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好》:相亲相爱不相杀

看了张猛导演、张国立主演的《一切都好》,我想父母子女之间的那份情,“目送”和“相随”都很重要,“安全第一”之外,就是“一切都好,怎样都好,活着就好,顺心变好”。

12月12日下午,在帝都国贸三期百丽宫看《一切都好》,晚上与三位相熟十三年的“香港制造”老朋友聚会于河北燕郊,12月13日听老爹说堂哥被人报复砸断了锁子骨。“一切都好”,往往是信息封锁和有意提供的结果,但是我们却有必要这么做。父母与子女,总是要差二三十岁不等,如何拿捏那份距离,怎样解释彼此行业体验的异同,尤其是在当前时空都变态加速产生理解鸿沟的现在,“目送”和“相随”都很重要,我想“安全第一”之外,就是“一切都好,怎样都好,活着就好,顺心变好”。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婿之一郭暧,曾经“醉打金枝”,他老爹伟大的郭子仪立即捆绑了他,交付亲家翁唐代宗,皇帝却安慰他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这份大度、宽容、理解和同情确实是千年以来做长辈的最佳方式。张猛导演、宋啸编剧的《一切都好》,是拿来主义,也有着充分化的本土改编,特别是张国立出演的老父亲在路上的所见、所得、所适,他风驰电掣般在中国大地上看望四个成年子女,从最初的试图找回过去、找到真相,结果在撞上他们的现在,每个人过得似乎都不那么开心,也好像很是充足。老无可依的老者,本来还想校正至少是提出一点点看法、意见和建议给孩子们,结果首先被外孙抢白、指导之后,他开始明白时代改变了,游戏规则由他们制订了,自己只需要做个静静的老头,任何两代人的人生经验都不好分享,况且每件难堪的事、正在进行时的情绪、以及大获成功的感觉,说出来都不简单,还不如装痴作聋,当然孩子们还是要常回来看看。

“无颜见父母”、“努力、奋斗,哪里有时间回老家”、“寻找自我呢,别烦我”,等等等等,也是很多年轻人的借口,也是很多年轻人内心的真实。股神巴菲特的有一句名言,可以送给一些人悄悄,“金钱并不是很重要的东西,至少它买不到健康与友情。”至于能不能有所感悟,那就不好说。毕竟孩子长大了,成年之后,当然有自己的生活圈子。然而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网”,北岛的那首短诗依然是解不开的连环。为什么这么说呢,愚公在移山时曾经霸气的和智叟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很快70后、80后也要面对如何做成年人的父母。张国立在《一切都好》里的人物设定,是成功的地质工作者,一个深谙上一代生存生活之道的人,完全迷失在子女纷繁复杂的人生里,连质疑都找不到发泄口。很快,就要轮到他的四个孩子们直面下一代人。

代沟在父母中年和孩子青春期时,曾经被习惯讨论。鲁迅先生在将近一百年前谈及《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说的是父亲角色应从传统的父权文化中解放出来,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要“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这是做父母的需要反思的问题。似乎现在的中国人,慢慢学会了怎样做少年的家长,然而两代甚至三代成年人的相处之道,还有待提高。观念的坚持和改变,代沟成了表面上的必然性,这也是我们所必需面对的问题。《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一切都好》里的四个孩子,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最起码要让老人知道行踪。如何与父母沟通,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理解、尊重、支持,这是我们和父母们都应当共同修习的功课。

《一切都好》的开场,是具有北京特色的老四合院里,老爷子张国立亮相(至于这个宅子的来历,以及为何有四个70后80后子女,影响了一部分观众的感触)。他急急穿梭在市场里买菜买鸡,他开心地跟老同事插科打诨,他没事的时候还写一写回忆录来填补自己因工作而错失的陪伴家人的时光。他的生活有序,热情不减,然而得知家庭聚会告吹,他顿时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可怜空巢老人形象,沉默混着黑夜,孤独而无奈,于我心有戚戚焉。正在奔四的我,与同龄的宋子文、荣超和韩东君,已经开始研判到退休时光如何,首先不要给孩子添麻烦,老哥们待着,开心着属于老一代的开心,每个人有兴趣也好,只是想发发呆也不错。

这个情节其实并无新意,在大量的社会新闻和朋友圈鸡汤文里很是寻常。父亲管治国拖着行李箱一路南下,穿梭于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澳门,探望没时间回家的孩子,也为自己的回忆录添砖加瓦。这一路上,他无意闯入子女们的生活,这些藏在“一切都好”谎言背后的子女人生,像是洋葱一样被层层剥开、辣眼、残酷。本来在最近的天津的小儿子管好,自由职业摄影师,却不知所踪,楼下红灯迷茫。管好发现自己艺术梦想在真实世界中根本行不通,并消极避世以为西藏能洗涤心灵(此处在帝都观众这里得到了含义复杂的笑声);姚晨饰演的大女儿管楚,是一个成功的杭州广告人,事业风生水起,但是递减的雌性荷尔蒙和流失的胶原蛋白,使她十几年付出敌不过丈夫同病室小护士的一句暧昧情话;窦骁饰演的大儿子管全,年轻张狂热情不羁,他卖掉了父母半生积蓄为他在魔都买的公寓,在上海一个破旧的老房子(似乎又在黄浦江畔)里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中外年轻人大聊特聊散发着汗臭味的创业梦想,那款教老外学汉语的APP有可能会成功;小女儿管楚口口声声说为了自己的芭蕾梦想,留在澳门可只是成为锁在橱窗里展览的“白天鹅”,并在同性恋人的陪伴中找到一点点取暖的火光。此处,特别说很难得,似乎是内地电影里第一次出现父辈不反对子女的这一选择,最终是默认并坦承“只要在一起开心,彼此照顾,一切都好”的长者之言。

其实这就是年轻人的真实生活吧,婚姻、工作、梦想、现实。起伏高低,失意常抵消不了如意,曾经相爱人的现在不爱了,曾经拥有工作的现在不要了,曾经追求的梦想现在质疑了,曾经坚持的人生现在放弃了。这些“爱别离”、“求不得”、“怨僧会”稀释在日常生活里成为一种常态。你总能在《一切都好》中找到自己的痛苦点。这还是编导给老头看到的部分,交代的节奏从“他们为什么这样”到“他们只能这样”:在外独自打拼的儿女,比起向家里一一交代自己的困顿人生,倒还不如用一句“一切都好”来得爽快。如果真的带着父母检阅自己惨淡生活的话,于彼此都是一种折磨,张国立匆匆一瞥都能看到如此多的不堪和错愕,显然他的忍功相当不错,张猛也在每一次离别时送上了不同的乐器声(由我同样联系大提琴的儿子所贡献看点)。特别是老头子在和管全大吵特吵过后,在和平饭店门口买了一只“古巴少女大腿根搓出来”的雪茄,一路抽到天桥底下,跟路边拉二胡的张一白找茬,说他的曲子太悲伤影响心情,结果最后他自己坐下来拉了一首更悲伤的曲,背影萌兮兮粉嫩嫩。没有刻意渲染,没有媚俗以求悲情,不禁想起张国立当年导演的屠洪刚MTV《霸王别姬》的劲道。张猛放下了之前高度风格化的视听表达方式,以诚恳细致的方式去拼接好整个故事,对话和情节简单平实,美感还在,幽默还在,技术还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六代导演贾樟柯,这次又出钱又出身体的中英文演出,已经是连续在第三部贡献最具喜感的客串了。

两三代价值观的冲突可以完完全全体现在这部翻拍电影里,管治国劝大女儿说女孩子不要太独断专行,劝热血创业的大儿子不要太折腾,劝小女儿管楚好好跳舞,并凄凄苦苦地找寻自己小儿子的下落。但是他的方式并不强烈。父爱浓到烧伤自己,但只给儿女温和。在电影里,父亲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等,在跟随,在惊诧,然后再沉默地离开,他自我克制一切愤懑和疑惑。他甚至放弃了与连续两次遇到的四川女人,那可能是合适的老伴。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在对过去的一种回扣,当年妻子和子女们是等他回来。最后,当他终于回到北京,在最后的归程中遇到抢劫,他允许小偷拿走他所有的钱却撕扯着想留住那只破旧的旅行箱。箱子里的回忆录和各种小物件,散落在雨里,就像是管治国唯一可以依赖的乌托邦世界最终抵不过现实冲刷。随着背景音渐强的“砰噔砰噔”心跳声,他倒在了瓢泼大雨里,一场繁复错综的密集槽点的大雨里。

接下来的场景是应该是观众们最喜欢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情节,所有的孩子都回到了童年,但是他们却要接受老爷子的追问(并非审判)。犯心脏病的管治国迷迷糊糊做了一个梦,雪花纷飞的冬天,他疲惫而缓慢地坐在四个孩子跟前,不再伪装,刨根问底。“你们每个人都在撒谎,这一路上,没解决问题,反而我越加不了解你们的生活。你们每个人都在撒谎,年轻人的生活我不懂,不干涉,但是…….”孩子们不再只是之前会笑会闹的温暖可爱的洋娃娃,他们穿着夏天的衣服端坐在在冬天的雪地里,一个接一个地说出了赤裸裸的真相。这也揭开了这样一层话题: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如何适应老龄化群体,独自承受生存压力的每一代,他们和这个社会一样,都不知道如何应对。

对于我来说,我最感念的是12年前,在老家日照乡下初中教学的我,某一个秋日,收获花生的季节过后,突然间告诉老爹,我要去广州,然后希望再到北京,我寻思出去闯一闯,尽管他老人家不免于诧异,却也是支持了这个决定。后来,我就从广州到了北京。当然,这十来年有波折,有遗憾,也有开心,有希望,即使在我最为困厄的2009年,老爹也是尽其所能帮助我站起来。父与子的情义,在于相伴,在于倾诉与倾听,也在于某些视而不见,在于不要面面俱到,在于某种适宜的、时宜的默契,说难也不难,说不难也不轻松,前提是要有心去交流。代沟当然有,不过也没必要夸大到不同沟通的地步。

亲人之间,没有绝对的是非,既不要浩然正气,也不要放之任之,这个世界总有桥有路,山不可怕,梦想也不是遥不可及,连张国立自己都意识到谎言反而让大家都快乐,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亲情不绑架个体生活选择,谢谢你的理解和慈爱。《一切都好》里,这一个(代)老人已经明白,对当前时代的必须妥协和理解,父母与子女应该各自有所担当,宽容比什么都重要,大家好生自在活着就一切都好。找个时间,团聚在家里开开心心吃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你吃到钱,我吃到糖,什么都不知道也还可以撒娇,一切就都好,一切就都好了。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