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经典回放,岁月回响

1972年的经典版本还历历在目,今朝再看新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感触良多!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经典回放,岁月回响

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前苏联1972年拍摄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不能不说是经典,该片不仅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更在世界各地囊括多项大奖,导演也因此享誉全球。对普通观众而言,更为惊喜的则是,战争片竟然可以这样拍,令人印象深刻,至今难忘。所以,当新版3D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国内上映后,难免会被拿来与经典前作进行对比和解析。

老版固然经典,但新版更值得一看,尤其是在先进特效的加持下,影片在残酷中更见铸了浪漫与唯美,人性之美与战争之残酷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加深了影片对战争控诉、反思的核心、内质的表达。

对中国观众而言,前苏联电影并不陌生,尤其是根据世界名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而成的电影,40多年来已经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期间更被搬上戏剧舞台、歌剧舞台,连番上演,堪称前苏联电影作品中开发的最成功的热门IP之一。不过,每次翻拍再造又都能拥有不少新意,比如这次新版,不仅有了IMAX、3D版本,在剧情的设置上也有所精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上映,亦显得颇为应景。

根据历史原型著作而成后又改编成大电影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讲述的是五个女兵抗击德国法西斯的英勇故事。为保家卫国,她们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生命,成为令其祖国人民骄傲的英雄之花。有一个说法是,影片故事原型其实并不是女兵,而是男性战士。但因为以女兵为视角更能体现战争之残酷,所以将主角设置为女性。但不管怎样,无论男女,其用尽生命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无畏壮举则是客观存在的。战争之下无人幸免,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这样的视角在今天看来,对和平年代的我们而言,其教育励志意义昭昭可见,濯濯可显。

与之前战争片喜欢用大场面强情节快节奏铺排陈设叙事结构不同的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拒绝用过度的视觉特效去营造战争的残酷。舒缓的绵长配乐,诗意的镜头语言,唯美的高清特写,可能会让看惯了爆米花式的战争片的观众有些不适应,但一点不夸张的说,其对战争本质的揭露与表达却丝毫未减半分,而且更加深恸人心,叫人警钟长鸣。尤其是对影片主人公面部、双眼、情表等的特意抓取、捕捉,更是极大提升了影片的戏剧张力,以人物命运,浓缩国家命运,情感共鸣汩汩而来。比如丽达亲见丈夫被炮火吞噬,热尼亚在吉他曲的伴随下脑海中所出现的高清近景特写,那双眸,那情态,分分钟让人心碎骨裂。

战争电影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风格上延续老版的舒缓、唯美,情节的变奏也紧贴着地气,几个姑娘朝气蓬勃的青春即视感,更让人慨叹战争的残酷。珍惜每一天,从现在开始,观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后,我突然对生命有了全新的醒悟与省思,我想这就是30年后我再看这部新版电影所得到的最大收获。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