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姐看车媒:简单粗暴的排气管

“对话管叔”这事儿在广州车展的时候查姐也做过。坐在天河区一家人来人往的星巴克角落,我也不明白这位看起来年纪并不大的男纸为何要称自己为“叔”。交代一下那场会面的背景,是为了表明这次点评的对象是鲜见的、

不要问我为什么这次又是自媒体,你能理解我看到童济仁老师那篇《独家对话管叔:排气管的牛X与傻X之处》之后,本来八卦满满的欲望未得到满足,对于爆料吐槽这事儿只能大喊一句“让我来~”的心情么?

“对话管叔”这事儿在广州车展的时候查姐也做过。坐在天河区一家人来人往的星巴克角落,我也不明白这位看起来年纪并不大的男纸为何要称自己为“叔”。交代一下那场会面的背景,是为了表明这次点评的对象是鲜见的、我见过真人并交流过的案例。但是,这并不会妨碍我对其进行一如既往的、基于真诚态度的专业八卦和吐槽。

我并不是最早一批关注到管叔的人,因为“排气管”并不是我所关注的那种汽车类自媒体。管叔也坦言,最早的时候就是开个账号八卦一下业内小道消息和一些潜规则、内幕什么的,没想到就做火了。

关于为何管叔还能够保持两个身份而不悖发展这个话题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不在我的探讨之列。而管叔特殊的身份,就使得“排气管”的发展路径和其他汽车类自媒体完全不同,尽管目的粗俗地说都是一个:赚钱。

第一,从定位上来说,排气管是典型的“2B”——不是二B,是to B,就是面向汽车从业人员和业内,所以前段时间才会有一系列女老板的选题;第二,从发展理念上来说,排气管目前用的是我个人认为最凶残的一种手段:这个被童济仁老师所称为“鳌投战略”的自媒体孵化项目,据我所知就是排气管去收购一系列他所看好的优秀自媒体号,通过管叔的影响力和自媒体资源进行整合运营。

所以,从赚钱的路径上实现了捷径,从赚钱的方式上实现了创新,排气管在自媒体运营方面无疑提供了比SA汽车自媒体联盟还要凶残而特殊的范本。有趣的是,排气管曾经是SA的创始级成员,在确定了“鳌投”战略之后,排气管与SA分道扬镳,一同带走的,是几名应该是进入了“鳌投”的SA旗下自媒体大号。我曾经在对SA的点评中说过,由于缺乏更为有效的利益捆绑机制和内容分享机制,“经纪人”和“旗下账号”的关系其实非常脆弱,现在,当时的大号们已经各自抱团,小号们依然处境凄凉。

SA最初一批大号的出走已成旧闻,我无意去幸灾乐祸,只是顿觉SA才是真正的“孵化器”。或许做好一批一批“成熟艺人”出走、一批一批“新晋艺人”再进来的准备,以及以此为出发点来制定战略对SA来说更为合适。排气管用最为原始但最为有效的“资本”对旗下自媒体进行捆绑,会带来将来自媒体联盟游戏规则的洗牌么?别问我,我没那么长的战略眼光。

但是回到排气管的车媒性质,我要挑的毛病一时半会儿说不完。简单说就是,排气管作为汽车媒体而言,在内容构架上尚需摸索。因为你会发现它有点“精分”,一方面既有to B的行业爆点(但其实与12缸发动的业内舆论来比又谈不上多大的影响力),一方面又会出现to C即针对消费者的品牌软文(但在其他公众类平台如今日头条、汽车之家也并不出彩)。

要我说的话,既然以爆料吐槽起家,那么排气管本身就应该坚持to B的路子,坚持做业内;至于to C这块,大可放手给旗下账号们来做。这个地方我也要多说一句,和当年说SA一样,旗下账号发一样的内容这真的好玩么?考虑过同时关注了这些账号(比如我)这种读者的心情么?解决了战略的问题之后,排气管及合作账号还需进一步解决内容问题。不仅是寻找更大的平台来做呈现,而加强细分账号的特色、针对各自特色来做内容以及软文投放——这盘棋在做大之后,如果做不精细的话,这种表面“凶残”的模式能走多远还不好说。

总的来说,排气管已经在做并即将要做的“合纵连横”是很有看头的一件事,抛开什么互联网思维、自媒体洗牌不谈,对“汽车自媒体联盟该怎么做”,排气管给了一个简单粗暴但目前来看颇为靠谱的答案。站在“最懂客户”而不是自媒体们洋洋自得的“最懂行业、最懂专业”一端的管叔,事实上已经开始玩大了。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