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次俄土战争启动了俄罗斯的改革,历史会否重演?

先是彼得一世改革,接着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下一个会是“普沙皇”吗?

严正声明: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时务必注明作者及文章来源:异见(微信号:yijian1000),否则必举报并保留进一步追责的权利。

文/尧骨

就在上周,俄罗斯和老冤家土耳其又一次擦出火花了,一架俄军战机被土耳其给空军击落。不过还好,“普沙皇”和“埃总统”并没有大打出手的意思,双方除了嘴炮互攻也没有什么实质的大动作,想看“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同学可以洗洗睡了!

要说起俄罗斯和土耳其这对老冤家,距上一次兵戎相见都快100年了,对欧洲历史略有了解的同学应该知道,俄土战争前后进行了10次(比较主流的说法,还有三次因为其他原因没有计算在内),历时近200年,平均20年不到就打一次,是欧洲史上历时最长的“战争系列”!最近随着俄土冲突再起,“俄土战争”这个词再次风靡网络,战争的因果和过程自行百度,我们主要聊聊其中两次对俄国历史意义深远的“俄土战争”,这两次战争直接或间接的促成了俄罗斯国家形态的变革(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异见】)。

△设计台词:“不是19世纪了,一定要冷静!”

第二次俄土战争——背后捅刀子也未必能占大便宜

由于俄罗斯和土耳其挨的比较近,两个人又都热爱抢地盘,于是抢着抢着就打起来了,先是苏丹搞了伙人远征(阿斯特拉汗远征,没有被算在十次之内),后来又是沙皇非要和苏丹争夺乌克兰(第一次俄土战争)。一来一往双方都没占太大便宜,这个时期的俄罗斯还只是欧洲穷乡僻壤里的一群“乡巴佬”,空有一身蛮力,而奥斯曼帝国这会也是山河日下,心思又不在“俄国野人”的身上,所以双方的冲突规模并不十分大。

但到了1683年形势就不一样了,这一年奥斯曼帝国倾尽国力发动对奥地利的战争,奥斯曼大军一度围困维也纳,在基督教欧洲生死存亡之际,奥地利,波兰,威尼斯结成了反土同盟。俄罗斯也看到了壮大自己的绝佳机会,于是适时(1686年,土军攻势已被瓦解)的加入了这个同盟,第二次俄土战争爆发。

俄国人这次想要的是一直被土耳其人罩着的克里米亚汗国和顿河河口。这会的奥斯曼帝国在对奥地利的战争中实力大损,又被波兰、奥地利缠着乱打,根本没有能力抵御俄国人背后下的刀子。可是那成想,俄军两次远征克里米亚都以失败告终,远征失败直接导致了莫斯科宫廷格局的巨变,一直被架空的小沙皇开始亲政,而这位小沙皇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彼得大帝(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亲政后,延续了对土耳其的战争,这位儿时就好舞枪弄棒的沙皇改变了主攻方向,组织了两次对顿河河口城市——亚速(也称亚速夫)的远征,企图以此控制顿河河口,为地处内陆的俄罗斯寻找到一个出海口。

可是,“大帝”的第一次远征仍然失败了。彼得一世不服气,1696年组织了第二次远征,这次他总结了上次的教训,组织了一支规模不大的舰队配合陆军进攻,这也成为了俄罗斯海军的开端。在海陆军的猛攻以及乌克兰哥萨克的忘死冲锋之下,彼得一世终于拿下了亚速。就在大家开始庆祝胜利的时候,彼得一世却不得不陷入沉思:为什么俄军主力齐聚却没能一口气拿下一个孤立无援的小城?如果土军主力不是被奥军拖住,俄罗斯的倾国之兵能否抵挡奥斯曼的攻势?

再看看这些俄罗斯的“倾国之兵”——虽然人数不少但十分落后,还有很多是从部落、附庸征调而来(乌克兰哥萨克、顿河哥萨克,后来回国的土尔扈特部也包括在内),可以说这样的俄军和400年前的俄军没什么区别,这样的军队面对一个已经衰弱的土耳其已经相当吃力,更别说对付俄罗斯身边那几个张牙舞爪的强大敌人了。俄军要想强大,必须进行改革!在对亚速的远征结束之后,彼得就下定了决心(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异见】)。

△彼得一世占领亚速

1697年,彼得一世带领一个庞大的使团出使西欧,1698年归国之后就开始大力进行国家改革,而军事改革是第一位的。改革之后的俄罗斯建立了20万人的常备军,这支常备军的征召、训练、战术、装备都与西方全面接轨,彼得一世还建立了强大的海军,旧军队的陋习被革除,俄军在彼得一世的改革下开始展现出欧洲职业军队的全新风貌。在国家其他领域,彼得一世也进行了全面的西方化改革,俄罗斯的国力大大加强。在彼得一世的带领下,俄罗斯迅速从一个地处蛮荒的三流小国进入了欧洲强国俱乐部。

第三次俄土战争——大帝折戟却是俄罗斯霸业的开始

经过彼得的改革,俄罗斯可以说是脱胎换骨,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乡巴佬”了。于是彼得开始他野心勃勃的计划,这个计划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要给俄罗斯找到更优秀的出海口。彼得这次决定跳过土耳其这个“easy”难度的对手,直接挑战“hard”模式——第一战就要和强国瑞典练练!

那时候的瑞典可不像现在这么平和,是让欧洲所有强国肝颤的硬手。从某种程度上说,瑞典军队开启了近代职业化军队的先河,无论装备水平、兵员素质还是战术实力都是世界级的。彼得选了这么个对手,也可以看出他的自信。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挫折和10年的征战,彼得终于击败了瑞典人,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波罗的海出海口,可是在决战中没能活捉瑞典皇帝(两国皇帝都亲临战争,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瑞典皇帝一溜烟的跑进了土耳其国境(路线十分诡异)。收留了瑞典皇帝之后,土耳其苏丹在瑞典人怂恿下决定北伐收复失地,于是俄土战事再起(第三次俄土战争)。

苏丹的举动让彼得一世十分开心,这次正好挟大败瑞典的余威把土耳其也顺便拿下。1711年,彼得率大军亲征普鲁特河。为了能顺利拿下土耳其,彼得一世出动了全军的精锐,并有大量的附庸军队参战。

当大军进入土耳其境内之后,俄军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首先,战胜瑞典的那套战术(从欧洲学来的线性战术)在这么一个地形复杂,敌人又占据兵力优势的地区难以施展;其次,深入敌境使得后勤压力成倍增加,行军的巨大困难也远超乎想象,俄军实力大打折扣;还有就是那些参战的附庸军队毫无纪律可言,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让一筹莫展的彼得一世没想到的是,苏丹还通过首鼠两端的附庸军掌握了俄军的计划。苏丹为了一血前耻,调动了全国精锐,一心要拿下狂妄的彼得一世。

由于俄军协调不当,土军占据了先机并率先发功攻势,俄军前锋开始退却。彼得闻讯后只能带领大军退入新斯塔尼列什特的筑垒区域。随后,土军完成了对俄军的合围,并展开强攻。骁勇的俄军虽然击退了土军进攻,但也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彼得大帝的精神濒临崩溃。

苏丹在第一次强攻未能奏效之后也冷静了下来——这么拼下去肯定两败俱伤,还不如和沙皇好好聊聊,只要价码合适,又何必你死我活呢!

于是,双方和谈,俄国归还亚速,土耳其不再收留瑞典皇帝,并保证俄军安全出境。第三次俄土战争就这么结束了,俄罗斯在南线的局势“一夜回到解放前”,土耳其也终于在战场上扬眉吐气了一把。

要说彼得一世这辈子败战并不少,但这次却是最窝心的。经此一役,彼得一世终于明白土耳其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并不是那么好对付,俄罗斯想称霸东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于是全身心的投入到改革事业当中。

20多年之后,经过彼得一世改革的俄国国力越来越强,而不思进取的土耳其却越来越弱。从1735年到1829年,俄土之间进行了5次战争,每次都是俄罗斯把土耳其打的没有还手之力。从这几次战争中,俄国得到了克里米亚、外高加索、顿河河口等大片土地,俄国人终于得到了黑海的控制权。在近100年的对土征战中,俄军一批名将脱颖而出,苏沃洛夫、库图佐夫都曾经拿土耳其练过拳脚,而后成名于世。但是这几次俄土战争也为未来的俄土争斗带来了全新的变数,那就是西方强国开始更多的干预俄土冲突,使原本就不简单的局面变的更加复杂(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异见】)。

△1788年俄军在鄂察奇大胜土军

第九次俄土战争——工业革命害死了一个沙皇

19世纪的前50年,可以说是沙皇俄国最威风的时期。俄国不但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更是在革命风雨席卷欧洲之时,果断伸出了粗暴的熊掌,将欧洲革命的火种拍死在了多瑙河的沙滩上,俄罗斯也被冠以“欧洲宪兵”的美名。

以前没当上“宪兵”的时候就爱拿土耳其撒气,有了这个头衔,更是要好好教训一下倒霉的邻居了。在一番关于巴勒斯坦圣地归属问题的争吵之后,俄罗斯决定再次对土耳其用兵。当然隐藏在宗教问题下,不能明言的还是俄罗斯扩张的野心,这会俄罗斯的野心已经不止于“南方温暖的海洋”,而是希望拿下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重塑罗马帝国了(沙皇俄国一直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沙”就是凯撒的译音)。

俄罗斯毛手毛脚的要对土耳其动粗,把旁观的英国和法国给惹毛了。英国人担心,俄国人拿下土耳其以后威胁英国在地中海的航道和霸权——对地中海的控制关系到英国的核心利益。法国则担心失去土耳其这个重要的近东盟友——虽然土耳其实力不济,但是能够很好的牵制神圣同盟(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的同盟,这个同盟就是为了防止法国复兴而建立的)。再加上这些年俄国扩张成性,使列强们感觉到了强烈的不安,于是原本应该和俄国一条心的奥地利和普鲁士也开始保持中立,实际上就是倒向了英法,俄国陷入了空前的外交危机之中。

俄罗斯这些年无论在亚洲还是欧洲,那可是无往不胜,现在对手虽然强大但也不愿失了面子,于是执意对土耳其大打出手,英法也忍无可忍的对俄宣战。这场战争就是第九次俄土战争,它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克里米亚战争。这是工业革命后第一次大规模战争,也被称为第一场现代化战争,工业化改变了战争模式,人类的杀戮能力从此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等到俄军和英法联军面对面的时候才明白,原来“欧洲宪兵”完全是浪得虚名:当俄军还像面对拿破仑一样摆开阵势的时候,才发现英法联军的新式来复枪(米涅步枪)射程已经接近了俄军老式火炮的射程,俄国士兵还没来得及接近敌人就已伤亡惨重;而刚刚全歼了土耳其舰队的黑海舰队,还没来得及庆功就在英法联军的蒸汽舰队逼迫下自沉以封锁港口;在俄军士兵不得不以血肉之躯来承受英法强大工业实力碾压的时候,俄军指挥官却还沉溺在“刺刀见红”的白刃战术之中;联军可以为了后勤补给在战地修建铁路,而俄国的援军却还在泥泞不堪的乡间道路上艰难跋涉(俄国此时铁路总里程还不如比利时,空有大军而难以调动)!

1854年9月,英法联军在土军配合下开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守城俄军进行了异常顽强的抵抗,致使优势联军迟迟不能攻克。但是,塞瓦斯托波尔的顽抗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进程,俄军虽然多次出战试图打破包围,但结果均告失败,就连一个世纪的手下败将——土耳其军队都能时不常的给俄军制造些麻烦。在坚持了一年以后,塞瓦斯托波尔终于被联军攻破,此时俄罗斯败局已定,只能与联军和谈结束战争。

这次俄土战争使俄罗斯损失惨重,沙皇尼古拉一世在羞愧之中仰药自尽(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异见】)。

△塞瓦斯托波尔的惨烈战斗

第十次俄土战争——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刀锋所向

此后,青年时代就曾游历欧洲、深受西欧宪政制度影响的亚历山大二世即位。面对克里米亚的惨败,俄罗斯上下都在反思:俄罗斯和英法两国到底有多大的差距?为什么倾尽国力却以惨败告终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国家体制。此时俄国还在贯彻落后的农奴制度,全国90%以上的人口是农奴,农奴制度导致农民被强制固定在土地上,严重阻碍了以自由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还带来了农奴们的激烈反抗,国家为了镇压农奴起义疲于奔命,就连警察们都明白“农奴制度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可是,沙皇的统治却又和农奴制紧密相关,农奴制的废除势必带来沙皇统治的动摇,这就是连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两位雄主都不敢触碰农奴制改革这条红线的根本原因。这个延续了千百年的“炸弹”现在传到了亚历山大二世手里,亚历山大二世无法退却,因为俄罗斯必须改革!

经过4年的准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下诏实施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废除农奴制并且确定土地的所有制(土地为地主所有,自由农民可以赎买)。

此次改革兼顾了农奴与农奴主双方的利益,亚历山大二世可谓良苦用心。改革虽然并不彻底,但毕竟迈出了最艰难的一步。然而,改革还是带来了空前的动荡,从前那种脆弱的安定感被打破,只1861年农民的骚乱就多达1176次!但是,亚历山大二世积极稳定局势并最终度过了这段阵痛,把俄罗斯带入了全新的资本主义时代。

随着大量失地农民进入城市,俄国资本主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国家制度也随之调整,出现了地方自治机构、陪审制度,以及大学的自治权等等。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但他已经将俄罗斯带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到一战前俄罗斯GDP已经稳居世界前五。

原本被排斥在欧洲之外的俄国,依靠着不断增长的实力,再次回到了欧洲舞台,满血复活的俄罗斯再一次把巴掌煽到了土耳其脸上。

说来奇怪,俄罗斯每次改革之后想在土耳其身上找面子都不那么顺利。虽然亚历山大二世没有重蹈彼得一世的覆辙,可是第十次俄土战争却是一场真正的惨胜,“欧洲病夫”没有亚洲的病友那么好欺负,光在普列文要塞的一次强攻中,俄军就损失了1/4的兵力。此战中,土军依靠速射步枪(美国造的雷明顿步枪)击退了令欧洲列强闻风丧胆的俄军“白刃突击”,俄军甚至不得不抛弃伤员撤退。

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俄军终于在1878年推进到了伊斯坦布尔城下。土耳其不得不与俄罗斯签订城下之盟——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独立,保加利亚则成为俄国管辖下的自治国家。此战也成为俄土大规模战争的绝唱(其后俄土间的又发生过两次战争,分别为一次大战的俄土部分和土耳其武装干涉苏俄革命)(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异见】)。

△为纪念普列文战役修建的纪念碑

知耻而后勇,历史会否再次上演?

俄土战争几乎贯穿了整个沙俄帝国的历史,对土耳其的战争也成为俄罗斯帝国审视自己的一面镜子——一个不断衰落的孱弱邻居不断暴露着俄罗斯帝国的致命弱点,倒逼着俄罗斯实施了两次大规模国家改革,并最终脱胎换骨。与此同时,土耳其却抱残守缺对抗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殊途同归,不管改革与否,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于一战中作古。

时光荏苒,俄土又一次爆发了冲突,但此时的俄罗斯实力已经远不及沙俄时代,曾经让西欧寝食难安的红色坦克海也不复存在(俄罗斯现今的坦克数量甚至还不如土耳其),而土耳其由于身处北约前线,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备战。此消彼长,也难怪“普沙皇”拿这个世仇没有办法。

此次冲突同样给“普沙皇”提供了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前两次俄土战争给俄罗斯带来的变革虽然以强军为目的,却又都着力于更深层面的社会改革,“普沙皇”如果真想报一箭之仇,除了抹黑对手,还要在国家经济层面多下点功夫(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异见】)。

△腹肌练的就剩一块了,就没什么好秀的了!

看我,看世界!关注公众号:异见(微信号:yijian1000),回复尧骨,查看作者以往精彩文章:《果敢,你从哪里来?》、《不靠谱的何止<鸣梁海战>》、《没有西伯利亚,俄罗斯只是一个边陲小邦》、《你所不知道的乌克兰》、《见“鬼”的历史》......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