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手机魔怔了!智能硬件死循环背后的退与进

一方面声称干掉手机,一方面却陷入手机依赖症。

随着智能硬件终端的崛起,整个互联网世界正在向物联网时代迈进,而决定着整个物联网的核心关键无非两方面:一是软件系统,二是硬件终端。当经过两年的野蛮生长,硬件在配置参数、外在形态的各式花样的比拼上遭遇瓶颈时,手环、手表等智能硬件们的生存日趋被逼入窄胡同。那么接下来,突破口显然又该回归软件了,一条由硬变软的回归路。

智能硬件现状:一场回归与进军节奏

关注科技圈的极客们可能也注意到这种怪象了:一些硬件初创团队一直声称干掉手机,自己硬件不断打出主动感知和无感互联的特性,让作为第二屏的手机逐渐失去意义;而与此同时,一大部分科技巨头却选择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耐克去年停止开发FuelBand运动腕带事宜曾引发轩然大波。不过耐克表示其正将重心由硬件转向应用专注于体验软件,耐克没有放弃数字健康业务;一向有着惊人胃口的Facebook继续“鲸吞”,收购一款可以记录用户每天运动轨迹和行走步数的健康类应用——Moves;“硬”苹果一口气接连推出HomeKit、HealthKit、ResearchKit一系列跟“软”相关的应用……

想象背后,外界可以看到科技大佬均将目光重新聚焦之前被用作数据采集和计算的中心智能手机上,踏上了一条回归路,而背后隐藏的或许是——硬件产品们已吹响进军算法的节奏。

万能手机正在成为万物互联中心

所以真实现状是——智能硬件们不仅摆脱不了手机,反而更依赖手机。承载软件应该和算法的手机依然扮演整个物联网世界的主角。调查数据显示,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查看手机约34次,使用频繁者查看手机的频率更是高达每6.5分钟1次,手机已经是每个人的新“器官”。

Google Glass之后,一大波智能手环、手表、水杯等软硬结合的智能硬件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借力于手机APP,让作为入口的硬件端正被注入“互联网基因”。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三股力量:

创业团队模式:国内创业团队还处于类似“作坊式”的起步阶段,参与力量的不同背景首先就注入了各自在“人工智能”梦上面看起来并不一致的理念及产品,同时也暴露出各自的软肋,最大的无疑是资金与团队配置问题;

基于互联网用户的产业重新整合(例如小米):以粉丝营销的方式让产品先沉淀科技圈,然后慢慢渗透至大众圈是很多智能硬件都在参考借鉴的成功模式;

传统制造业的开放式创新(例如飞利浦、海尔):当传统工业社会的巨头插上信息时代的翅膀后如虎添翼,最大的优势在于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及整个产品生态中的各种资源。海尔模式在张瑞敏一再强调互联网思维后开始发力智能家居。同是家电领域的飞利浦也转型智能家电,近几年在柏林消费电子展IFA上推出多款智能硬件。在这种模式中,可以更明显地看到由硬变软的回归路。

前方,关于硬件+云服务+商业模式的综合性变革

巨头将视线重新聚焦于手机意味着对软件、数据、算法的重视,更是对用户粘性的期待。他们非常清楚的一点便是——仅仅依靠收割硬件端的韭菜是不牢靠的,否则会出现手环类产品经常出现的痛点——如极客们所见,归因于无法解决用户粘性和使用效果的问题,大部分用户会选择在3到6个月将其摘下手腕,躺在角落里重灰。

Google now目前已背靠Google庞大的搜索数据,并利用强大的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并结合地点和时间做相应的推送。按照这样的思路,未来进入某饭店,一款精准的硬件便可以为你推荐最爱吃的菜是炒鱿鱼,某个下班后的午夜,它可以提醒你周边X米有危险不明物出没。

也正如百度云首席架构师侯震宇所言:“硬件领域发生的变革并不单纯是硬件本身,而是硬件+云服务+商业模式的综合性变革。” 这正是下一轮硬件发力的大方向。

当然,笔者也并不同意顶级投资人马克•安德森“软件吞噬世界”的片面说法。否则为什么苹果为何选择让博柏利(burberry)的“女魔头”来担任零售主管?想让外观控的用户掏腰包,当然首先要保证先赋予硬件以魔力。品质之后,再回归手机,来场软件方面的气质熏染!

文|王小琉(个人微信号wangxiaoliu203406)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