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霾是北京纯

只是,于我,一个汽车从业者,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一个孩子的母亲,心安何处?何处是归处?

“家长,您好!区教委启动了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措施,为保证学生身体健康,明后两天,家长可自愿选择学生在家中学习。”前天晚上,收到这样一条微信时,我在脑海里快速整理了一下自己第二天的行程安排:早7点,去医院抽血;10点,约了一个朋友见面;然后要去单位拼版。

作为一个不坐班的人,我极少吐槽北京的空气和交通,总觉得自己不够格。很不幸,这一天刚好是我这周安排最满的一天,遂发了条朋友圈吐槽:“治理不好污染就给孩子放假,这就是教委的解决方式吗?为什么家长不跟着放假?为什么教室里不能装上空气净化器?三天两头雾霾,难道就三天两头放假吗?”

很快就有很多声援的回复,有同病相怜的,也有几个“中国好邻居”第一时间发来慰问短信:“明天孩子放我家吧。”

再过没多久,朋友圈开始被各种“红色预警”的措施刷屏:18时,北京市应急办发布,空气重污染预警等级由“橙色”提升为“红色”;北京市教委下发通知,要求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停止户外活动;7号到10号实施单双号限行,一些人性化的单位也开始怒刷存在感,允许员工在家办公……

这已经不是朋友圈第一次因为雾霾刷屏,就在上周,据说超过2000的PM2.5已经刷爆一次朋友圈,过几天,来自张家口的风再次刷屏,北京人民喜迎蓝天。有人说,以后朋友圈就是“雾霾、等风来、蓝天、雾霾……”的无限循环。

我不是一个矫情的人,但还是感到了深深的悲哀和无力感。当记者十几年,风里来雨里去的经历多了去了,遇上天气不好在机场一呆十几个小时也不是没有经历过,没叫过苦也没喊过累。和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一样,在孩子出生后,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给她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条件。

只是,这个愿望并不那么容易实现,虽然孩子和我一样皮实,吃嘛嘛香。当我看到越来越多关于雾霾的帖子,我的头皮就越来越发麻——吸一天雾霾等于抽三包烟、雾霾催生“不典型”肺炎……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周围有几个朋友,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北京,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北京空气太差。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也会突然萌生出这样一个想法——要不要离开北京?

我是2000年来到北京的,2004年大学毕业后正式在北京安营扎寨,这么多年来,已经把北京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而出生在北京的孩子,无论奶奶和外婆怎么苦口婆心地教育:“你是福建人”,都要大声反驳到:“才不是,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我是北京人。”

我从来都是笑笑而已,不去掰扯。虽然,给孩子取名“梓”,是“荣归夸梓里”,也就是“故乡”的意思。只是,人真的有故乡吗?在这样一个城镇化发展如此之快的时代,故乡只不过是内心的乡愁罢了。我宁愿相信,人是没有故乡的,所谓的故乡,不过是祖先漫长漂泊的其中一站。

只不过,我漂到了北京。我的同学在这里,我的同事在这里,我最好的朋友也都在这里。说实在,即便天天看大家调侃北京黄、赌、毒,我也从来没有真正考虑过离开,直到最近,接二连三的重度雾霾,而我的孩子,上周一直在咳嗽。

我有一万个理由相信,北京市治理雾霾的决心;而我也相信,雾霾天单双号限行可能只是民意的尝试,或将变成“新常态”;以及目前正在讨论的“拥堵费”也很有可能变成现实。生活成本将变得越来越高,而我们所期盼的蓝天,或许也将在若干年后变成“新常态”。

正如一位媒体朋友所说的,我们都在为自己过去的行为买单,只不过,汽车很不幸成了“替罪羊”而已。过几天,张家口的风吹来,北京再次霾散天晴,人们就会说:“你看,单双号效果很明显吧!”不会说话的汽车,哪怕比窦娥还冤,又能怎么样呢?

只是,于我,一个汽车从业者,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一个孩子的母亲,心安何处?何处是归处?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