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互送欠条红包”折射礼奴困境

4年前同学结婚,其因手头紧,送去一个欠条红包。今年自己结婚,意外收到同学送回的欠条。

文|汪昌莲

连日来,关于“份子钱”的奇葩故事在网上层出不穷,引起了锡城年轻人关于份子钱的讨论。而在刚过去的元旦小长假里,家住河埒口的“85后”青年小李就遭遇了一个关于份子钱的奇葩经历:4年前同学结婚,其因手头紧,送去一个欠条红包。今年自己结婚,意外收到同学送回的欠条。(1月8日《扬子晚报》)

时下,有亲朋好友结婚,礼金就是一个绕不开的门槛。到底随多少礼,既能维系亲朋间的感情,又在自己经济条件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令人愁肠满结。尽管请客送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习俗,早已被国家明令禁止,尽管人们都被沉重的红包压得喘不过气来,但人情消费却日益加重。特别是,两同学先后结婚,双方“互送欠条红包”, 折射出了人情消费的变异。

然而,一边是随礼者叫苦不迭,一边却是收礼者“应收尽收”。比如,为了保证“人不到礼要到”,一名结婚者,居然给不能到场的同学发去电子请柬及收礼的银行账号,令人哭笑不得。至于,同学结婚“互送欠条红包”,更是畸形人情消费现象的真实写照。殊不知,“互送欠条红包”,不仅让婚俗和礼仪变了味道,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失范的“人情契约”。目前,虽然“互送欠条红包”仅是个案,但这正好反衬出了人们深陷于人情消费中不能自拔。

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主义文化的大行其道,是催生“互送欠条红包”主要原因之一,而消费文化背后的“面子文化”,恐怕是一个重要动因。我们中的许多人之所以沦为人情消费的“礼奴”,恰恰是因为那些本应纯净、淳朴、雅趣的民俗和礼仪,被庸俗而功利的现实俘获和“奴化”了。以前有句话叫“礼轻情义重”,现在却变成了“礼多人不怪,礼重不压身”,风气一日不改,“礼奴”一日不得解脱。

因此,与其“互送欠条红包”,不如转变人情消费观念。虽然办婚宴、送贺礼自古有之,但是讲究的是个“情”字,主要是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形式更重于内容。这样的送礼,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重质而不重量,回归到情感交流的本位上来。别让礼尚往来变了味道,让沉重的“人情债”,挤压出更多“礼奴”。只有保持文明节俭的优良传统,婚俗和礼仪才能得到有效传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远离物质化和功利化。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百家,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长按或扫描以下二维码订阅微信公众号 maisixiang1,成为整百订阅用户,将获赠一本我的签名本新书《摸着历史过河》。礼物都准备好了,就等你出手了。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