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果壳】电影告诉你,购物狂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购物是为陷入困境的灵魂涂脂抹粉的行为,我花大价钱买的不是衣服,而是未来一定会转好的信念。

今天11·11。前些年,这个日子是光棍节。这两年,这个日子是剁手节。很想跟大家打个赌,看这篇东西的人,究竟有几个今天没买东西的。赌注是啥?二师兄说,他会卖肉换电影票——《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给你。所以,咱也摸着良心说,如果没买,现在就可以报名。

既然剁手节了,当然要讨论下关于剁手的电影。嗯,目前某宝虽然有了电影公司,但还没有丧心病狂到拍网购为主题的电影的阶段。以前干的最多的也就是在冯小刚的电影里露一小脸。今天讨论的是购物狂的问题。对,就是比黎贝卡还疯狂的那种(必须往死里黑,谁让你没空写这个)。

买买买#据说剁手真是一种心理疾病

据说目前有45万人在跟着黎贝卡买买买。她也在很多地方说起过自己这个名字的来历。但是……这45万人里,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黎贝卡这个名字的出处《一个购物狂的自白》?看过的,继续找二师兄讨票去。

这部电影故事其实挺简单,一个购物狂黎贝卡整天月光,但抑制不住各种剁手冲动(这种人,放在中国必须是马云的亲密爱人)。但她的信用卡账单……所以,被梦想中的时尚杂志社拒之门外后,黎贝卡在简历上撒了小谎,结果被同公司旗下的财经杂志聘为专栏记者。对投资理财一窍不通的丽贝卡,误打误撞之下写了一篇用女人买鞋的理论解释投资的文章,意外受到读者的欢迎,然后,成了财经界的名人。(恭喜黎贝卡,其实她也在朝这条路上狂奔)。

这部电影本身,其实没啥好说的,但科学家告诉我们,不管在电影中还是现实中,购物狂其实都是一种病(等会儿再跟你解释这病怎么治)。这件事情其实韦家辉很清楚。所以,在2006年的时候他弄的那部《天生购物狂》里,张柏芝就是这样一个病人。买买买到需要去治疗。只可惜,那位能帮她治病的心理医生刘青云,却是个选择困难症患者。我现在都还记得,当年采访韦家辉时,他说他专门去咨询过,就是因为确认购物狂是一种病,所以才拍了这样的电影。

不光是电影,关于买买买这种病,更多的小说有着很好的描述,甚至有人还专门对此进行过深入的心理剖析。2008年入选英国布克奖短名单的小说《The Clothes on Their Backs》就分析过:“购物是为陷入困境的灵魂涂脂抹粉的行为,即使在艰难时期。因为经济衰退时我最不希望自己郁闷,而穿着沉闷的便宜货真真让人郁闷到不行。所以我花大价钱买的不是衣服,而是未来一定会转好的信念。”——是不是有那么点道理?

翻回之前对韦家辉的采访。他说当年自己研究的结果,就是这些买买买的购物狂们心态是这样的:这些人不觉得自己其实是在单纯地花钱。更多的人觉得这些都是必要的。这是狄德罗效应的一种体现。

所谓“狄德罗效应”,就是启蒙时期的哲学家狄德罗讲过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的朋友送了他一件漂亮的深红色睡袍。狄德罗很喜欢,但发现新睡袍和他的旧家具格格不入。于是,他把家具换了。然后又觉得这些家具跟他现有的衣服不搭配了,再然后……他破产了。

后来有人分析说,这一效应属于一种购物心态: 我们想要统一,呈现出一个连续的整体。一旦我们有了个特别好的、与现有家当不统一的东西,我们就会非常暴怒地“重建自己”。要么把“奢侈品”扔掉,要么升级自己。

药药药#这种病居然吃药能治

根据维基百科的说法,“买买买”被称为购物瘾。英文解释: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强迫性购买症。简称……CBD。这种病的症状表现:伴发情绪焦虑,药物滥用和饮食失调。CBD患者包括:强迫性购物购到入不敷出的人;长时间购物停不下来的人;长时间惦记购物的人(虽然从来没有购买)。 多发作于十几岁和二十出头青少年,而且是一种慢性病。对于CBD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以及参与互助组织,进行心里疏导。

同样根据维基百科的说法,CBD症状还有一种姐妹病:囤积强迫症。但两者的治疗方式不一样。你先分清楚,你的买买买属于哪一种。像《一个购物狂的自白》和《天生购物狂》那样的,就是纯粹的CBD病,而像某些双十一买家那样,只是因为看着便宜就买来囤在家里的,那可能就是囤积强迫症了。这种病的表现,就是在不停添置新东西的同时,还不舍得扔掉旧的,囤积了大量没用的东西,有人甚至因此无法正常生活——据说,我们的另一个朋友波姐,就经常囤一些东西,但愿她不是囤货强迫症。

“囤积强迫症”的治疗也挺简单。医生说,可以通过放松方法平稳其情绪,并辅以认知行为治疗,帮助“囤积狂”做出决定。当然也可以采取暴露疗法,让“囤积狂”反复扔掉一些东西。目前已知的唯一疗法是经常进行拣选。

牛雨  我们审片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