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食、中药及死亡

禅食、中药及死亡,看起来这是三样没有什么关联度的事情。但它们却在最近让我感触良深。

禅食、中药及死亡,看起来这是三样没有什么关联度的事情。但它们却在最近让我感触良深。

禅食

禅悦以为食。

——《维摩经》卷一

民以食为天——在“舌尖体”流行的当下,这句话传达的观点更显得理所当然。

我不会做饭,偶尔做饭,也遵循一个原则:不炸、不炒、不煎、无肉、少油、低盐,并且不加任何其他调味料。在《舌尖上的中国》连着两年诱惑着无数中国人味蕾的时候,抱着这个原则的我,或许多少有些不合群。

即使如此,我还是想跟大家聊聊我对“吃”这件事的看法。一句话概括,我的看法更接近于禅食“食存五观”的进食主张。

“禅食”,原是历来寺院里的传统,规定一众僧徒按照某些符合灵修的方式和态度去吃每一餐。也即通过每日的进食活动,再次恢复回归“本源”,得到开悟、心灵提升的最自然、最精彩的存在状态。

“食存五观”的进食主张则是为达到这种存在状态应遵从的五种观念:1、懂得饭菜来之不易,能以感恩心受食;2、吃饭时想一想,自己的道德、贡献,足以享受这餐美食吗?惭愧心油然生起,精进德性;3、面对好吃的,易起贪心,不好吃的,易生瞋念,必须慎防自己的道心,离开过失;4、吃饭为求饱腹,让身体健康,不应只在美味上着意;5、每日三餐,是为维持身体健康,以便成就事业,因此应精进奋发,方堪受食。

我虽是凡俗,却也深深赞同这古老的佛教进食理念。但凡不需要应酬,我都会在吃的时候,细细品味食物本来的味道,将注意力关注在“吃”食物上,感受自己在这一刻的存在感。同时我还会想着,我能从容地品尝食物,这对很多身体有恙的人是一种奢望。我还很健康,我应该珍惜和感受到幸福。淡味亦是一种味道,大味至淡。我相信,吃健康的食物,是能够给人力量的。一方面,你想着自己吃的东西的正能量,而不是对身体不利的负能量,这会让你更加自信。

高僧粗茶淡饭而怡然自得,现在人山珍海味却无尽烦恼。禅食的“食存五观”,无疑是一种进德修行、带来改变的好方法。

中药

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五章》

最近一直在吃中药,感觉比较有效果。我之前也用过中药,但没有什么感觉。反思了一下,大概是因为我一直把中药当西药看待——我们习惯了西药治疗或保健的见效快,因此也会同样要求中药;如果做不到,我们容易失望。

之前我便是如此,怀着对西医的思考方式去看待中医、去看待中医的疗效。后来,我做了心态调整,并且严格遵循医生的嘱托,每周回去做复诊号脉,然后调整药方开新的药。四周下来,我的身体有了明显的好转。

这事给我启发:如果说西药是策略,那么中药就是战略。前者习惯哪里有问题就迅速帮你解决这个问题;但后者则强调身体是一个系统,哪里出现问题,先找到病兆的原因,然后做系统调理。

如果进一步反思我前后对待中医的态度,又是一个启发:如果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充分相信它,然后按照步骤,严格遵守严格执行。所谓,疑者不用,用者不疑。否则,本身做事的过程就偷工减料,效果不好,反而怀疑做这件事情的正确性,那本身就是不对的。

死亡

在死亡的门前,我们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它的重要性。

——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

我相信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一刻都曾想到过死亡,但很多人也许只是一闪而过,并未真正深入地去思考过。

近来有人跟我提起埃及法老的一种修习方式。每一位法老在登上权力金字塔的顶尖时,便开始修建自己的金字塔。塔中有一层供法老在活着的时候修行或禅定使用——每当这时,法老会躺在棺材里,不食不喝,体悟死亡。这有点像道家的避谷。

这种修习方式,让我想起几年前刘永好、马云、冯仑、茅永红、郑跃文、张征宇和史玉柱集体举办的一个追悼会。追悼会,每个企业家都给自己致悼词。他们称,当他们站在终点回望通向终点的道路,会有很多的感悟——如果能将死亡视为人生旅途中的同伴或导师,它会提醒我们,不要把现在该做的事情拖延到明天,帮助我们每天做得更好,而且充实。

这种做法跟法老的修习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当你真切地体悟到死亡或者终止的感觉,你在活着的时候就会减轻对死亡或者终止的恐惧,反过来,你会更珍惜存在的时间——每活一天就净赚24小时,珍惜每一天,充实每一天,快乐每一天。你的心胸会因此变得更开阔,甚至会改变你现在的很多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毕竟,现在很多人的行为方式是建立在认为自己会一直存在或者认为自己不会衰老不会死亡的观点之上,从而想不开、放不下。

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禅食、中药及死亡,这三个看似毫无关系的事物其实都在传递一种古老而平常的宗教式的智慧:放下物质文明所带来的负累,卸下心灵和脾胃中的无谓负担,在舌尖的味蕾之上、在身体系统的调整中、在对生命终极的反思中,重新体会简单、淳朴、自然、安详的生活滋味。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