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使“大众创业”更健康;“头顶长疮,脚底流脓”;什么时候借钱?
寒冬使“大众创业”更健康
今天我看到春水堂蔺德刚在微信朋友圈转了个资本寒冬文章,他还写下了自己的意见:以迎合资本趋势进行创业选择,本就是个傻逼的事情—十年树业方为创业者本质,而非一朝融资成功做升天之鸡犬。
蔺德刚的这个意见是积极的。在我的《自商业:未来网络经济新形态》的第14页,就提到了风险投资对于互联网创业团队的三类问题。其一就是,拉低了创业者对成功标准的定义,创业者将拿到风投看成了成功,而不是真正的做出一家优质的公司。其二是,风投的退出机制往往短视并急于求成,直接造成各种互联网创业团队的管理风险极高,好比人体摄入各种营养素而迅速催肥,但心脏依旧不变,随时猝死只是必然。其三是,风投对创业团队的干预问题。
现在我们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真不是赶着一帮鸭子式的创业者进入到那些所谓的创业孵化器,而是创业是不分阶层、学历、地域、条件…… 随时随地创业,任何人都能创业。这点不多讲,在《自商业:未来网络经济新形态》一书中第一个案例即初中还没毕业的山村妹微博上卖老母鸡的故事。即使单纯从收入看,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和都市白领都输给这类山村妹了,还不说人家各种附加的收益。
任何时候,钱多了都不是好事。创业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获取到钱的驾驭能力。什么叫驾驭能力?你要它来,它来;你不要它来,它滚蛋。这种能力只有一点一点赚来,跟外部环境没关系,跟有没有“互联网+”、有没有“大众创业”、有没有资本寒冬都没有关系。有那些东西,是好;而没有那些东西,更好。
“头顶长疮,脚底流脓”
在分析资本寒冬原因的文章中,讲“二级市场穿透效应”、“O2O等互联网激进玩法拖累投资机构”。说白了,从年中开始的股市暴跌,使各机构和基金没钱了。而这个时候,资本已经在悄悄的准备回暖,他们知道“寒冬期播种的基金账面投资回报倍数平均高于投资高潮期2~3倍”。所谓最坏的时候还没到来,“投资狗”在等今年底或明年的抄底时机。
在互联网界,“投资狗”往往跟科技文痞勾搭在一块。再加上各种创业圈推手,常常会把毫无盈利能力的东西吹捧成金饽饽。没有产品力、没有运营能力,只会搞怪营销的团队反而收追捧。这种例子太多,不用列举。
说的深一些,资本是为谁所用?资本在重资产的经营中才有用,在轻资产的创业中的使用就是个悖论。资本主义工业的早期,为了组织生产资料,必须要有大量资本的聚集,并辅助以有限公司的机制才能推进工业文明的迈进。在点在我的书里也有说明。
现在很多互联网创业者,也有很多传统企业做互联网转型,他们走向的都是“轻资产、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商业形态。他们只需要及早盈利,并学会对钱的驾驭能力。如果过早的跟资本的东西绑定到一块,百害无一利。
任何时候,资本都是青面獠牙,短视而不讲情面。资本对于互联网创业和初期的企业互联网转型来说,就是个“头顶长疮,脚底流脓”的坏东西。
什么时候借钱?
资本就一点用都没有吗?当然不是。
甭管你是互联网创业,还是互联网转型。初期你“穷”的时候不要借钱,让青面獠牙的资本滚到一边。什么时候借钱?等你成功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有了对钱的驾驭能力。准确说,你已经富了。只有富人借钱,才有用。本文发在互联网上,没有义务讲透其中的逻辑和理论。说两个故事吧。
一个是,巴菲特常从银行借钱生活,他借钱就抵押自己的股票。巴菲特交的个人税极少,还不如他秘书多。
第二个是,曾国藩在步入官场初期没少借钱,“借钱、还钱”在曾国藩家书中占了不少位置。打下太平天国,登阁拜相时了,曾国藩还跟家人讲:“家里得常借点钱”。有钱,不缺钱,也得借点钱。
我的新书把企业分为四层,以此勾绘了企业转型的四维论。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别去瞎借钱,能让资本滚多远就让它滚多远;品牌公司、寡头企业,要跟资本搞好关系,时常跟引入资本的力量做必要的开拓,这是正路。
理不用说透,读者都是聪明人,该明白。
版权信息
作者:杨健老师,微信公众号:yangjianlaoshi,微信:yangjian1757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