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的“里子”咱们的“面子”

外国人常说中国人爱面子,不爱行吗?政府如此爱面子,百姓如果不爱,那不成汉奸了吗?

人家的“里子”咱们的“面子”

端木赐香

607年,日本使者小野妹子前来隋朝敦交,其携带的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炀帝不傻,一看就不高兴了:小样儿,想跟我平起平坐啊!

别说炀帝看了不高兴,我看了也不乐意,幸亏当时不流行文字狱,否则就凭这一句就可以断定小日本咒我大隋早点日落天边呢。

炀帝给小日本的回复是:“皇帝问倭王”。

炀帝真是聪明,一个“问”字,端的帅呆了,大国风范尽现;一个“倭”字,简直酷毙了,小日本那小样儿,活灵活现。问题是,倭人也不傻,圣德太子一看,也不乐意了,再派小野妹子前来,国书改作“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看这些小故事,不由你不乐,日本不愧是中国的徒弟,双方在玩文字游戏的时候,倒真有些类似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了——“挟小智小术”。不过总的来讲,日本在这方面并不占上风,众所周知,外交的背后,是一国的实力。日本既贪咱这边的便宜,就不得不认咱的朝贡外交。朝贡外交对外邦来讲,是实质上的物质便宜,是谓“里子”;对咱们自己来讲,是面子上的荣光,是谓“面子”。这种不正常的外交,导致中国政府长期处于自欺欺人的幻境之中。一旦有人违规操作,把面子忘后脑勺了,你看大家怎么骂他。石敬瑭就是现成的例子:

公元936年,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反叛,向辽帝国请求兵援,应许割让长城以南的“燕云十六州”作为报酬。辽国国君耶律阿保机之子耶律德光立即出兵帮忙,击败后唐,并封石为中国皇帝,国号为晋。石敬瑭即位之后,非常讲诚信,立即把燕云十六州约十二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割让给辽帝国。石敬瑭自称“儿皇帝”。这一“儿”不打紧,千古臭名与骂名就赢到身上了。

你会说,石敬瑭丢的不只是面子,关键是连里子也丢了。说得对,后来的大宋王朝,虽然连续丢里子,割地赔款的,但输了里子,保全了面子,大国风范维护得很好,名声就比那石敬瑭好多了。

先说宋辽外交。

宋太宗赵光义欲收复燕云十六州,979年,双方在高梁河(现在的北京西直门外)激战,宋太宗中箭,乘一驴车急急逃走,从此再不敢亲临战场。986年,双方再战,结果是西路军副帅杨业因得不到主帅潘美的支援,兵败被俘,绝食三天而死,民间版本无视大宋军事体制的致命性缺陷,却演义为“杨家忠勇爱国,潘美奸臣误国”的话本,于是全国人民一律把愤怒的眼光射向了潘家。一句话,当时的政府打不过人家,后世百姓也觉得丢面子,所以会替那政府找替罪羊,这叫抗外不行怨内鬼,潘美同志就这样撞枪口上了。正如大清打不过英、日及八国联军,现在的百姓就把黑锅扣到李鸿章头上,民国巴黎和会上抗不过日法意,就抓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人做卖国贼一样。开封龙亭公园的两条湖,据说一个水清,一个水浊,百姓传说清湖象征着杨家,浊湖象征着潘家。虽然我当初在开封上学的时候很是对比了两湖里的水,找不出它们的不同来,但我还是希望百姓们没有错,因为这是百姓们自我慰安的最佳办法了。

1004年,也就是真宗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入侵,皇帝耶律隆绪与母后萧太后直抵澶州(俺们河南濮阳),澶州距当时的首都开封只有二百余里,这可咋办?真宗与众大臣吓得只想快跑,新宰相寇准坚决不干。幸亏寇准有些牛劲儿,当真宗说要回后宫以后再议时,寇准不让真宗走,说你一走我就不容易再逮着你了,今天必须下个决断。真宗无奈,同意了寇准要求皇上亲临前线的建议。说的也是,人家那边不但皇上亲自来了,连太后一个女人家也亲自来了,咱这边的皇上却缩头缩头的,士兵是有些泄气。真宗在寇准的强迫下,亲临前线,这一“亲”不打紧,士气大振,初战即胜。那边有长驱深入的后顾之忧,咱这边有见好就收、孤注一掷的赌博之意,于是澶州之盟就订下了,内容如下:

1、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

2、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

3、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河沟为界。

澶州之盟虽然也是城下之盟,付出物质损失也不少(1042年,辽又乘宋夏战争讹咱,输银每年增加10万两,绢增加10万匹),宋辽从此和平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光这个银款下来就是二千万,但是二千万买个叔母(相当于农家的婶婶,好歹没叫人大娘),总比石敬瑭买个“爹”要面子上光彩多了,落的骂名当然也轻多了。

再说宋夏外交:

夏的祖先是党项族,唐初归附唐朝,唐太宗赐人家姓李;待到宋朝时,大宋又赐人家姓赵。看样子,中国改朝换代一次,人家夏就得改姓一次,改得弄不清自己是老几了。比如天天跟大宋捣蛋的那位夏国主,捣蛋时叫李元昊,不捣蛋时叫赵元昊,现在的教科书干脆弄得人家没了姓氏,直呼元昊。1034年,元昊就开始反了,取消对宋称臣(这一点倒类似石敬瑭他侄儿石重贵,石重贵继承石敬瑭的位置后,认为给人做儿皇帝太丢人,就反了,运气不好,没有成功,结果被辽灭了,历史教材上也没有表扬一下,有些可惜)。元昊运气好,1038年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大夏,移反书一封给宋,随后,宋夏开战。1044年,和议如下:

1、过去双方所掠夺的将校、民户都互不归还(当然西夏夺去的远比宋朝夺回的多),要求以现占领地归划边界(当然宋朝要失去大量领土)。

2、宋每年向西夏帝国缴纳绸缎13万匹,银币5万两,茶叶2万斤,另节日贺礼总计绸缎2万2千匹,银币2万2千两,茶叶5千斤,银器2千两。

3、宋正式承认西夏帝国独立。但大宋坚持要求西夏对宋上表时必须称臣,印玺用“西夏国主印”。

看看,咱又高价买回一个“面子”。当然,这中间辽国乘元昊反时,向咱索地,宋朝不同意,答应每年增送契丹银10万两、绢10万匹的同时,也丢了些面子,赠送人家的钱帛须改称为“纳”。

南宋灭亡前,眼看着里子面子都要不得了,宰辅陈宜中遂派大忠臣陆秀夫等人前去与元军谈判,提出南宋从此乐意叫忽伯烈为大爷(伯父),世修子侄之礼,并做好思想准备,如果元人对做大爷不感冒,那咱们还可再退一步,做侄孙。问题是元人对做爷也不感兴趣。南宋遂灭。

好歹咱与周边少数民族,都是一家子,互相叫声儿大爷,或自称孙子,顶多是家丑而已。问题是到了大清王朝,这丑就丢到外头了。单说《南京条约》之签订吧,明明是战争赔款,可咱们的钦差,耆英大人两次三番地跟英国人哀求说:“战费、赎城费等字不雅,须另换字样。”我专门查了查中文版的南京条约文本,看这赔款咋个说法。赔款共分三项,一则是赔付鸦片商人损失,叫“补偿原价”,二则是行商欠洋人之钱,中国“官为偿还”,三则是,“水陆军费”,“大皇帝准为补偿。”至于赔偿原因,说得更邪门儿:“因大清钦命大臣等向大英官民人等不公强办,致须拨发军士讨求伸理。”这话翻译过来很恶心的:“大清官员办事不公,英国人受了委屈,有理无处诉,无奈之余,只好出兵伸冤,暴力上访。”一句话,南京条约根本不是咱战败的结果,而是咱们政府居高临下地给受委屈的夷人伸冤咧。我靠,这就是政府水平啊!

外国人常说中国人爱面子,不爱行吗?政府如此爱面子,百姓如果不爱,那不成汉奸了吗?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