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念叨,得让孩子吃点苦,不吃苦不成人……这得多贱才能有的理念?更贱的是,还没有富起来的那部分,也天天念叨孩子得吃点苦,你说你家还不够苦么?还得怎样苦你才满意?
凭嘛非得让孩子吃苦?
端木赐香
李方(公众号名称“叔的刀法”)连续有三篇文章击中我痛点。这三篇文章的名字是:《我为什么会盯住一样食物反复吃一直吃到吐》、《我们在中年时终于有勇气去面对童年的遗憾》、《为什么我妈说我丑而我觉得她说得很对》……
我想说的是,李方文章的标题为啥都又丑又长的?
还有,三篇文章都击中我痛点,为嘛不给我发个红包慰安一下?
以上是玩笑。接下来说正话。为什么说击中我痛点。在我眼里,与我同龄的李方怎么也算是北京城里优裕环境中长大的知二代了,而我,是河南乡下最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你个大城市的孩子都有那么多童年的遗憾——吃不到好东西、没人给买玩具、父母一代不擅长表达对孩子的爱等等,那我呢?
不过这些都不算嘛,最击中我痛点的是,自己童年有遗憾,就去孩子身上补。这让我想起来,儿子童年时,我曾经有那么一次,拒绝给他买一个他一眼看中的什么玩具。好在我只拒绝过那么一次,现在想起儿子当时一跳多高气得没法的样子,我心里还有些痛。那时候还是自己经济不宽裕吧。等儿子上小学后,我就开始鼓励他花钱了,比如,自己拿一百元以下的,不用给我汇报。但儿子第一不花钱,第二,随便拿个钱都要跟我汇报。中学时,只要跟同学出去玩,我总是告诉他,男人要舍得花钱,舍得与同学共享身上的钱。当时他喜欢打台球,有时回来会兴奋地汇报:我身上的钱花完了,才开始花他们的。我一听,替他高兴。现在,儿子读大学了,我还在鼓励他花钱。我可不想儿子学我,从小到大,就是想着如何给家里省钱,把人都给省憋屈了,我现在还不愿意出门、不愿意见人、不愿意与人交往,估计还是当年的贫穷导致的后遗症。儿子现在,衣服啥的都是我买,去年给他的生活费是每月1500元,问他够不够,他说够,我说若给你2000呢,儿子说2000就可以有些小奢侈啥的。我说那咱就小奢侈点,一月2000吧。儿子说,2000可能花不完,但是我乘胜追击:儿子,你若谈恋爱了,就给妈妈汇报一下,因为谈恋爱得领着小姑娘咖个啡、买个物啥的,你的生活费我再给你涨到每月3000元好不好?儿子哧的笑一声,给我挂断了电话。
花不完有花不完的坏处。有个从小长大的在四川读大学的小伙伴隔着千山万水,找在上海读大学的儿子借钱,儿子明知道这个小伙伴是不会还钱的,但他还是借了他一百元。我知道儿子的意思,借是兄弟情谊,不还,就少借他些,而且仅此一次。这个小伙伴还找其他小伙伴借钱了,但是其他小伙伴说:我自己还缺钱呢!
我根本不想让儿子缺钱!
与老人闲聊的时候,总有老人说:得让孩子吃点苦啊,孩子不吃苦不成人哪……我一听就不乐意了:
第一,敢情你们那一代吃的苦还不够哪!
第二,反正我们这一代都吃够了!
第三,我儿子这一代,能不吃就不吃,干嘛非得没苦找苦?
第四,所谓的不吃苦不成人,其实就是不吃苦不成功的意思。上一代吃够苦了,除了吃苦,其它啥也没吃过,成功没?我们这一代也吃够了,可惜直到今天,我出门还没有底气。我最羡慕的,是那种书香门第长大的孩子。别说物质饥饿了,我们这一代,精神都特别饥饿,从小是物质与精神双重的营养不良。看李银河姐姐的自传,最羡慕的就是她可以随便有书看,即使李方,在文章里也说及,父母很舍得给他买书的。而我们乡下穷孩子,就极度奇缺这种精神的盛宴了!
我认识一兄,诸子百家都通透,西方精典也通透,他就是书香门第长大的。我儿子中招没进了理想的高中,曾经拒绝读高中的。当时我跟老公一度同意了,而且我都想好了,把儿子给这兄台做书童,不用四年,我儿子就可以超越中国最好的文科学府高等生。不过这条路后来没走:一是,我觉得儿子更擅长数理化;二是,如果跟这兄台做书童,虽然儿子文科思维也很发达,但那就意味着,他未来只能走文路了,而我一直希望儿子文武(理)双全的;三是,我答应儿子,高中可以随便读,别人苦读,咱可以随便。所以他最后选择读高中了。
某种程度上,感觉中国人很贱似的,似乎只适合吃苦,稍微有点正常的人的享受,就有些受不了,动不动就是:现在的小孩子没吃过苦。我一直想问的是:为嘛要吃苦?人活着难道不是为了享受么?
曾记得,儿子入大学前,我语重心长地教育他:儿子,进了大学后,同学中可能有穷孩子,你可不要……我儿子是谁?五岁就是象棋神童了,他娘说一句,他就知道他娘第三句是啥了。所以他迅速地将了他娘一军:拉倒,拉倒!我那个大学能有穷孩子?我自己才是穷孩子好不好,到时候他们不歧视我就不错了……确实,儿子小伙伴的寝室,曾去了一个娘,身后跟着俩保姆,一进寝室,一声令下,两个保姆就开工干活了……那土豪范儿,直惊得一屋子小伙伴的眼珠子都掉地了。我听了,就跟儿子小伙伴的娘商量,咱也去给咱俩个儿子壮壮胆去?咱俩个结伴,先到你儿子寝室,说是你家的俩保姆,然后再到我儿子寝室,说是我儿子家的俩保姆,你说,这么漂亮神气的保姆,谁家有?直接击毙那家……小伙伴的娘笑岔了……
还记得,儿子的一个表中的表哥(在英国读中学与大学)每年都去贵州、玉树等山区支教,我说,儿子,咱也学学小表哥?儿子说,他是没见过穷人!我就是穷人堆里长大的,还用专门跑外地去?说得我好没劲儿!
西方孩子没有吃苦一说,有的只是从小就培养的独立与自理能力。比如八个月的孩子,就可以自己扔自己的尿片了。至于自己鼓捣着满身满脸的汤汤水水吃饭,更是题中之义。不象我们,孩子好几岁了,当娘的还端个破碗,在后面追着喂饭,跟上访人员似的求爷爷告奶奶,对方就是不吐口;孩子读高中了,孩子衣服还全是父母洗等等……西方这些我认同。中国缺少的也正是这些个。缺这些个,不补这些个,不缺苦,却非得找苦。也许,学习与应试教育才是中国唯一的苦差事?其它就可以忽略不计?
经济上,中国目前富起来的,只是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刚富起来,就天天念叨,得让孩子吃点苦,不吃苦不成人……这得多贱才能有的理念?更贱的是,还没有富起来的那部分,也天天念叨孩子得吃点苦,你说你家还不够苦么?还得怎样苦你才满意?我现在整个的人生目标,就是不让儿子吃苦。当然,如果所有的孩子都不用吃苦,那才叫完美!
我娘也常念叨一句民间谚语:只有享不起的福,没有受不起的苦。总之,福是享不起的,唯有苦,是受得起的。民间还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说这是哄傻瓜呢,还是自慰呢?就连教室里,都给孩子挂个学海无涯苦作舟,课本上更是头悬梁锥刺骨的……学习,本来是欢愉的一件事,咱愣是把它整成苦差事!
苦瓜国的人民,你给换成甜瓜,他们受不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