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针往回倒拨一年半,2014年7月,本朝大中办、大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明确公车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标志着备受关注的公车改革全
还记得号称“史上最严”的公车改革令么?
把时针往回倒拨一年半,2014年7月,本朝大中办、大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两个文件明确了公车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标志着备受关注的公车改革全面启动。
按照要求,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副部级以下官员都将参与改革,两到三年之内,连事业单位、国企也都将纳入改革,中国将成为基本没有“一般公务用车”的国家。
如你所知,历史上本朝的公车改革红头文件可谓堆积如山,然而每一次都化成了灰烬。所以这一次改革令甫出,即有评论曰: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能不能进行得下去,会不会是“一阵风”,公车改革将是试金石。
根据相关文件的时间表,目前地方车改应该已经完成,那么实际情况到底如何了呢?一位不得不匿名的一线公务员给我们写来了她的切身体验——
公车改革号令甫一下达,可谓群情沸扬,稍后却有些寂寥,直到2015年12月31日,猝不及防地执行了。
不少官员愣没缓过神来,总感觉这事儿还且着呢,于是促迫之间,仓皇购车,倒是骤调了车市的供求关系。
政策是死的,冰凉而僵直,一旦执行,便活了,而且活出了别样的生命力。
从明面上看,公车改革就是为了给公共财政省钱,大手笔地节约开支。改革后,单位还留有一定数量的公车配驾驶员,牢牢捆在一起,应付些基本不会发生的突发情况、紧急事件。自此,公车铁定不能私用了,公车公用的可能性也不大,公车算是没用了。
从前去省会城市开会,一应公车来回,少则半天、多则一天完事。而今,得提前一天乘着高铁往,宿一晚,会后再宿,第三天高铁返,愣是扩充成了三天两夜的短途公务游,效率自然不谈了,路费、住宿、补贴以及吃喝拉撒的花费也相当可观。
去辖区内偏远的区县办公,照例是不能用公车的,倘若官员们也想着节约自家开支,那就只能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有地铁、公交、公共自行车等多种方式可供倒腾,最后一公里还得靠走,沿途必须得有闲情和义务赏玩风土、体察民情。
眼下,持有手机,人人都是自媒体,同样,公车改革后,为避免出现不得已挥霍时间和金钱的浪费,政府部门似乎该革新工作形式,减少人面碰肉面的传统沟通方式,借助手机,多以声音、视频来接触,较之古板的公务形象来说,感觉上也有点小酷。
也有一种情况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公车,那就是接待活动,最好还是接待重要官员,这也是天朝的传统逻辑,里子可以穷酸,面子总要是风风光光的。
不过,接待总得陪同到晚饭,那时候这唯一用车的机会就会被自动放弃。试想,难道官员们愿意坐着公车侍完晚宴,再回到办公地点换上私车回家,且不说这几个地儿一般都不近,酒酣耳热之时,只怕是方便快捷更要紧了,当然只得弃公取私。
这样看来,这制度设计还尽得了二十二条军规之妙呢。
财政的钱省得下省不下还得算算,公车改革真正站得住脚的依据是对公共资源私享的制约,义正词严、毋庸置疑。中央八项规定后,大部分公车装了定位装置,以监督是否公用,这算是车改的前奏,不过已经让很多官员困惑了,感觉身处鸡肋之境。
下班回家用公车正当,顺路去趟超市违规,正确的做法是将公车先行停到一个妥当的地点,然后打车、地铁、公交、公共自行车或步行去超市并返回,再公车回家,以保记录清白。闲的时候折腾折腾也就罢了,但凡公车途中有个突发重大私事,那简直就是煎熬,不能丢了车就跑。
基于此,很多官员真心欢迎车改,不然不用觉得亏、用着又劳心劳神,车改是解脱,让人踏踏实实死心、省心,不必在公私之间徘徊。
追根溯源,还是祖宗家法定得好,且国人还没忘本。
传统文化中对边界是不敏感的,甚至没有边界一说。老祖宗不喜欢对立,倾向圆融,所呈现的很少为二元,基本都是闭合结构。太极、八卦、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循环转化,“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这些中国哲学的智慧,说白了就是要含混,对的错的、正的反的、黑的白的,傻傻分不清才好。
就连入世的儒家,其基本结构也是同心圆,讲求的是推扩,而非破除或取代。以公为主、以私为辅的井田就种不好,种着种着成了不私不公。
许倬云《说中国》认为天朝在鼎盛时期是没边没界只有吸引力的“天下国家”,衰微了才成了列国体制中的一员,整天画地图、勘国界。因了这血脉,中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如果要拿起手术刀,像庖丁解牛一样把公和私细致、精准地切割开,估计得伤了肌理和元气。
扯远了,按照目前的路径,车改后应该是不会有公车私用的现象了,矫枉的结果是,私车公用倒是会有发生,不过,这种反常现象按照常理不会那么恭顺,它会有生命力,长成符合其自身逻辑的样式,只是现在看不出。
不过,车改即使说不上皆大欢喜,还是令大部分用不上公车的小公务员们得到了普惠,年节将至,收入增加,上级的特权减了,参照物矮了,显得自己长高了,于实惠之外又多了一层心理上的满足。车改也像许多过往的改革一样,终究会在不同层面上不断调适,直至成为公务员群体的日常。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