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被吐槽?那是因为大家把它当亲闺女

《芈月传》自播出以来遭遇的争议乃至两极口碑其实都在意料之中。众口之中,却也难调。更何况还有一众的原著党,甄嬛粉,加上善于推波助澜的各色媒体,若是没有点口碑纷争来,恐怕都不好意思自己是“年度最强IP”。

纳兰惊梦/文

今年年终压轴大剧《芈月传》的播出,几乎可算是近来炒的火热IP剧的重头焦点。加上顶着“《甄嬛传》原版人马打造”的旗号,观众的胃口更是被高高被吊起。也难怪导演郑晓龙会在接受采访时吐槽,《甄嬛传》一度成为他挥之不去的噩梦。旁人看起来觉得似乎是文人得了便宜卖乖的矫情,有此堪称“现象级”经典在手大约能够作为炫耀一辈子的资本,但个中滋味显然只能自己体会。经典即是荣耀、也是压力,更是日后每每用来计算的衡量标准。对于郑晓龙来说是如此,对于他的《芈月传》来说同样也是如此。

《芈月传》自播出以来遭遇的争议乃至两极口碑,其实一切都是尽在意料之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众口之中,却也难调。更何况《芈月传》还有一众的原著党,甄嬛粉们的虎视眈眈,加上善于推波助澜的各色媒体,《芈月传》若是没有惹出点口碑纷争来,恐怕都不好意思自己是“年度最强IP”。

其中,吐槽声音最大的,莫过于是在服装道具等造型细节、还有某些剧情逻辑上存在着的瑕疵,譬如像一些明显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器物的乱入,对于当时民风民俗的误解呈现等等。但其实我认为,现在观众们之所以对于《芈月传》的细枝末节抠的如此之细,对于它剧集品相质量要求之高,对于它播出内容吐槽之狠,很大的因素还是源于自家女儿自家疼的心态。冲着郑晓龙、孙俪和《甄嬛传》的金字招牌,观众很难不对《芈月传》有着更高的期望值。但所谓关心则乱,过望无度,这种近似宠溺的心情直接导致了甚至有些不客观的过分挑剔。也不乏一些为求标新立异的观点,以耸人听闻的劲头,迎合盛行的吐槽之风以吹毛求疵,两相之下,也就不难理解眼下部分过激的观点。

虽然《芈月传》在场景风格等方面“正范儿”十足,实际上它却是根据蒋胜男同名小说所改编而来。历史上存在宣太后芈八子不假,其把持秦国朝政、呼风唤雨近40年亦不假,但由于在史书中对于有关于这个人物的笔墨仅仅只有《史记·秦本纪》《史记·穰侯列传》中寥寥百字,要在此基础上撑起一部格局宏大的巨制,自然需要在贯穿史料的前提下进行大量的艺术创作与加工。如果是面对一部正史正剧,我们需要有揪住历史细节不放的精神,但对于这部原本就是改编自历史小说的艺术再创作电视剧,只要在重大历史节点上合乎历史,编剧发挥空间不要太过明显的离谱且能自圆其说不影响剧情,就无碍于它依旧能算的上一部好作品。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王子今教授的观点来说,便是从历史学者角度,也能理解和尊重艺术创作中的变通,“传统的戏曲剧目也是在历史基础上有很多调整甚至虚拟,逐渐为人们认可和接受。今天对文艺作品,我们也可以有这样的宽容”。

纵观郑晓龙过往的作品,大多都有着聚焦人物命运变化与时代社会变迁之间联接的情怀,而绝不是对于相同题材重复消费的滥拍。在《芈月传》之中,我们同样能够寻觅到这样的自信,每个出场人物都有着息息相关的命运,都能带着观众走到内心与历史的深处。正是基于这种以严谨态度来求新求变的出发点,《芈月传》中还是有着大量的值得肯定的细节。

大量的历史典故包括“商鞅变法”、“战国七雄”、“孙子兵法”等真实再现,对于喜好历史的观众来说是鲜活的春秋战国史;郑袖两面三刀设计馋魏美人的狠毒,满足了爱好宫斗戏的女性观众;孙俪、刘涛、马苏、黄歇、方中信几位有颜值有演技的实力派飙戏,更是打破了所谓偶像剧和正剧的边界;至于“芈姝、嬴驷、樗里疾、莒姬、周赧王、靳尚”这些极具历史文化气息的名字,更是散发着汉语文字精妙之美,俨然把《芈月传》变成了一个汉语言文学大讲堂。事实上,《芈月传》从种种细节所展现出来的品相,都是眼下古装剧中少有的良心水平,能够在满足观众消遣娱乐需求的同时,引发大范围内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捧与热议,但从这一点来说,《芈月传》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尤其是长久以来社会各方对于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的奔走疾呼效果甚微的情况下,《芈月传》却在无形中水到渠成的激发出了蕴藏已久的热情。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电视观众所具备的素养早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他们对于剧集品质的要求为制作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芈月传》的吹毛求疵,是因为这些看似苛刻的观众对于美好事物的更高标准与要求。争议与批评并不代表失败,却是责之深、爱之切的最好诠释。相信经过时间的沉淀,他日再回首这部剧,会有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微信公众号:nljmshow)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