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却不合理的中国汽车市场现象

理工科宅男最爱列举生活中的“反人类”设计,比如五孔插座,插了一个就挡住另一个,再比如坐马桶必须用手按住内啥,否则就要尿到外面……这里的所谓“反人类”,其实大概就是不人性化、不理性的意思。

理工科宅男最爱列举生活中的“反人类”设计,比如五孔插座,插了一个就挡住另一个,再比如坐马桶必须用手按住内啥,否则就要尿到外面……这里的所谓“反人类”,其实大概就是不人性化、不理性的意思。

工业当中也有这样的“存在却不合理”。比如镍氢充电电池代替碱性电池,用一个1.2伏的电池来代替1.5伏的电池,不仅是不合理,简直就是弥天大谎!有趣的是,绝大多数人都不清楚这一点。所以当你用5号充电电池放到一个老款数码相机时,闪光灯永远只能闪三五下就会低电量报警,千万不要以为相机坏了或者买到了假电池,因为本就该如此,电池公司和相机公司他们都知道。

中国汽车市场也有这样的“存在却不合理”的偏见,不妨拎两条比较典型的出来聊一聊。

第一条,中国人对旅行版轿车执着的憎恨。

到过欧洲的朋友常常会感叹,为何满街跑的都是旅行车。旅行版在欧洲的轿车产销中可达半数,而在中国,消费者不喜欢,厂商也懒得卖了,可选的旅行版寥寥可数,且多数是进口车型价格偏高,而销量数据则要到小数点后面去找。

说起来,中国人喜欢长轴距,几乎所有中级轿车的型号后面加一个L,表示专为中国人拉长了躯壳;中国人还喜欢高大威猛的车,SUV外观要霸气,坐得要高,一股“会当凌绝顶”的自豪感扑面而来。似乎大家都非常在意空间,但行李箱空间最佳的旅行版轿车,以及载人最佳的七座轿车,却被无情的从“乘用车”中除名,成为了工程抢修、商务接送、个体经营者拉货的专用工具。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真可谓百思不得其解。

八十年代,以皇冠为代表的三厢车,外形方方正正,奠定了中国人对三厢车的感情基础。从那以后几十年里,三厢车在商务和政治场合占垄断地位,则进一步巩固了这一观念。长期以来,汽车更多的是给予车主精神上的满足感,而不是工具,更不是玩具。当初桑塔纳旅行版和标致308旅行版的“丑陋”外观和市场惨败,相信还深深印在70后80后的心里,这无疑给旅行版轿车的棺材盖上又加了几颗钉子。

其实,只需要一次全家外出的郊游,哪怕只有一次,就可以让车主意识到,旅行版也许是个更好的选择。这显露出的其实是中国人休闲生活方式的缺失,许多欧美人最看重的自驾郊游,在我们看来,成了奢侈品。当开车郊游很少,但开车上下班和泡妞更多时,在我们眼中更商务和高端的三厢车自然成为必然的选择。

例外也有,赛欧作为旅行版轿车,福克斯作为两厢轿车,硬是在这个三厢车主导的市场上挤出了位置。后者甚至直到今天依然是福特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中流砥柱。但总体上,也只能算是大蛋糕掉下的些许碎屑而已。

第二条,中国人对新能源汽车的无知与冷淡。

最近电动车的宣传铺天盖地,但请不要过于入戏。豪华品牌电动车根本不是汽车,而是奢侈品,中国人对奢侈品的兴趣向来比对汽车大。如果有一天,特斯拉或者宝马i8成为热爱开屏的公孔雀的标准配置,并不表示中国人对新能源汽车有了兴致,它们只是男人们坐在屁股下的爱马仕Birkin包而已。

欧洲人对节能环保很偏执,甚至有点近乎矫情了。上流社会占有和消耗着大量自然资源,却鼓吹全社会节约环保,这是题外话。但新能源车客观上确实让消费者获利,并且可以推动技术的进步,十年以前欧洲汽车一半以上是柴油发动机。节能环保的柴油机在技术上比汽油机难得多,但德国人还是相当好的搞出来了。丰田的混合动力也已经卖了接近二十年,但既没有也没打算要在中国大力开拓。

对比起来,中国这边可以用不温不火来形容。混动车和电动车的门槛略低,因为电池本身不是汽车工程师的事、而是让化学家头疼的难题。国家扶持的力度也不小。国内车企也有产品问世,但始终与预期有不小的差距。

要论原因,大概是,中国消费者基本上不太懂什么是混合动力和柴油机,他们不知道行星齿轮动力耦合系统或是柴油机的高压油轨是一些相当有趣而且神奇的技术产物,同时也没有对节能环保的强烈诉求。当然,在厂商占主导地位的市场,即便有诉求也不会有什么大动静。

说到底,这其实是我们不太情愿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市场虽然巨大,但却是个半成熟的市场,这里对最新技术的诉求太少,误导太多,远见太少,急功近利太多。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