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和《聂隐娘》的电影市场,不是用几亿去衡量的

侯孝贤的电影一直有十足的魅力,《聂隐娘》尤甚。初刷时哈欠连连、昏昏欲睡,被商业片荼毒日久,面对如此多的长镜头难免不适,但二刷便被影片的光影深深吸引、不能自拔,这是一部有魔力的电影,并注定名垂影史。

《聂隐娘》是侯孝贤第一部在内地上映的电影,同时,也很有可能是最后一部在大银幕上看到的胶片作品,加之此前在戛纳风光无两,具有了成为一部现象级电影的热度,受到影市追捧。上映后,资深影迷组成的拥趸反复刷看,赞不绝口,无数大咖主动自发支持,感动得无以复加,如同朝圣一般;而也有很多观众对这部作品很抵触,看得晦涩。北京出差之后,我回到故乡,一座叫辽源的小城,周日的下午在唯一的一家影院二刷《聂隐娘》,有十余人买票,最后离场却发现中途走掉了几个人。这不由让人想到电影中的那句台词:“一个人,没有同类。”说的是舒淇饰演的聂隐娘、是侯孝贤、也是这部电影。

内地电影市场的逐日升温,让所有人都开始关注票房,甚至开始有唯票房论的趋势,这使得观众对电影质量失去应有的判断,也或多或少的蒙上一层铜臭味。以基础建设拉动GDP的超级大国,各式各样的MALL遍地开花,大大小小的银幕应运而生,年内银幕数量突破三万块已无悬念,而这也和票房成正比。所以,高票房只说明电影市场的火热,而不是考量电影质量的唯一准绳。另外还有一种悲观论,认为只有《聂隐娘》的票房达到几亿,国产电影市场才有未来,这同样陷入了另外一种唯票房论的怪圈。回顾一下每年取得高票房的电影,除了进口大片的洗劫,国产电影真正能冲出来的寥寥无几,题材上也多为观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喜剧片、青春爱情片,这即为我们常说的“体量”。但即便这些取得高票房的作品,除了让各自的档期兴奋一下,是否起到了推动电影市场发展的作用?答案是否定的。

《非常完美》拉开了国产小妞电影的序幕,但之后糟粕多精华少;《泰囧》占据了很长时间的票房王座,在那之后不断被抄袭却一直未被超越;张艺谋用《英雄》告诉观众什么叫“大片”,十多年过去,国产电影依旧没能熟练掌握大片的创作方法,反倒是各种五毛特效充斥银幕,电影人们扬短避长,陷入了痴迷特效、追逐大制作的怪圈。当各种外行闯进来,电影也成了资本市场的一部分,满目皆是急功近利的短平快项目,每当一种类型得到好的市场反馈,马上就会有数部跟风制作,剧本之奇缺、创意之匮乏,是有目共睹的现状,不从根儿上想办法,仅谈票房,无异于舍本逐末,毫无裨益。

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一部认真创作得来的电影都难能可贵。比如《聂隐娘》,观众之所以抗拒,是因为它和所谓的主流商业电影有些不大一样。早在《白蛇传说》,单是特效镜头就超过1500个,但《聂隐娘》全片的镜头,恐怕超不过500个,多为固定机位的长镜头,节奏之慢、对白之少,在内地银幕实属罕见。但只要你耐住性子,就会通过电影发现一番新天地,每一句台词字字珠玑,意义深远,每一个镜头美到极致,回味悠长。电影开机时,数字摄影机的运用已然成熟,侯孝贤有选择的机会,他依旧选择胶片,并非冥顽不灵,而是出于对电影的敬畏,并把这项艺术视为艺术,并最终创作出一部隽永、注定名垂影史的优秀作品。

侯孝贤用行动来告诉业内同仁,该抱以怎样的创作态度。这个固执又可爱的老头,像一个与现代格格不入的绅士,你可以不认同他,但你一定会尊重他。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聂隐娘》违背了主流商业电影的套路,但也颠覆了固有的武侠电影创作模式,堪称创造了武侠电影新经典,在国产电影最擅长的题材上,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在节奏上,一马平川,不再是步步紧逼、层层递进;在情绪上,尽量回避爱恨情仇,连舒淇仅有的一次哭泣也要掩面;在动作上,摒弃了传统赏心悦目的套招,除了利落的一招毙命,最多也就打个三招两式。这些都打上了鲜明的侯孝贤的标签。偶尔会听到指责侯孝贤的声音,认为他不思进取、思维固化,我想说的是,为什么要效仿,为什么要跟风?电影是自由创作,坚持自我有错吗?我们既欢迎主攻商业电影的迈克尔贝,也接纳喜欢碎碎念的伍迪艾伦;既尊重痴迷3D,钻研技术的卡梅隆,也为坚持2D的诺兰点赞。那么,我们也理应接纳、并且买票支持侯孝贤,这是对待优秀电影作品应有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侯孝贤之后,有更多坚持自我的导演勇于为我们的银幕添颜增色。只有百花齐放、兼容并蓄,才是健康的电影市场,才能真正看到国产电影的未来。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