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业的年轻人计划靠谱么?

阿里影业的梦想,很有可能就是胸怀天下的中国电影人的梦想。互联网巨头的介入,顿时把其他玩家进入市场的准入门槛提高。

要想让一个市场疯狂,就要让它被全社会关注,中国电影市场就是如此。相比较互联网的疯狂,电影市场是全民疯狂的市场,用户关注、票房高企、资本投入、舆论聚焦等条件整齐划一。

进入2015年,有个现象更值得琢磨,从早期游戏公司介入电影市场,通过游戏IP延伸开发电影;还是电商团购通过线上售票,都只是浅藏辄止的玩法。而今年互联网巨头开始通过线上连接线下,整合全渠道的成立电影公司进入这个市场。

当然,互联网巨头的介入,顿时把其他玩家进入市场的准入门槛提高,阿里成立阿里影业、腾讯成立企鹅影业、腾讯影业;两大巨头不约而同的举动都在表明对于开始爆发的中国电影市场的渴望。

但是,我们简单做下横向对比,就能清楚的判断两家巨头对于电影市场的判断有所不同,腾讯更多是游戏娱乐业务的延伸,而阿里则不同,阿里影业是独立的子公司,更是上市公司,不但需要承担电影界的期待,更要承担资本市场的期待。

马云在美国出席活动时称,阿里只用万人就缔造了万亿的GMV,但是更关键的是阿里渴望建立的是电商的生态,通俗讲就是将为商业搭设互联网的通路,从支付宝、天猫、淘宝、阿里云等等平台都是为了商业服务。

对于阿里影业的建设,自然也在遵循集团这样的规律,在传统的电影市场构建一套属于阿里的生态系统,如果这套系统能够走成功,对于目前电影市场可能就是一场成功的互联网+的试验。

试验第一步打通商业通路

阿里布局电影,从收购开始,斥资62亿港币收购文化中国60%股份,再将阿里集团旗下数娱相关的业务注入其中,再而通过百亿港币增发获得业务发展的资金,一切都如此顺利。当然,这一切都只是开始。

2015年的电影市场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电影票的在线销售的不可逆,以及网上选座这样的体验成为所有院线的标配。对此,阿里影业快马加鞭从售票的上游端开始布局,收购粤科软件这个占据国内电影院出票系统市场的主要份额公司,当然这些动作都是为了生态。

不过,即使拥有了出票系统的保障,但是相比猫眼、格瓦拉等以及存在多年的电影票订购软件,阿里进入用户消费市场稍显滞后,把电影票业务交给阿里影业也仅有半年的时间,过去的淘宝电影票只是阿里零售体系的一环。但是,对于目前的阿里影业来说,淘宝电影票是其未来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直接对接内容,触达用户的产品。

不过,对于市场的质疑,阿里影业掌舵的淘宝电影票,推出了一系列的营销措施,更是用其今年最重要的好莱坞巨制《碟中谍5》作为向市场进军的宣言,也在向外透露,阿里影业在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愿意放手的决心。

此外,收购粤科软件的带来的附加值也开始在市场显露出来,粤科几乎覆盖了近70%以上的电影院出票系统的市场,以至于近期我们看到在通过猫眼等产品售卖的电影票最后展示的票面上清晰的打着淘宝电影票的字眼。

阿里影业用从上游端求直接把握了电影票销售的命脉,目前来看,粤科并不单纯只赚系统的钱,更是通过淘宝电影票来增加C端的收入。

此外,阿里影业的对粤科的构想绝不仅仅只是这么简单,虽然电影票出票系统已经借粤科布局完善,但是目前大量的消费数据,出票数据等都是独立的孤岛,阿里影业更是引入阿里云构建一套电影院的数据体系,其野心更是将数据通路达成,为传统电影院找到整套的联网数据化的解决方案,不可谓野心巨大,步子迈得有点大,不过你也不用惊叹,这就是阿里的风格。

阿里这样的尝试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腾讯、百度都在跟进步伐,传统电影公司光线、华谊兄弟等不都在模仿么?

梳理完在电影票+电影院市场布局,阿里在铺线下渠道的步伐上丝毫没有减缓脚步,联手了另一个院线大地院线,阿里影业的新闻稿称,与大地院线达成了一揽子的战略合作,阿里影业将近半年已经实践出成果的产品直接对接给了大地,谁知道未来阿里影业会不会发起资本上的动作呢?反正新闻稿这么说,未来双方将探讨资本上的合作,从业务合作打开口子,未来通过资本合作完成整个院线体系的整合,阿里影业铺的线路已经让所有人既看不明白也表示理解,这不就是用户在双11狂欢时的心态一样,“只要有价值的产品,我们必须买买买”,在电影市场刚刚开始起步的时候,用资本的手段迅速将资源整合,用打造生态的做法将其打通,阿里影业这么想,也在这么做。

我们暂且把这些业务用电商的话束叫做 to B /to C的业务,而从这些业务向另一端,电影的内容制作、人才的培养、电影题材的挖掘、以及海外布局上我们再来看阿里影业的步伐就能看到整个生态的架构以及未来的故事到底还有有多少。

中国电影还缺什么?

阿里影业的梦想,在我的观察中很有可能就是胸怀天下的中国电影人的梦想。

中国电影人的内心都有奥斯卡的梦想,或许很多人都心照不宣,在此前上海电影节的高峰论坛上,传统电影的大佬们在讨论互联网+电影的时候,一致的认为中国电影市场并不缺人才、缺资金而是缺少一套完成的体系。

这套电影工业的体系在好莱坞已经诞生出数十代的产品,诞生了成千上万的电影人。相反,中国的体系,很容易受到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资本遇冷、投资放缓直接导致电影制作水平下降,人才培养减缓;甚至很多时候电影做不好并不是钱不够,而是人员的成本成为阻碍最后电影好坏的最重要的因素。

对于互联网来说,最核心的就是打破时间、空间的阻隔,让信息鸿沟缩小,弥补信息不对称的困扰。

过去在视频网站上,诞生的一大批类似《老男孩》、《万万没想到》等这样的产品,更是培养了一批青年电影人。

我们都坚信互联网能产生有价值的内容,互联网更是产生快乐的源泉,或许这样的愿景谁也没有放弃。

将这样的目标根植在阿里影业心中,已然从外到内产生了化学反应,阿里影业CEO张强,这个老电影人,笑称笑脸是阿里影业的LOGO,也是未来的方向之一,马云不止一次曾强调,阿里投资未来的两件事就是快乐、健康,乍一看老马又吹牛皮呢吧!so,细细一想,在这个时代大家最关心的难道不就是这两个核心么?

回到电影来说,现在大量宣传话题已经让老百姓走进电影院不是难事,但是要想留住观众,就得交给内容和导演了。

我们经常感叹,为什么每每好莱坞大片来袭,中国制作就变得不堪一击,千篇一律的超级英雄题材依然受到用户一而再再而三的购票,此外迪斯尼、漫威的动漫题材更是不单在电影上赚得彭满钵满,更是在动漫产业链上赚得满堂彩。

传统中国电影人想要改变的,在互联网电影时代,必须要考虑和改变的就是这样的困局,阿里影业祭出的手段就是,培养年轻人,为这个措施投入了10个亿的资金。

具体的措施有一线电影人委培生、8090 喜剧工场、全业态孵化联合体等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发掘并扶持青年电影人。

阿里影业的措施很明显,就是首先在电影这个非常讲究传承、延续的故事里搭建沟通的桥梁。过去一个导演能出现在前台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更是有一些幸运,还有一些被大家乐道的“潜规则”,没办法,相比较演员,导演更需要机会。

记得,刘德华曾经在香港启动一个青年导演计划,同时扶持了一批年轻导演,阿里的年轻人计划更是放眼全球,更是将阿里影业目前掌握的资源和盘托出。在接下来阿里影业投资或者制作的电影中将更多年轻人作为大导演的助理等方式,直接接触第一线的制作和拍摄过程,得到大师的指导。

阿里影业做的是长线的计划,更是设定了45周岁以下这样的年龄限制,可以联想下,45周岁,这在中国互联网来说,已经是原住民了,放到电影行业很有可能因为没有人关注、投资早已消失了。

更多想要挤进去的年轻人,甚至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这难道不是中国电影的悲哀么?

人才的断档,内容的局限,与此同时,国家化甚至成为阻碍导演们发展的“坏消息”,大量80后、70后的导演出类拔尖成为难上加难。

阿里影业喊出支持年轻人的口号,我们是不是给中国电影人们投入点信心呢?能让我继续想象一下,中国电影第六代…..第十代甚至更多代又或者一大批这样的导演呢?又或者在好莱坞,不是只有成龙、李连杰、李安这样寥寥几个电影人,而是更多呢?

在青年人项目上,阿里影业还联合了优酷土豆,成立80~90喜剧工场,目标更直接就是年轻人,还要玩喜剧。

在中国市场不是缺少喜剧,而是缺少用户认知的喜剧,徐峥的《囧》系列、宁浩的《疯狂》系列、周星驰的无厘头系列,估计只有这么几个系列观众还有认知,其他呢?

但是在互联网上,每天发生的喜怒哀乐记录下来估计够绕地球好几圈了,这就需要平台和用户去发掘,视频平台是最好的出口,用户够多,内容库够大,甚至像前文提到的,优酷土豆有这样的基因,既然阿里收购了,用张强的话,优酷土豆是内容孵化、呈现,IP培养,阿里影业的工作就是将整个内容、IP打通。

张强表示,相对短期内容,长期发掘喜剧电影人才才是阿里影业真正用心。阿里影业将与优酷土豆联合发起80~90喜剧工场,发掘并培养导演、编剧、制片、演员等多方位的优秀青年人才,“先拍摄网剧,通过边拍边播的模式得到观众反馈并不断修正,发现表现突出的喜剧人才,再提供拍摄院线电影的机会”,形成更长的价值链。

除了喜剧,在内容形式上,阿里影业还将还从动漫切入。美国漫威电影的成功表明,动漫是电影工业体系的核心支柱之一,可以不断孵化IP,“阿里影业要打造这个IP孵化体系,核心其实是孵化新一代电影动漫人才。”

太多了、太多了,看完这么多,笔者认为,阿里影业要做的已经够它在接下来2-3年的时间去实践了。

阿里影业的野心不小,每一步都不容易,既然要做就做实了,不过这过程中突然发生什么收购、投资都可以理解,阿里影业的风格就是既然要做就铺开了,整个生态要完成循环就需要各个链条的企业加入其中,现在是合作,未来可以资本合作,反正目前在资本市场都在期待它能折腾出新花样来。

甚至,我认为,这次10亿只是开始,刚完成增发的来影业手上的现金还没花出去多少呢,谁知道未来还有会有多少资金投入这个市场,不缺钱,就要大干一场!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