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做上了公务员

如果说少年家道中落是鲁迅生命中第一个拐点的话,那么后来走异地、出国留学就是他生命中的第二个拐点;弃医从文是第三个;再次走异地、出任民国公务员是第四个……

鲁迅做上了公务员

1909年,鲁迅本想去德国,但最后还是回到了中国。原因不外是“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希望他有经济上的帮助。也许所谓的立,第一位就是挣钱,第二位才是思想吧。这一年,鲁迅29岁了,也该给家庭挣钱了。只是不知“几个别的人”中是否包含朱安,但是包含作人和他的日本媳妇儿则是一定的。正如许寿裳所说,“几个别人者,作人和羽太信子也。”

8月,鲁迅回到故乡绍兴。七年半的日本留学史宣告终结。工作好找——清政府学部于1907年规定官费留学生回国后必须担任专门教员五年,1909年4月回国的许寿裳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务长,这是浙江省的最高学府,薪水在浙江也是最高。许寿裳向学堂的新任监督沈钧儒推荐鲁迅,一荐而中。但麻烦的是辫子,鲁迅没有辫子,就装了个假的。不久又不想装了,于是去掉。这一来麻烦了,走在路上,回头率奇高:“最好的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小则说是偷了人家的女人……大则指为‘里通外国’,就是现在之所谓‘汉奸’。”

看来,在外国呆得久了,容易成外宾,文化上先就水土不服了。而百姓更奇怪,满人入关后,百姓哭爹叫娘不愿剃发,现在可以不拖那个猪尾巴了,又哭爹叫娘的不愿剪掉,别人剪掉都不能容忍!

9月,鲁迅到校上课,任日语翻译和化学、生理教员,月薪30块银元。12月,参与针对新任旧派监督夏震武的罢课和罢教风潮。由于鲁迅给人取个外号叫“夏木瓜”,所以这次学潮人称“木瓜之役”。教职员们除了互称“木瓜”以取乐外,鲁迅本人还以态度强硬而赢得“拚命三郎”的诨号。1910年1月,“木瓜之役”以鲁迅一方胜利而告终。但胜利者纷纷辞职走了——不走不行呵,不说以留日学生为主的教职员工的激进倾向了,只说夏震武在去职前后两度函请浙抚调查师校所谓“腐败问题”就让人招架不住。所以许寿裳立即辞职走了,鲁迅待到学期结束,7月才辞职回家。8月,他给许寿裳写信,说自己准备去绍兴府中学堂担任生物教员,但是“所入甚微,不足自养”,请好友代为留意,“他处有可容足者不?”

鲁迅一进府中,就遭遇了学潮。8月下旬,新任代理监督杜海生说学生在原来的考试中有舞弊行为,全体学生重新考试编级。学生当然不愿意,光顾着革命和娱乐了,哪有心情学习,谁愿意重考呵。于是抗议杜海生出任府中监督。据说鲁迅很同情学生的闹事。

这一同情不好了。9月,杜海生辞职,鲁迅在日本的同学陈子英出任监督,鲁迅则作了学监(也就是教务长)。那么,甄别考试就得你来主持了吧,绍兴府教育当局命令,还得按杜海生的那套,重新举行编级考试。据说学生很害怕鲁迅,一是鲁迅性格本就严厉;二是学生背后猜他是革命党,跟那个徐锡麟一伙,嘘……但既使这样,学生还是第二次展开了抗议编级考试的学潮。11月,鲁迅在致许寿裳的信中说:“今已下令全体解散,去其谋主,若胁从者,则许复归。计尚有百余人,十八日可以开校。此次荡涤,邪秽略尽,厥后倘有能者治理,可望复兴。学生与仆,尚无间言;顾身为屠伯,为受斥者设身处地思之,不能无恻然。颇拟决去府校,而尚无可之之地也。”

鲁迅这话跟后来许广平式的难题一样,许广平做学生时,可着劲儿的闹学潮,可是毕业之后,自己做了训育主任,学生依然闹潮,你咋办?鲁迅也是,不做学生管理工作时,可以支持学生闹潮,但是待你做了管理者,你又如何对待?不照样做屠伯?

1911年,鲁迅继续在绍兴府中做自己的学监。暑假时,他终于辞职了。那时的海归也不好找工作——何况他是留日的,行情与口碑要远差于留学欧美的,何况他留日也没拿到什么像样的文凭,留日七年半,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仙台医专学医两年,之后就是在“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德语学校里挂名了——他给许寿裳写信,想到一个书店做编译员,却被人拒绝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武昌起义了,辛亥革命了,府中学堂瘫焕了。10月中下旬,在学生代表的邀请下,鲁迅和陈子英回来了。

11月,上街参加群众大会并游行。听说杭州光复了,据说最先冲进杭州城的就是光复会会员、绿林大盗王金发。绍兴也人心惶惶,有人就建议去杭州把王金发的革命队伍带过来。带过来之前,鲁迅还领着本校学生上街武装巡行。8日晚上,和学生群众一起去西门迎接王金发和他的军队,等到半夜不见人影,得知军队还没有开拨。9日晚上,再次去迎接王金发,这回终于等到了,大家高喊“革命胜利”“中国万岁”,绍兴就光复了。

王金发就任绍兴军政分府都督,还接见了日本时就相识的光复会战友鲁迅同志。之后,接受王金发委托,鲁迅做了浙江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也就是校长,鲁迅赶紧请那个落魄到近似乞丐的“可恶的”酒友范爱农做了监学,也就是教务长。

问题是时间不长,鲁迅就发现,革命不过如此,新政府也不过如此。王金发和他身边的人都变得和旧政府的官僚一模一样了。鲁迅讥讽地说:“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于是当地越社的负责人、鲁迅的学生来找鲁迅,希望借用鲁迅的名目办《越铎日报》,以监督当地政府。鲁迅答应了,并担任荣誉总编辑。

1912年1月,《越铎日报》创刊了。2月,鲁迅便与报社人员有矛盾了。原来日报开首便骂军政府和那里面的人员,此后是骂都督,都督的亲戚,同乡,姨太太……,骂了十多天,王金发便叫人送给报馆五百元。鲁迅不同意收,却遭到了报馆中一些人的反对。这时,又传说王金发要杀死鲁迅。但鲁迅心里有底,毕竟都是光复会的同党,所以依然写信去要经费,又要了二百元。但王金发伤佛有些怒意,传令道,再来要,没有了。

不是王金发着急,而是直到今天,我还没发现一个中国的革命党,革命成功之后,让舆论随便骂的。你发现没?发现了告我一声儿。

就在鲁迅左右难为的时候,许寿裳去信,叫鲁迅赶快去南京,他在临时政府的教育部给鲁迅谋了公员务饭碗——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科员。这一年,鲁迅虚岁32岁。

行文到此的时候,我想做个小结。如果说少年家道中落是鲁迅生命中第一个拐点的话,那么后来走异地、出国留学就是他生命中的第二个拐点;弃医从文是第三个;再次走异地、出任民国公务员是第四个……。顺着这些拐点,一个文坛巨将、思想者和呐喊者的心路历程和路径选择,将会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