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蔡康永:娱乐的本质是让人感到不孤单寂寞

“很多人看到‘娱乐’的字面会误以为它是使人快乐,可是我却认为娱乐的本质其实只是让人感到不孤单寂寞,这个是最重要的事情。”

文/电影符号学

这段时间热映的《碟中谍5:神秘国度》里的一个场景,是靓汤跟辛迪加的特工在《图兰朵》的歌剧院里砸场子。作为普契尼的代表作,图兰朵这部歌剧,不仅艺术完成度相当高,而且作为如此华丽丽的舞台剧的一种,证明了舞台剧从原本单一简陋的场地布景走向了更为现代化的多媒体舞台。通过新媒体加特技,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舞台剧的流行趋向。改编自艾略特的《猫》从1981年5月11日的英文版首演,直至2015年3月15日的中文版在澳门华丽谢幕,不仅猫的服化道,乃至后台的背景、道具都在不断地革新。上海的月饼盒、广东的狮子头、京城的兔儿爷、糖葫芦、鸟笼等等都通过传统舞台表现巧妙融合新媒体的方式近乎完美地呈现。正是这种不断要求技术革新地态度,才使本剧从英国上演,旋即成为英国有史以来最成功、连续公演最久的音乐剧。紧接着又成为了百老汇连续公演最久、次数最多的舞台剧,再到打破日本的记录、以十几种语言版本的不断改革升级,到二十多个国家出演无数次。《猫》凭借着“内部系统”的不断升级换代,才得以风靡至今。

直至韦伯的《歌剧魅影》诞生,才追平了自己的前作《猫》的纪录。更有意思的是音乐剧《歌剧魅影》同张国荣的电影《夜半歌声》均取材自勒鲁的同名小说。张国荣的《夜半歌声》创造了当年港片相当不错的票房成绩——1.3kw港币,而韦伯的《歌剧魅影》,以30年经久不衰的神话,创造了27亿美元的票房,这便是舞台剧的魅力!电影会过时、音乐会过气、舞蹈难有新意,而如今的多媒体舞台剧,将3D全息影视技术创新糅合音乐和舞蹈,使舞台剧焕发出长长久久的生命力。

随着欣赏舞台剧的观众越来越多,舞台剧的表现形式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歌剧、舞剧、话剧、哑剧、诗剧、偶发剧、木偶剧。而逐渐抛弃了“剧”,越来越多地展现出它作为“舞台”的惊人魅力和艺术延展性——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舞蹈、电影都在这个舞台上交融。舞台剧更像是一次宏大的艺术集体展示。如何将这些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就变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虽然7种艺术形态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但是各自的载体和介质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如何将他们通过这一个舞台呈现出来而不至于厚此薄彼,成为了摆在舞台剧面前的一道难题。

如果说以往舞台剧的形式还不足以解决如此繁琐的问题,那么如今的日新月异的技术新媒体技术发展给了这所有的问题一个标准答案——不断通过多媒体的技术革新,达到对舞台剧的不断创新,使这种艺术得以不断外延和拓展。

多媒体剧不同于传统的舞台剧,它并不再受限于场地的限制和单一视听语言的障碍,它将观众与舞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话语体系与风格。随着人们对娱乐的诉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舞台剧已经吸引不了观众的眼睛,甚至打不到观众的痛点,以至于整个观剧过程变成了对自己的一种约束,这约束即来自于外部——剧场,又来自于内部

——内心坚持的高逼格,然后选择了欣赏舞台剧,结果实在欣赏不来啊!!!

说出来都是泪,这该怪谁?难道怪观众吗?从商业逻辑上说不过去,毕竟顾客才是上帝。从观众的审美情趣分析呢?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毕竟来源于生活,如果一项艺术已经变成了让普罗大众受罪的艺术,那还叫艺术吗?那是情怀~所以只能从技术层面去改良传统舞台剧。这是符合商业逻辑的,恰好也更好地能为大众文化和艺术服务。

那么怎样的舞台剧形式会令观众欣然接受呢?如果还是采用万年不变的布景、千年不改的观赏体验,势必会破坏这项艺术的历史进程,从而跟报纸一样,作为一种被逐渐放弃的媒介形式被放逐。那么全程放两个小时的全息投影?那么舞台剧的意义在哪里?基本等同于电影,且丧失了舞台剧基本的即时性和演员的“在场”,且跟电影一样永远无法弥补观影过程中的“缺失”。

多媒体舞台剧不再拘泥于传统舞台剧的束缚,毕竟束手束脚的艺术创作只会沦为平庸。在原有的文本基础上,创造性地融入不断创新的新媒体技术。当然并不单纯地只是加特技,而是丰富舞台剧的技巧,优化舞台剧的形式。从开始融入的3D,将原本泾渭分明的台上台下空间,彻底打破,仿佛创造性地将观众置身于舞台剧中央,观剧体验从坐着看到进去玩、一起high。到全息投影,不仅360度全方位呈现出初音未来音乐会般的华丽视听感受,更是通过新媒体足以达到震撼级别声画同步的视听体验,将观众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使整个观剧过程不再有尿点,如过山车一般酣畅淋漓。

出于对多媒体舞台剧技术的不断革新,舞台剧就像一个永不过时的iphoneX,而多媒体则是IOSX。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