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还有未来么

记者节给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人一个沉思的契机。或许我所说的“中国记者的坏年代”是过于悲观了。狄更斯那句老套得不能再老套的话语或许仍是最恰当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致敬记者节:这是坏年代还是好年代

记者节那天,自媒体“记者站”和“刺猬公社”都请我写几句话。我写的是:

这是中国记者的坏年代,荣光飘散,市场流失,公权力且在一侧虎视眈眈。多灾时节,各自珍重。

自中国记者有了自己的节日以来,没有哪一天像这个11月8日,被那么强烈的沮丧感所笼罩。很多人选择了转型,或准备转型。但仍然有坚守下来的人,他们或者发自内心爱这个职业,或者只是因为尚未有更好的跳槽机缘。

除了劝大家珍重,还有什么更值得要说的么?

这一天,新浪移动端所打出的主题是“捍卫新闻尊严”,“致敬新闻工作者”:“2014年的11月8日是第十五个中国记者节,但对广大记者而言,这却是个不休息的节日。这一天,他们依然奔波于新闻事业的路上。新闻发生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目的地。他们或提着电脑、或扛着笨重的相机,整日奔走,为的就是让所有人都能够快速地知道自己视野范围所不能及的事件和世界。在此,请允许新浪移动怀揣着对新闻快速和客观的敬重之情,向全体新闻工作者致敬,感谢他们为新闻所付出的炙热情怀与辛勤汗水。体察记者辛劳  向不死的新闻精神致敬。”

新闻精神的确还没有死。但它的阵地,已经在悄然转移。最早的时候,它从传统的纸媒,转进了门户网站。而几大门户中,新闻情怀最烈的当属新浪。新浪微博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新闻爆料和评议平台。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的崛起,镁光灯和舞台又到了新浪移动端这里。

这个记者节,传统媒体人也是在新媒体的氛围中,感受着属于自己的节日荣光和沮丧。“致敬新闻工作者”主题的上亿阅读量,仍然在显示着新浪移动端和微博无远弗届的影响之力,它其实也同样在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趋势:重心渐从PC端转向移动互联。

统计数据显示,在11月8日的微博话题榜上,它排名第一位,有1.6亿阅读,1万讨论,3345粉丝参与。曹国伟、韩寒、任志强、王长田和新华视点等大V对此话题有感而发,纷纷进行了评论和转发。

这里面被致敬的几个记者,有我熟悉的孙雪梅。她是京华时报的记者,不久前发起了女童保护项目。今年7月,她刚刚晋升为妈妈,这让她在兼顾舆论监督的同时,更偏重于推动社会建设。新闻和公益,两者在一人身上得兼。新京报的图片记者陈杰,则用他11年的从业经历展现了一个新闻人的专业精神和探究真相永不退缩的进取精神。非典报道、禽流感报道,汶川地震灾区、日本地震后高辐射区、地下矿难、沙漠深处无人区、北京特大暴雨,在这些突发甚至是危险的新闻事发地,到处可见陈杰负重十几公斤器材的身影。

这是还在坚守的传统媒体人,但他们也开始利用新浪移动端等平台开始自己的公益或自媒体之旅。

我在新浪有很多朋友,他们也会和我谈起这生死时速般的客户端抢滩之战。我也留意到新浪移动端正试图复制其PC端独大的功业。无论是邀请国内顶级媒体和多档原创栏目入驻(既有老派的人民日报,也有新锐的南都周刊),还是独家开设NBA频道,抑或是在记者节这样的时间节点上,策划一起展现情怀和理想主义的致敬典礼。它们其实都是在宣示着一个属于移动互联时代的真正来临。

环顾四周,身边人都已习惯于手机客户端的阅读,好多朋友也有了自己依托移动端的自媒体。没有自己的公号或其他自媒体平台,似乎已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媒体人或专栏作家了。这个时代的风向,清晰可辨,大家都在打造属于移动端的品牌——那才代表未来。

记者节给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人一个沉思的契机。或许我所说的“中国记者的坏年代”是过于悲观了。狄更斯那句老套得不能再老套的话语或许仍是最恰当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废墟,同时意味着新生。这一次,大家几乎在同一起跑线上,机会平等。

请关注韩福东微信公号:lishiyuxianshi

#历史与现实#小菇凉不再任由打扮,在这里围观权力卸妆后的容颜。爬梳档案,采访时人,最具原创性和现实感的新锐评论。 

#台姿势#向海峡对岸学姿势。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