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袭之夜后,法国人唱起了《马赛曲》

《马赛曲》在法国大革命中,是一支自由赞歌,此次恐怖枪袭,《马赛曲》又一次让人们感到力量与平静。

11月13日,法国恐袭之夜,法兰西足球场正在进行法国男足与德国男足间的友谊赛,而爆炸就发生在球场的不远处 。周围的人一时躲进球场,球场动乱。球员坚持踢完球,所有球迷高歌《马赛曲》,秩序井然的离场。

在随后的英法友谊赛前,英格兰球队也与歌迷一起唱起《马赛曲》,以示他们与巴黎恐怖袭击的遇难者站在一起。

11月16日,法国总统奥朗德在凡尔赛宫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法国现已处于战争状态,上周五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属于战争行为”,“我请求集全国之力保护人民安全”。演讲结束,全体齐唱国歌《马赛曲》。

《马赛曲》是法国国歌,原名《莱茵战歌》,创作于1792年奥普武装干涉法国的危机时刻,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是一位热爱音乐与诗歌的年轻军官。

1792年4月24日,歌曲第一次在斯特拉斯堡演奏,不久就传遍了全国,被政府宣布为“共和国之歌”。三个月以后,法国第二大城马赛的工人革命队伍高唱这首歌曲;马赛的俱乐部每次召开会议时,开始和结束都会演奏这首歌曲;马赛人在行军路上也高唱这支歌,《马赛曲》因此得名。

1795年7月14日法国督政府宣布定此曲为国歌。1879年、1946年及1958年通过的三部共和国宪法皆定马赛曲为共和国国歌。

与中国的《义勇军进行曲》一样,《马赛曲》也是一首鼓舞人心,能在战争中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歌曲。它充分表达了法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反对暴政的强大决心和大无畏精神。

这次恐怖强袭后,《马赛曲》频频在民众间响起,表达民众对恐怖分子的不畏和对无辜逝去者的悼念,是一首表达不屈的歌唱。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法国民众没有选择用眼泪冲刷怨恨,而是勇敢地去迎接,告诉世界“我们是团结的”。

虽然在巴黎这座无辜又强大的城市,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蔓延在人们心中的恐惧与悲伤也没能驱散,但伟大的歌曲不会休止,只会更加高昂。

音乐在战争与战乱中,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鼓舞士兵斗志的进行曲,为消磨漫长军旅生活的军营歌,为冲锋陷阵吹起的小号,为振奋人心敲起的鼓点,这些节奏与旋律在不同时期都起到了自己特有的作用。

音乐在战争中可以作为通讯手段,但更多是对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起到了一种正能量。选对一首合适的、符合国情的进行曲,在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调节军队甚至是全民气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马赛曲》在法国大革命中,激发了人们对于民主和平的追求,是一支自由赞歌。此次恐怖枪袭,《马赛曲》又一次让人们感到力量与平静。有不少媒体感慨:“马赛曲,世界上最美妙的国歌”。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