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之后再无科幻片——星战情结

如果每个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他之后所有的作品只不过是对处女作的模仿。那么是否可以说《星球大战》之后再无科幻片,之后的每部科幻电影,只不过是对星战的戏仿和杂耍?

文/电影符号学

一说,每个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他之后所有的作品只不过是对处女作的模仿。乔治·卢卡斯便是这样一个导演。他的一生都离不开的一个系列作品便是《星球大战》。从1977年的第一部星球大战开始,这个系列便注定了非凡。无论是波澜壮阔的太空场景,还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奇思妙想,乃至今天都令惊艳的特效,让星战已经不仅仅是电影,而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

以星战文化为代表的太空题材电影,自此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一支。包括前段时间热映的《火星救援》,均承载了导演浓到化不开的星战情结。

众所周知,即便是有着惊人IQ大脑的爱因斯坦,在人类起源的问题上也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一说实现星际穿越的宇航员,在宇宙的另一端见到的第一个生命体,便是人类的缔造者即上帝。《云图》曾经试图将人类与上帝的交流以视觉化的影像呈现,但是依然很朦胧。朦胧到整部电影给观众的感觉是导演自己都没想清楚,就急于向观众解释。

《普罗米修斯》也把人类的起源,归咎到了一次意外身上。于是外太空的人类的“上帝”,却一心想着灭绝人类,于是一场对外太空生命起源的探讨,变成了机智的人类再次完美自救。

以上影片对于人类起源的探讨,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星球大战》的影响,就连我国的硬科幻代表作《三体》,也试图跟星战系列一样,去建构一个科学遐想下的外太空世界。与《星球大战》持同样观点的《三体》,也认为外太空的智能生物,对于人类是持敌对态度的。这也恰恰流露出了对于起源未可知、对于未来诚惶恐的人类,在外太空更高阶的生命体面前流露出的一种动物本能。

所以,《星球大战》看似上演着与地球无干系的战争,实则是地球人内心演变的一场旷日持久的鏖战。这场战争也许只有等到地球人弄清楚了“我们是怎么来的”与“我们终将去往何处”两个问题之后,才能停战。所以,迪士尼更是看中了这场战争所注定的持久性,才会毫不犹豫地用40亿美金收购卢卡斯影业。

自此,也标志着迪士尼将与漫威、DC一样,即将快速组建自己的超级星球王国,以星战这个超级IP去抗衡漫威和DC的超级英雄系列。虽然如今漫威组建的复仇者联盟英雄世界如日中天,DC的正义联盟也在乘胜追击,但是从长远来看,迪士尼组建的星战联盟,在未来的IP市场,会更有说服力,毕竟随着人类对于外太空的逐渐探索和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将使星战系列拥有先天的优势,毕竟复联、正义联盟主要关注的还是地球上的那点事,顺带触及外太空,但是早早将视角聚焦在外太空的星战,必将焕发出更为长久的生命力。我们要始终相信,好奇害死猫。

正是因为生而不凡的星战系列,所以它才能从诞生之初到如今,创造了数以百亿美金计的价值,并深深影响了数代美国民众。从《星球大战》的3部系列电影,到《星球大战前传》的又3部系列电影,再到如今上映的第7部《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和已经排上日程的2017年的第八部、2019年的第九部。星球大战系列光电影的生命力,就已经整整延续了42年,而星球大战系列的DVD,更是成为全球影迷的必备入门级收藏影片。更有诸多影评人表示,如果你一生只能选择看一部电影,那么它应该是、也必须是《星球大战》。

而《星球大战》的衍生品,更是焕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长长久久的生命力和独特魅力。自1987年迪士尼推出根据星战创作的《StarTour》之后,就迅速成为了之后全球开的每一家迪士尼的经典游乐设施。由此看来,也不难解释迪士尼会对星球大战如此地情有独钟。

以星战系列创立的服饰、玩具,更是成为时尚界的心头好和收藏家的挚爱。举例如香港影星古天乐,从7岁开始,就已经是星战系列的脑残粉,他有整整一套的星战藏品,更有一整个房间专门用来摆弄它们。据古天乐本人称他可以一整天待在房间里不出来就与这些星战的藏品为伴。乃至星战系列也激励他想创作系列的英雄电影。而这,也只是星战在钟爱它的粉丝们心中占有如此独特和不可取代分量的一个缩影。全球更有不计其数的星战粉,在他诞生之后的38年里,但凡有星战款的任何东西,必须买买买。所以有评论称苹果的粉丝叫“果粉”,星战的粉丝叫“小星星”。

“爸比,你看过小星星吗?”这个问题也许更能形象地道出星战的覆盖面之广,和它背后的生命力之顽强。第一批星战的粉丝,到现在连孙子都有了,而它在今年上映的第7部,也必将在全球范围内,再一次圈住数以亿计的粉丝,并引领一次现象级的观影风潮。

也许,当星战熟悉的片头曲再一次在影院响起的时候,距离它第一次给我们的惊艳和无与伦比的想象,已经过去了快半个世纪。但是这个听觉上的符号,已经如一个烙印深深嵌入每个观众的脑海。

也许,当星战一往无前的片头字幕再一次出现在影院的大银幕上的时候,距离它第一次给人的突兀感和承载了许多时代所独有的厚重感时,你会发现你看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能影响数代人的集体记忆。

也许,当《西斯的复仇》里标志性的红、兰光剑再次挥舞在外太空的星球上时,你会陡然发现距离那最黑暗、最沉重、最残酷的一部《星球大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十年?当第一部《星球大战》上映的时候,或许你还没有出生;当最后一部《星球大战》完结的时候,或许你已然离去,这便是电影的魅力、星战的魅力。

侯孝贤说电影将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而星战,则很有可能是贯穿起始末的那一个系列电影。有的系列,只是为了证明电影跟诞生之初的一样,充满了的油污和铜臭。譬如《小时代》;有的系列电影,让你能寻回童年的奇思妙想,譬如《哈利波特》;有的系列电影,只是为了拍给观众看,我们能制造如此多奇观的特效水平,已经日臻完善,这是《侏罗纪公园》;有的系列电影,或许为了一个执念,可以世世代代无穷无尽也,譬如《指环王》;有的系列电影,专注于一项事业,表示三百六十行,行行也可以出状元,这是《古墓丽影》;而有的系列电影,只是对准了骇人的恐惧,这是《生化危机》;更有系列电影,标榜自己打的就是恐怖血腥,然后拍到根本停不下来,这是《电锯惊魂》;还有的系列电影,专注于红男绿女荡漾的荷尔蒙不动摇,这是《美国派》;有的系列电影,只是把香车美女玩出了花,并直接以香车美女命名,这是《速度与激情》......

而《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只专注于一件事,那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去探索无限的宇宙和可能。如果说《阿凡达》建构了一个星球,那么《星球大战》则是建构了一整个星系。星战系列似乎并不介意在有限的时间里去讲无限的东西,而是担心在完结之前还没有把整个宇宙看完。

按照星战划分的历史时期,可以分为五个时代:旧共和国时代、帝国崛起时代、义军时代、新共和国时代、新绝地教团时代。管中窥豹,乔治·卢卡斯的想法也在这五个时代的划分里,有所体现。星战的时代起初便是共和,但是由于没有绝对的公平,所以共和也极易导致垄断,于是帝国纷纷崛起。哪里有了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无论是美国两百年的历史,还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无不证明了这一真理,所以以革命军为首的星球,将星战带入了义军时代。打土豪、分田地,于是星战进入了新的共和时代......由此可见,星战的时代,无不一一印证了人类的发展史,并呈现出一种悖论。

用蛇咬尾去解释星战的历史与反复,也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发展历史。所以说星战貌似在讲述外太空的战争,其实每一场战争均反映着人类历史的演化。正如《红楼梦》看似是贾府的兴衰史,实则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政权的兴亡史。

众所周知,去解构一个世界,远比建构一个世界容易,所以我国大部分的电影,均是多在过去,多在当下,偶尔在未来。好不容易有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却还是在未来的世界描写当下的人类。所以,有勇气去建构一个未来社会的电影,都值得被肯定,当然,这其中并不包括来自未来的无病呻吟,代表作就是王家卫的《2046》。拍惯了文艺片的墨镜王,把一个完完全全90年代的故事,嫁接到未来,所呈现出来的突兀和违和,也让本片成为了王家卫八年磨一剑的耻辱。

要建构一个并不存在的未来世界,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基于我们所认知的科学的基础上合理地想象,代表作就是诺兰的《星际穿越》,所以这部神片直接聘请了物理学教授为编剧,在已有的物理学基础合理地想象。虽然片尾的科学解释,又回到了“一切都是为了爱”的永恒管用也是永恒俗套的命题。但是不可否认《星际穿越》在建构这个宇宙时间时,所呈现出来的惊艳。如果诺兰起初便并没有打算把它拍成一个博出彩的故事片,那么它也会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基于一定浪漫幻想的纪录片。

第二种就是想象为主,科学为辅,这便是斯皮尔伯格的《世界大战》,而不是他的《ET》。同性本恶论和性本善论都自成一派一样,《ET》更像是性本善论下的迪士尼风格的童趣电影,它在满足人类对于宇宙的好奇时,更注重合家欢的主观情感感受,也就意味着这部电影更像是一次浪漫的幻想,就像《一步之遥》里的姜文跟舒淇驾着车开到了月亮上一样。而《世界大战》立足于性本恶论,并不在于它揭露了外太空的可怕,和外星人的阴谋论。而是它更真实地反映出了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和对于宇宙的探索。但是问题来了——虽然这种感受更为真实,但是它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主观之中。要知道,拥有外太空文明的高等生物,竟然还要以人类的血液为食,多少有些戏剧化的艺术创作在里面。真实,并不意味着就要以你认为的方式去呈现恐惧。

综上,《星球大战》属于后者,它以令人惊叹的想象,建构了一个成熟体系下的外太空。并以我们所能理解的方式运行着,所以浪漫的想象多过了科学的基础。毕竟并不是所有观众都喜欢看一个科学家,是如何在火星种出土豆的。同时,也并不是多数观众都可以理解类似《星际穿越》里的多维空间,毕竟生活在三次元世界里的我们,似乎目前对于二次元的东西都不是很了解。更何况多维空间。当然,也有敢于吃螃蟹的影视制作者,譬如《校花的贴身高手》里。所营造出的足以令观众五雷轰顶的异次元空间。

另外,我们还要区别于伪记录片风格下的《第九区》,虽然它的镜头都对准了外星人,但是他讲的还是地球上的那点事儿。毕竟,不是所有电影,都可以成为《星球大战》这样的经典。同样,也不是凭空捏造一个外太空星系就可以称之为太空片了。以《星球大战》为首的科幻电影,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反而因为时间的沉淀而愈发引人入胜,是因为它不仅建构了一个星系,更建构了一种文化——一种具有普世价值并为观众所接受、所认可的文化。

由此看来,《星球大战》系列无疑是可以载入影史的科幻巨作,它就像一个游戏规则制定者,为后来的科幻电影提供了一份极具参考意义的文本。如果说《2001太空漫游》是“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那么《星球大战》则是“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基石”。

从《星球大战》开始,科幻电影不再只是特效的堆砌和对外太空的陈列,而是有它自己的语言和游戏规则。这意味着科幻不再是漫无天际的想象,规则制度只存在于作者的脑海里。也正是因为如此,《星球大战》系列才有了可以成为一个超级IP的可能,从乔治·卢卡斯手里的作者电影,华丽转身成为迪士尼手里的商业电影。正如乔布斯死了,苹果依然在一样,就算乔治·卢卡斯不再执导星战系列了,星战也将继续延续它顽强的生命力,呈现出其它系列电影所无可比拟的艺术周期,并发掘更大的商业价值。

那么问题来了——从作者电影到商业电影,《星球大战》是否堕落了?就像当初老罗做手机大家都说他变了一样。答案是否定的,电影从诞生之初,便决定了它的商业属性。作为充满油污和铜臭的第七种艺术,它之所以会有文艺片和商业片之分,归根结底还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造成的。艺术本就来源于生活,如果简单粗暴地认为商业片就是粗制滥造的,便过于武断了。我们至今无法否认在好莱坞的流水线上诞生了许许多多的佳作,同时也多是不可一世的艺术片所呈现出来的不堪和贫瘠。

《星球大战》之所以能在在今年、后年、大后年继续延续它的艺术生命力,与它所建构的自成体系的游戏规则不可分离。就像霍格沃茨之于哈利波特一样,正是有了自己的生态系统,才可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地流传下去。从这个角度看,《星球大战》的意义已经不仅局限于它对后世科幻片的影响了,而是它对于一种文化的建构,这才是1977年的超级IP!所以,大到漫威,建构了它的超级英雄系列,才可以后来居上;小到《权力的游戏》这样的一部剧,也正是因为建构了它世界里的游戏规则和自己的文化体系,才得以成为经典。这个准则放到我国的影视作品中,也依然行之有效,无论是金庸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还是古龙快意恩仇的江湖,都是在建构自己的文化体系啊! 如此看来,今年国产影视圈都快被说烂了的“IP”,指的不也正是根据《星球大战》所延伸的狭义上的星战文化?

《星球大战》无论是作为一个超级IP的艺术生命周期,还是文化影响力,都足以载入影史。所以,如果每个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他之后所有的作品只不过是对处女作的模仿。那么是否可以说《星球大战》之后再无科幻片,之后的每部科幻电影,只不过是对星战的戏仿和杂耍?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