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霸权之一:突破行军速度

维持霸权除了强大武力还需要什么?除了战争形态、军事技术的进化,还有什么塑造了军队的纪律?

文|辉格

每一个建立庞大帝国的君主应该都思考过一个问题,怎样把打下的江山维持住?

最重要的自然是武力。人类最早建立国家,源自若干相邻酋邦中最强者所建立的霸权。这些酋邦由专业武装组织发展而来,霸权首先来自压倒性的武力优势——能够轻易击败势力范围内任何对手,并且让各方都十分确信这一点,甘愿称臣纳贡,愿意在遭受威胁时向其求助,卷入纠纷时接受其仲裁,发生争霸挑战时站在它这一边。

▍雅典卫城

不过,军队战斗力不可能始终维持同一水平,通常都会逐渐下降。建立霸权后,统治者往往会面对三种危险:一是属邦遭受敌国攻击,二是一个属邦反叛并攻击其他属邦,三是多个属邦联合叛乱。如果军队的机动性占据优势,即便武力水平下降也能通过及时援助或镇压来维持统治。

机动优势是霸权的核心要素。从波斯、马其顿到罗马,历史上的大帝国都有一个共同点,能以 2 到 3 倍于对手的速度大规模投送兵力,同时以 5 至 10 倍于常规行军的速度传递消息。例如公元前 15 世纪的埃及战神图特摩斯三世,就在其成名战米吉多战役中,9 天内将 2 万大军投送到 250 英里之外的加沙,是常规行军速度的 3 倍。

▍米吉多战役是有可信资料记载的第一场战役。这些资料则多来自卡纳克神殿

这种速度在现代人看来平平无奇,当时则极难办到——古代军队的行军速度通常很慢,晴天陆地行军速度一般不超过每天 10 英里,雨天则几乎走不动。

这不是因为人跑的慢,相反,只有袋鼠、鸵鸟和羚羊等少数动物能与人类的奔跑能力媲美。长跑也是早期人类狩猎技能的关键,我们的脊柱、骨盆、腿骨、颈部肌肉、脚趾、足弓和汗腺,都已为适应长跑大幅改造,运动生理学家发现,在长距离奔跑时,两足方式比四足方式更加高效节能,虽然后者能达到更高的瞬间速度。

例如卡拉哈里的桑族猎人就经常在 40 度高温下连续三四个小时奔跑三四十公里,直到猎物累垮;美国西南部的派尤特印第安人逐猎叉角羚时,澳洲土著追逐大袋鼠时,也采用类似方法。

▍卡拉哈里沙漠北部的桑族猎人

当距离超出 100 公里时,人的速度甚至比马还快——墨西哥的塔拉乌马拉人就充分展示了人类的超长跑能力,在一项传统赛跑活动中,参赛者可以在崎岖山路上两天奔跑 300 多公里。

拖慢行军速度的其实是后勤负担。这一负担因国家形态的改变大幅增加——大型政治实体的出现成倍拉大了作战距离,在前国家的群体间战争中,作战者通常可以当天往返,无须携带补给品。在酋邦时代,相邻酋邦之间相距几十公里,军队也最多离家一两天,但广域国家的军队常常需要到数百上千公里外作战,短则几周,长则数月,必须随身携带大量消耗性补给品。

军队的大型化也使就地补给变得不可靠。尽管古代军队的后勤补给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就地抢劫,但数千上万人的大部队很难单纯依靠这种方式,沿途攻取有大量存粮的设防城镇也会大幅拖慢行程,为任务带来不确定性。所以,在两个可靠补给点之间,军队不得不携带足够粮草。

据历史学家估算,长途行军者粮食补给的最低需求约为每人每天 1.5 公斤谷物,若穿越水源不足的干旱地区,还需另加 2.5 公斤水,按携带 15 天粮食和 3 天饮用水算,单兵负重就达到了 30 公斤,这还没算上武器装备。在外吃饭过夜,还须携带燃料、灶具、铺盖和帐篷,如此负重之下,行军一般无法奔跑,只能走路。

▍1066 年,黑斯廷斯战役,盎格鲁-撒克逊的皇家侍卫装备

以古代行军效率最高的罗马军团为例,其常规行军模式是,单兵负重 20-30 公斤,步伐每分钟 120 步,每步 75 厘米,每天可走 5-6 小时(夏天长一些),合计 30 公里左右。当然,若放弃辎重、不考虑补给,一两天内的短途轻装奔袭可以快得多,但对于陆地长途行军,每天 30 公里已是古代军队机动性的极限,那些强大帝国的优势便在于,它们能够最大程度接近这一极限。

构成机动障碍的第三个原因是军队的重型化。从青铜时代开始,战争就始终在向重资产方向发展,随着新型武器不断出现,装备也变得越来越重,仍以罗马军团为例,罗马方盾重达 10 公斤,重标枪每支 3-5 公斤,每人配备 1-2 支,一套锁子甲约 16 公斤,鳞片甲 9 公斤,加起来仅单兵基本装备就占满了 20-30 公斤的行军负重,其他补给品只能另想办法。

更大的后勤压力来自消耗性材料和重型装置。由于弓箭等投射型武器日益增多,且发射功率越来越大,它们使用的耗材也大幅增加——传统猎人和部落战士虽然也使用弓箭,但通常只携带很少几支箭,重量在 30 克左右,但在大型阵地战出现后,连续密集齐射成为一种火力压制和近身接战之前的主要杀伤手段,弓箭手在一次战斗中常携带 50-100 支箭,后勤储备更数倍于此。弩机出现后,箭又增大变重,例如秦代的青铜弩箭就重达 100 多克。

▍秦始皇陵出土了大量弩。不仅是步兵,秦时的骑兵也将弩作为首要作战兵器

另一种单兵投射武器是抛掷鹅卵石的投石索,每颗石头重几百克,为单兵背囊带来近十公斤负重;从手持式轻弩,脚踏式和腰张式重弩,重型床弩,到能够发射几十公斤重箭或石块的大型扭力绞盘投射机,投射装置和它们所抛掷的耗材都越来越重,所有这些装备和材料,都无法指望由单兵背负。

解决这一运输难题的最初办法是使用驴、骆驼等驼畜,但一头负重 50 公斤的驴每天只能走 25 公里,却需要消耗 3 公斤粮草,所以当行程超出 15 天时,有效负载就接近零了,而且它驼不了太重的东西,只适合轻装队伍短程行军。而骆驼一般只能在沙漠地区使用。

发明轮子后,牵畜逐渐取代了驼畜。牵引力最强的是公牛,据色诺芬《长征记》记载,希腊军队中一辆单牛二轮车可以拉 650 公斤货物,相当于 13 头驴,而 16 头公牛合力更可牵引一部 6 吨多重的攻城塔车;但牛的问题是速度太慢,只能以 2 英里时速每天走 5 小时,而且牛的食量很大,约为马的 5 倍,这进一步减少了有效负载。

这就是除了罗马等大帝国外,大部分古代军队行军速度难以突破的主要原因——被辎重牛车拖了后腿。

▍图拉真柱的罗马军团浮雕印

要突破这个瓶颈,必须用马代替牛,据计算,5 匹马牵引的四轮马车,负载相当于两头公牛,而速度可提高至每小时 4 英里,每天走 8 小时,且食量只相当于一头公牛,这样辎重车队的速度就可超过步兵。

但马的价格过于昂贵,尤其在缺乏草场的地方更是如此。即使是实行多圃轮作制、草场较充裕的中世纪西欧,按同等牵引力算,马价也 3 倍于牛价,骑乘马则更贵,约为牵引马的 5-10 倍;公元前 17 世纪赫梯帝国的一份文献也显示,公牛价 7.5 谢克尔,牵引马 10 谢克尔,比价与中世纪欧洲相仿。

长途征战的大军对役畜的需求非常大,罗马军团的每个 8 人小队共享一个帐篷、一套灶具(包括一个石磨)和一头骡子,外加专门的后勤辎重队伍;菲利普二世在改革马其顿军队的后勤系统时,清理闲杂人员,提高单兵负重,将一支五万人军队的役畜削减了六千多头,可见总数之庞大。

因为数量太多价格太贵,只有那些财力最雄厚的军队才能配备足够多的马车。为了尽可能避免用牛车,并节约马匹,铁器时代两位著名军事改革家马略和菲利普二世都十分强调提高单兵负重,而且不约而同的将标准设定在 30 公斤左右,这差不多就是现代化步兵的标准负重——拿破仑战争期间的英军和登陆诺曼底的美军,单兵负重没有突破这个数字。

▍1815 年滑铁卢战役中英国士兵装备

这也正好说明,提高机动性的瓶颈不在士兵行走速度,而在后勤辎重车队。

不只是运载工具,机动性的提高也依赖军队的组织纪律性。像罗马军团那样每天数小时负重 30 公斤齐步行军,需要严格的训练,每天迅速及时安营和拔营,也需要完备的组织。这一点参加过集体旅游的人都可以体会——哪怕只有数十人的队伍,要让大家一致行动也非常困难耗时。而要让五千人的军团在两小时内完成扎营、设岗、侦查、补充燃料和饮用水,当然少不了严格完备的组织纪律。

解决后勤负担的另一个手段,是利用水路快速投送。火车出现之前,水上运输比陆地快得多,而且负载越大水路优势越明显,波斯帝国动辄在几千公里跨度投送数十万大军,就是充分利用了地中海的便利。

然而,对于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型帝国,要将其军事控制覆盖境内每个角落,并且对任何要害地点皆可以接近极限的速度投送武力,终极手段是修建高速公路网,这一点只有罗马做到了。在罗马之前,各大帝国也致力于架桥修路,但通常只限于开路、平整和压实等初级措施,保证道路勉强可用,远远达不到全天候全速通行。

▍庞贝古城的罗马道路

公元前 312 年第二次萨莫奈战争后的数百年间,罗马共修筑了四十万公里道路,其中八万公里是精心铺设的硬化路面,有着土基、灰砂和石块三层铺设,以及路肩和排水系统,沿路设有大量路标、哨所、驿站和旅店,旅行者每隔 20 多英里便可找到休息和补给点地方,还有为通信兵换马的马栈。

正是这一高速公路网,确保了罗马军队可以在任何条件下以极限速度调往帝国任一角落,它构成了帝国权力的一大支柱,其所带来的陆地机动能力,直到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才被火车所超越。同时,罗马大道也被商人和平民旅行者所利用,它将帝国疆域内的众多小社会连接成了一个大社会。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