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家书”带给我们的不该只是泪奔

说意外,是因为小王根本没想到“半文盲”的奶奶会给她写信;感动得泪奔,是因为这27个字对于奶奶来说,太不容易,老人家已经半个多世纪没碰过笔认过字了。

文|李记

“多吃点,不要减肥,晚上不要出门,照顾自己,常回家,给你做你爱吃的。”歪歪扭扭的铅笔字,没有标点,六个简短的句子组成一封家书。1日,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王诗佳同学意外收到一封来自祖母的家书,全篇只有27个字,“超短”的家信,却让她流泪不止。说意外,是因为小王根本没想到“半文盲”的奶奶会给她写信;感动得泪奔,是因为这27个字对于奶奶来说,太不容易,老人家已经半个多世纪没碰过笔认过字了。据了解,这封家书的起因,是因为前段时间小王心情不好,想“发泄”,而奶奶回复孙女的,则是满满当当的爱。(11月3日《扬子晚报》)

在电话、电脑、短信、微信等,无一不能沟通、交流和联系的“高科技时代”的现在;在很多年来我们只收快递、不再写信,这些年我们连一张贺卡都懒得写的现在,读完大学生小王的奶奶27字的家书,我们恍然明白,这才是当今时代的“家书抵万金”。从简短而爱意满满的“奶奶家书”里,我们看到了奶奶对大学生小王的温情与牵挂;从祖孙二人还在用书信这种“原始”而淳朴的方式,进行情感交流的情况看,我们不难发现,虽然隔着空间与技术发展的距离,奶孙俩仍记挂彼此的浓浓亲情。因为稀缺,因为罕见,所以,“奶奶家书”更显得弥足珍贵。

大学生小王称,“20年来奶奶看着我一点一点长大,然后我离开她;我也看着奶奶一点点变老,我很想陪着她。”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话,也是说出了他们的共同心声:最好的孝顺还是陪伴。每每念及父母和亲人年岁渐大,一天天变老,我们总想从繁忙的工作、琐碎的生活中抽出身来,常回家看看,多陪陪他们。但现实却是,我们当中“每每念及”的人很多,但付诸行动的却很少。

孝顺不拘泥于形式,陪伴也不拘泥于方式。关注并感动于“奶奶家书”,不见得我们都得去“重拾传统”,重新去写信沟通——但对很多人、很多家庭而言,再提“常回家看看”并不是个过时的建议。因为现实而言,“常回家看看”,行动起来最关键。虽然“常回家看看”已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尽管确实有老人和孩子因此“法庭上见”,甚至有地方将“常回家看看”挂钩遗产分配——但必须看到,非到万不得已“撕破脸”,哪位老人愿意将自己的孩子“告上法庭”?而“对簿公堂”导致的亲情割裂,又岂是机械而程序化的“常回家看看”所能弥合?

所以,由“奶奶家书”再议“常回家看看”,一方面,流动社会里,工作的压力、归途的艰难、无法享受到休假等,“无力抽身”对很多人而言确是事实。但在客观因素外,扪心自问,阻碍我们未能“常回家看看”的,更多还是主观原因。比如我们一有时间更愿意去旅游和度假,而不是回家看父母和亲人……所以积极主动地“常回家看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多一些实际行动。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还是制度关爱。如果所有老年人都能享受到体面而从容的养老,如果劳动者都能保质保量地享受到公平的休假权,如果“回家成本”不再如此高昂……“常回家看看”的社会考题能被“分解”解答,我们相信:更多像小王一样愿意经常回家陪伴老人的为人子女者,更多像小王奶奶一样期盼孩子“常回家,给你做你爱吃的”的老人,都会得偿所愿吧。

优衣库"啪啪啪"事件你所不知道的细节 [图]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百家,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 maisixiang1,成为我的整百订阅用户(如第一百位,第二百位……依此类推),我将赠送我的签名本新书《摸着历史过河》给他(她),活动截止2015年12月31日。礼物都准备好了,就等你出手了。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