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热的冷思考

心理学是来自西方的科学与医学,我赞叹这门学科的严谨性,这是一门把肉身和灵魂同时放在手术台上来解剖的学问。

应该说,中国已经兴起心理学热。

我自2003年开始阅读心理学,读的是《心理学与生活》,这是一本美国的心理学教材,后来每年间或看几本相关领域的书。

前不久,朋友问我,什么书对你影响最大?

我想了想,回答:先秦诸子百集的哲学思想。

我对心理学热有六个方面的思考。

其一,几乎所有的心理分析都强调自我,自我是一元论,中国传统的哲学不是唯物法,而是阴阳平衡,本质是二元论。我认为西方的心理学说与东方的伦理观念有诸多冲突。在很多事情上,我认可心理学的思维模式,但在现实层面,却有操作的困境。我们处在一个转型的时代,是承接传统,还是纳新西学,这是个问题。

其二,在逻辑推理上,心理学也有先入为主的概念。追溯童年,探究原生家庭,拷问自我,发现问题,但过去与现在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

其三,单挑心理学,有阅读偏食的倾向。

我看书很杂,内心一直有惶恐感,或者是饥饿感,有时候问自个,是不是要术有专攻?有所侧重,精读某个领域?

马上,心里另外一个声音又浮响:算了吧,读书无目的,任其漂流吧。

现在,我依然在一线做采访工作,真真庆幸自己没有在某个细分的领域穷首皓经,因为,你需要面对各色各样的采访对象,与不同类型的人对话,这就需要补充不同的知识。

有朋友说了,你是媒体人,需要庞杂,我独好心理学,不可以吗?

重视心理学是个好事,但在阅读这件事上,不要偏食,也不要多吃甜食,应该多吃五谷杂粮。阅读就是游览一座花园,你单单流连一处苗圃,恐怕会错过满园春色。

现在,不仅仅是心理学,也有财经图书热与互联网书籍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在感情是专注,在阅读则为偏颇。

其四,过于密集讨论心理学,也会产生心理上的各种暗示。读书多了,我反而心里面常犯嘀咕,这是对的吗?里面的逻辑正确吗?读书存疑,不是小心眼,而是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我反对那些洗脑的书,也不相信“读一本书就可以改变人生”的绝对说法。

读书是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蜗牛式的过程,也许,我们要先摈弃读书的有用,才能享受阅读本身带来的无用之妙。

其五,我提倡对心理学浅尝辄止的学习。如果非专业人士,一般人群可以略懂心理学,不必深究。常常,我们的努力与进取也犯了“我执”的障碍,读书生障,读着读着会把自己绕进来。

比如周易这本书,我看到过许多同好,不可谓废寝达旦地学习,执着于某个卦爻的字句,陶醉于考据癖,或者痴迷于算卜,逮谁给谁算卦。

陶渊明这个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他是在享受读书的过程,不纠结字面的意思。心理学是来自西方的科学与医学,我赞叹这门学科的严谨性,这是一门把肉身和灵魂同时放在手术台上来解剖的学问。

其六。我想问:把人类的心灵探究得如此明白清晰透彻细微,并为之分门别类,这真的就好吗?所谓的那个“道”让人开悟的道理真的是可以说的吗?或者是,凭借现有的逻辑与科学手段,真的就可以洞察人类进化亿万年极其复杂的心灵吗?

中国的哲学中有难得糊涂四字,不是糊涂,却又惘然,这接近智慧的境界。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不相信,阅读心理学或某门学科可以尽释生之烦恼,阅读心理学重在学会自己与自己对话,在披星戴月的匆忙赶路中,映照先贤的一豆灯火,抖落一肩之风霜。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