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尔》:金球奖五项提名电影如何让女生弯成蚊香

《卡罗尔》这部描述女同的纯爱故事继在纽约影评人协会奖上大出风头之后,又以五项提名领跑金球。

北京时间11日上午,金球奖开始公布提名。《卡罗尔》这部描述女同的纯爱故事继在纽约影评人协会奖上大出风头之后,又以五项提名领跑金球。而自从11月上映以来,这部电影甚至被影迷们认为“看完足以让一个女生弯成蚊香的形状。”

来,看看凯特女王如何让你优雅地弯下去。

很遗憾,二师兄是一坨雄性。所以,即便在戛纳看过这电影的首映,依然也没有变弯的倾向,但为了让独处的嫦娥姐姐(高小姐那蠢婆娘就算了)不要因此而改变性取向,二师兄依然勉为其难地做了一场分析,用心那叫一个良苦,真心苍天可鉴啊!

作为一坨直男,关于任何同性恋为主题的电影二师兄都不会有太大的兴趣,最大的想法也不过是停留在猎奇的阶段。在这方面,两年前在戛纳看的《阿黛尔的生活》已经基本可以满足。所以,在这次的戛纳,《卡罗尔》远不如《爱恋3D》更让二师兄感到心旌荡漾。

记住,不管是谁把手套忘在商场里,千万不要捡!

但这并不会妨碍对《卡罗尔》的基本评价。的确是一部好电影,尤其是讲故事的那种手法,谁说这种含蓄只存在于东方人心中的?这部电影的导演托德·海因斯,本身就是一个很细腻的人。之前在他的经典作品《远离天堂》,还有他导演的那出著名美剧《幻世浮生》里,他就对女性的情感有着非常细微而精准的捕捉。对了,《幻世浮生》的主演是另一位著名的凯特——凯特·温丝莱特。

学着点儿,女王教你如何勾搭女生……

回到欲望的角度。《卡罗尔》的原著本身就是派翠西·海史密斯的一部中篇小说《盐的代价》,这篇小说曾经在长达40年里没有得到原著作者的承认,因为这东西讲的同性恋问题,在50年代时还是被当做神经病。为了这个名字,二师兄还特意百度了一番。据说“盐”这个词,在英语里除了有本意之外,还有一层引申义:在17世纪时,盐的英文发音,在英文当中还被解释为“女性的情欲”——据说,在中国,广东话里的“咸湿”,也是跟这个有关。

纠结吧,痴汉!

《远离天堂》里,白人家庭主妇和园丁的黑人儿子陷入爱恋,经过了刻骨铭心的挣扎后,电影以悲剧收场。《卡罗尔》同样表现了这种被社会所不容的、关于禁忌的挣扎。至于激情戏?电影里不是没有,但你至少要看到滑铁卢才行。看电影的时候二师兄并没有看表,但出现的时候距离电影结束并不遥远,大约都快一个半小时了。而且,也就是女王露了一下背而已。失望了么?

你们要的激情戏,也就这样了。

关于《卡罗尔》,建议你别想任何裸戏或者情欲戏。要是冲着这个来的,出门转左,找家AV店,那个正太店长有很多推荐。事实上二师兄觉得最正确的打开方式,是看表演。精灵女王和龙纹身的女孩这次的演出极为出彩,这种出色不在于语言,而在于沉默时的各种细节动作。比如女王把手搭在瑟瑞斯的肩上时瑟瑞斯无法掩饰的那种紧张感。

亲,您的鼠标肘键盘手都犯了……

沉默的戏份,是这部电影最值得赞赏的地方。两个女人在表白之前,其实相互之间的对话并不多。女王相对处于主动,所以有时看起来喋喋不休,而鲁妮·玛拉的神游才是最精彩的,那种飘忽状态,任何在青春期暗恋过别人的同学,都能感受得到。作为一个30岁的女人演绎19岁的少女痴汉,能够达到这种地步,戛纳把最佳女主角给她算是实至名归,拿下明年的奥斯卡也不会让任何人惊叹。有些地方的处理,鲁妮甚至比凯特更加精准。

看看,是不是一副小白兔的感觉?

稍微剧透一下吧,让你了解一下沉默的力量。比如,二师兄比较喜欢的这一场:卡罗尔第一次接瑟瑞斯去她家时,卡罗尔的话听起来像是从外星传来的,遥远而不真实。整条对话和噪音的音轨,都成了背景。而主声道却是缓慢而欢乐的音乐,配上带着甜蜜笑意看着窗外的瑟瑞斯的面部大特写……这种心态的传达,话语从来都是多余的。

这个镜头,凯特的表演足以成为教科书里的典范。

当然,最喜欢的还是那场滑铁卢之后的分手戏。卡罗尔坐在出租车里,正在赶去庭外调解。在路上望向窗外,看到了瑟瑞斯从路边走过。那个长长的凝视,真实,克制,隐忍,压抑,怀念,惊喜,沉痛……没有一句话,没有一滴泪,面部表情的变化细微到难以察觉,但却能让你感受到她内心的波涛汹涌。    

禁忌,算得上是当下很多导演比较热衷的话题。尤其是社会禁忌。不拍点这种题材似乎已经体现不出导演对于人类的关爱。但在当下的西方,依然能够被当做禁忌的东西实在太少,也只有同性恋者、性瘾者这样的角度,还能做出点新意。

撩拨,撩拨,然后就出了盐。

从这个角度说,其实《卡罗尔》有着太多的前辈。不管是几年前的《断背山》,还是去年的《模仿游戏》,其实都跟这部电影的内核一脉相承。托德·海因斯这次的成功,除了这次女性的角度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他的细腻,各种细腻。比如建筑风格的复古,服装道具的逼真,连带着拍摄都是粗砺的16毫米胶片。

关于社会话题与禁忌,家庭和孩子,不论中西,都是一种负担。

继续回到禁忌的话题。能将同性恋这样的题材放到过去的时代,其实是一种讨巧的做法。因为大家都知道相比于现在,过去更加保守。这就更容易引发观众们对主角遭遇的同情。这次的故事发生在50年代,那是个连图灵这样的科学家都要被化学阉割的时代,当时大多数美国人对于同性恋一无所知,但在知识分子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讨论,这些讨论大多局限于精神分析之中。直到1952年,金赛性学报告出版将讨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托德·海因斯的聪明,就在于他并没有将时代背景更多滴强调。对社会之保守的描写,仅通过几场戏点到为止。比如,卡罗尔与丈夫争夺女儿的抚养权,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对传统的反叛。相比于其他场景中的自信与优雅,这段戏里的卡罗尔显得有些咄咄逼人,但你完全可以将其理解为她对整个社会的一次决绝的挑战。把这样尖锐的话题镶嵌在爱情这样柔软的大环境里,只能说,海因斯的确知道如何把握住人的内心。

而且,同样面对社会的压力,卡罗尔和《远离天堂》里的朱利安·摩尔并不相同。后者除了伤心欲绝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而卡罗尔之所以可以进行一次决绝的选择,也正是因为社会进步之下,女性其实有了选择的权力和空间。所以,电影的开头和结尾,虽然看起来是同一场戏,但视点的不同,也更容易让观众们理解,这场禁忌之恋的双方眼中的那种多情。

中通外直二师兄  我们审片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