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摇头晃脑”的老师,才有“装腔作势”的学生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近日在贵州省遵义市召开的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说,语文课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然的表达习惯,培养学生创新、创造性思维方式。“我特别反对学生拿腔拿调地朗诵。”

文|郭元鹏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近日在贵州省遵义市召开的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说,语文课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然的表达习惯,培养学生创新、创造性思维方式。“我特别反对学生拿腔拿调地朗诵。”王旭明说,朗诵艺术是另外一个概念。语文课应纠正学生装腔作势、摇头晃脑等不良的朗读习惯,应指导学生如何读,如何好好说话。(11月7日《都市晨报》)

笔者生活在农村,是一个70后。那个时候,农村孩子上学的普及率还是很低的,每年到了适龄儿童上学的时期,村里的小学都会家家动员。办法则是组织没有上学的孩子到学校感受上学氛围。我就是被邀请感受上学气氛农村娃中的一员。当初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摇头晃脑”。

当时感受的是一堂语文课,一年级的学生都在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所有学生都在“摇头晃脑”,所有孩子都憋着嗓子,所有孩子都拉着长长的腔调。那个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特别羡慕他们那种“摇头晃脑”的姿势。总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优美的动作。老师告诉我们说这叫“带着感情阅读课文”。此后,我这个农村娃也上了学,也就一直保持着这种“摇头晃脑”的朗诵习惯了。

这种“摇头晃脑”的延伸,实际上就是王旭明所说的“装腔作势”。如果从健康的角度来说,这种“摇头晃脑”的习惯,对于孩子身体的发育是不好的,对于脊椎和颈椎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伤害。

而如果单纯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摇头晃脑”背后的“装腔作势”也有一定害处。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在朗诵课文的时候,带着感情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只有把自己融入课文之中,才能更好的吸收和消化,更加便于理解和记忆。

不过,任何事情都怕走极端。眼下阅读课文出现的“装腔作势”就是一种带着感情阅读课文的极端现象。感情过于深了,也就没有了感情。当我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都是无尽的“啊”“呵”“嗯”的时候,这种所谓的抒情也就成了滥情。抒发的不再是真实情感,而是一种“装腔作势”的秀场。延伸了来说,当孩子将这种形式主义的弊病带进生活中,工作中,则是对社会构造不利。

让阅读回归本真,会是理智回归。不过,这种“装腔作势”的阅读方式,也已经深入骨髓,看看那些气势磅礴的朗诵会,有哪一个不是这般模样?学生的“装腔作势”其实是来源教师的“摇头晃脑”。这样说,并非是谴责教师。他们也无原罪,他们上学的时候,他们的老师也是在“摇头晃脑”的传授知识,一代代人就在这种“摇头晃脑”的习惯中,让朗诵和阅读变得“装腔作势”了。

改变“装腔作势”的朗诵习惯,首先需要驱逐老师身上的习惯性“摇头晃脑”,这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解决的,习惯的养成是个过程,习惯的纠正则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让笔者想到了样板戏里过度夸张的身体艺术,这种朗诵和阅读的习惯或许也有这样的成分在里面。

优衣库"啪啪啪"事件你所不知道的细节 [图]

 台女星5男4女淫乱被抓(图)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百家,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 maisixiang1,成为我的整百订阅用户(如第一百位,第二百位……依此类推),将获赠一本我的签名本新书《摸着历史过河》,活动截止2015年12月31日。礼物都准备好了,就等你出手了。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