机和目的,但它到底是什么,那个形态到底是什么,不得而知。

这种所谓的交流,我觉得是呈现自己思考的真诚状态,也许是本真性的伦理的一种样态,在我个人身上是这样的。所以我想开个球,还是把球踢出去,这本书我看了快两年,一直断断续续没有看完,我看书的习惯是堆一堆书在身边,餐厅、卧室随处看,但是我有一个很庸俗很功利的动机,我希望了解所有的事情。刚才我给大家推荐的那本杂志,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哈佛大学最新一任的校长,给哈佛大学全院学生说,我们希望哈佛大学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能看懂《环球科学》上的每一篇文章,这是给哈佛大学学生的一个校长的希望。他把这个话说完以后,会议结束,一个大牌教授冲到他的办公室把他痛骂一顿说,连我都看不懂这本杂志上的文章你去要求学生看。我说这个事情的目的是,他们两个谁对谁错?要求学生看懂所有的知识不对吗?好像没有错,我们所谓的通识教育和通才。但是那个教授骂他说你让学生把这个东西看懂,你这个要求是错误的,他认为不合理。所以合理和不合理,出现所谓的二元思维的纷争。但到今天为止我很认可那个哈佛大学校长的建议,我觉得人就是应该看懂所有的知识,这才是一个可能完备的人,但这个要求恐怕不低。我觉得有可能,怎么才有可能?就是打破这种可能传统思维逻辑对你的固化的东西,不是你学过医学就不能去做军事,也不是说你学经济学就不能当厨师,把这个框框打破的话,也许很自由。美国人去伊拉克打仗,用所有高科技武器侦断他们的讯号、手机、电脑,伊拉克基地组织最后走到一起握手交流,卫星不知道他们怎么交流的,他们两个用握手的方式告诉对方信息。这是我看到的新闻,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用最朴实的办法攻击你最尖端的武器。

@邱小石:这就是《三体》,用人类的谎言可以战胜外星的高智慧。我刚才一直想插一句,你还要说多久(众笑)?我们一直说阅读邻居,包括这次“一个人一本书”,看起来是读书,其实有时候看一个人的状态也很有趣。我请李玉峰也到我们公司的大学讲过一次课。365天,在某一天把他们都给拉出来,从过去所谓的工具里面拉出来,其实大家还是挺愉悦的,至于出去之后想没想这个问题不管它,总之那一年某一天提升了某一种生命的质量。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