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参与当地政治的方式有哪些?

​华人介入政治的方式大致有两个时期:一个是1965年之前,当时的华人主要加入各种劳工组织,诉讼,外交渠道,参军参战,争取政府拨款,参与祖籍国政治等“非政治选举”的方式争取民权;二是70~80年代以来

华人介入政治的方式大致有两个时期:一个是1965年之前,当时的华人主要加入各种劳工组织,诉讼,外交渠道,参军参战,争取政府拨款,参与祖籍国政治等“非政治选举”的方式争取民权;二是70~80年代以来,随着港台地区高素质移民的加入与华人经济水平的提高,华人直接参与选举的方式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由于华人参政重点指的是华人直接参与各层政府的选举,投票,提供政治献金等,即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华人参政的主要方式。所以,下面具体论述这段时期以来华人参政的具体表现,也可称为当代华人政治的具体表现。在美国,公民参政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政治参与的方式也特别复杂。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登记与投票,竞选,委任等正式的政治方式,和游说,示威,民意测验,政治捐献等非正式的方式。其中华人主要涉及的方式有选民登记与投票,竞选政府职位,争取委任,提供政治献金这四种方式。

1.  选民登记与投票

参加投票是美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而美国公民要参与选举投票的第一步就是要参加选举登记,然后才能有资格参加投票。选民登记依据的是选民的居住地,以防范作弊。当然,各州对于选民在外地的投票方式有不同的规定。选民投票主要依据三种因素:政党趋向,候选人趋向和议题趋向。而华人参与投票登记和正式投票也一样遵循这样的规律。[1]其表现是:自90年代以来,华裔公民在美国历次大选中跨党派投票(deefctino voting)或分裂投票(split-ticket voting)的现象有增加的趋势。而这对集中华人选票,形成更大的制约力量,以提高华人选民的声音和华人候选人的胜率都构成了较大的推动力。

有关民意调查表明:华人的政党认同率低,大多数认为自己是无党派者,独立于美国两大党之外的自由选民;候选人趋向强,且华人更多地注重候选人的族裔背景,而不是其政党,参政执政能力,即“背景比品质更重要”;至于议题趋向,近年来持该种观点的人数增多。总之,随着华人参与政治的意识与能力的提高,综合上述三者趋向的人数会增多,而不是持单纯的某种趋向。

华人在美国是少数族裔,人口少,选民少,如果再细分为民主党、共和党和独立人士三类选民,各自分散投票,便难以形成像黑人、犹太人、希腊裔、爱尔兰裔的统一投票影响力,以维护与增进自身的权益。自80年代以来,美国华人逐渐认识到这种分裂投票的缺点,为了改变这种现象,许多华人精英人士和华人参政团体多方呼吁,要求华人社会团结起来,实行跨党派投票,在各级选举中集中选票投给关心自己利益的候选人。

2.  竞选

华人利用手中的选票和金钱是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间接地影响政治,而参与竞选则是一种直接介入政坛的方式。华人竞选的职位主要是议员与政府公职,按照层次可以分为国会议员,州政府议员,州政府公职,市议员与市公职。华人直接参与竞选是提高华人的政坛地位,扩大华裔在政界影响力的契机。虽然竞选并不能够完全衡量一个族群的整体政治参与能力,水平,类似的评判因素还包括投票率,政治认同,捐献等多方面,但是,对于华裔这样一个拥有“领袖”指引,威权导向的民族文化中,华人后裔直接竞选某一职位并获得成功实属莫大的鼓舞和荣耀。

华人除了通过竞选担任上述各种议员、公职外,还有不少华裔精英人士参与竞选法官、学区教育委员和其他民选公职。他们通过在这些基层职位上的长期锻炼,在地方政治中打下了良好的“平民基础”,同时也与当地的主流政治各派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为后来参与市长和市议员,甚至州长和州议员选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如余江月桂、陈李碗若、赵美心等在竞选州议员、州务卿或市议员/市长成功前都曾长期从事社区服务工作。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有兴趣参与美国地方政治选举的华裔人士借鉴。

但是,不可否认,当今美国华人在政治参与中影响较大的尚在市/县一层或州一层(而像黑人族裔已经取得了竞选总统成功的巨大成就),想要向更高层次迈进,尚需在低层次做更多的努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政治参与也是一个长期积累、后浪推前浪的长期过程。美国华人应当树立战略眼光,有意识地在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培植参政力量,才能保持政治参与的后劲。

3.  委任

进入美国政坛,除了按照参与竞选的模式之外,还有一种模式,那便是政府首长的直接任命,被称为“委任”。在美国,通常情况下,竞选成功而上台的总统有权直接任命自己信任的人士、幕僚担任联邦政府各部门机构,党政机构,社会机构的负责人。所以,委培是一种可取的进入政坛的捷径。

2001年1月11日,当选总统乔治·布什提名华裔赵小兰出任劳工部长,这就是通过委任实现从政的方式。[2]华人运用此方式介入美国政坛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3年,陈香梅女士被肯尼迪总统委任为“中国难民救济总署主席”,是第一位通过委任担任联邦政府职位的华裔。1967年,她被尼克松委任为全美妇女支持尼克松竞选总统委员会主席。1990年以来,华裔通过政治委任方式担任联邦政府要职的人数和规模都在日益增加,无论是共和党当政还是民主党当政时期,都有相当多的华人精英人士被委任要职,而且职位与以前相比相愈来愈高。此外,小布什自2001年担任美国总统以来,己经任命了大约75名华裔官员。有些华裔官员的工作甚至影响着美国的未来,如商务部助理部长吴淳旭管理着有4000多名职员的技术管理局,掌握与经济增长相关的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方向,在全球各地协调美国与这些国家的科技合作。

得以通过委任的方式进入美国政坛的华裔大都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两党之中的一党有坚定的政治认同,长期为政党做出了助选,公关,资金等方面的贡献,与政党领袖保持了良好的人际关系。2.本人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获得同事的一致评价,并且有参与政治的自身意图。不得不承认,委任成为另一种进军美国政界的方式,并对华人后裔参政提供更多的机会。

4.  政治捐献

美国的竞选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的,每逢竞选年,候选人都要挖空心思筹足自己的竞选资金。候选人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支持者的政治捐献,政党资金,政治行动委员会的补助,个人资产,借贷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选民的政治捐献。因此,提供金钱的捐献是华人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方式。

美国的华人大都倾向于向政客提供捐献金,以加强对自身利益的维护。随着华人经济实力的增长,自80年代以来,华人的政治捐献就引起了主流政客的注意,并极力拉拢华裔的金钱支持。到1990年代,华人社区已成为许多竞选各级公职候选人筹款的必去之地。由于华人的政治捐款与其他族裔相比更多,而且不图回报,因此被称为选举中的“金主”(atfact)或“金牛”(achsocw)[3]。华人也逐渐认识到自身经济实力对政治选举的影响作用,一些华裔精英提倡建立华裔自己的“政治行动委员会”,华裔向该委员会献金,而委员会则把资金配给符合华裔利益的竞选人。此外,1988年陈香梅、李政道等1000名知名华人联合在《华裔公民关于1988年大选政治宣言》上签名,呼吁和要求美国政府重视华人的呼声和意愿,任命华人参与政治,前提是华人为提出承诺的候选人提供资金。可见,政治献金对华人提高政治参与能力的重要性。

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些华裔竞选者在选举时的竞选资金,很大部分是出于华裔的援助。加州前州务卿余江月桂竞选资金的75%,特拉华州前副州长吴仙杯竞选资金的70%都来自华裔的捐款。根据连培德女士在1996年3一5月的正式或非正式采访,主要亚裔当选官员和筹款者承认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总之,华裔的政治捐献不仅能够推动华人参政水平的提高,也能通过对竞选者的资金支持,间接维护华裔利益,提高华裔政治地位。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