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外面在下雨,辛苦各位小朋友了!
图 / 外面在下雨,辛苦各位小朋友了!
从一个字说起
《自商业》这本书在我确认过最终版内容和封面设计后。我安排给助理小同学一个活儿,让他设计个首焦图。就在这个图做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可能有个字儿有问题。这就是“系统盘点互联网新商业源动力”中的“源”。
在我提供给策划编辑的文案中,用的是“原动力”,而不是“源动力”。
要知道,农耕社会80%的人要务农,解决的是吃、穿问题;工业社会80%的人做工,解决的是住、用、行。而现在的信息文明,80%的人要从事体验经济和服务经济,以主要解决人的更高层次需求。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人的个体、个性极大释放,这是新商业的原动力。
跟绝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是用智能拼音类输入法。平时录入一个词时,一般都是下意识的选一个组合词。但在我看到“源动力”的时候,我心理开始打鼓了。按照直观的理解,似乎“源动力”更合适。
简单的在网络上查询后,得到的一般解释是原动力指原来的、原先的动力;而源动力是说提供动能支持的动力。这么来看,似乎就是“源动力”更合适的嘛。
当时的时间,已经是夜里八点多。我没多考虑,在微信上联系编辑。
我说:封面可能错了个字,不是原动力,是源动力。
等了一会儿,编辑回复:网络的解释不一定准确,这两个词有一定通用性吧,不过仔细斟酌一下或许源动力更好一些,但目前已印刷的没法改了,未来加印时可以修改。
我问:哦,不是没开印吗。
他回:不是的,印刷是个多步骤过程,印到现在肯定是早印出来了,其中最长的是裁剪装订过程。
接着,他又回复:嗯,不过这里问题也不大,原动力也不能按原先这么解释的,它更多强调原始的最基础的。
我便说:那我再问一问,查一查。
“原动力”还是“源动力”
好嘛!
《自商业》这本书从各种调研到成书,累计用了一年。各种初期调研占去了至少三成的时间。只要思路和材料理顺,我坐在电脑前吧嗒吧嗒敲字成文的时间真不多,但成文后反复的改却是一多半的时间。这其中还包括补充调研,也包括跟策划和文字编辑的沟通,然后再修改。
这本书压根没有抱着赚快钱的目的在做,对编辑朋友我也不催他们。人的心智是客观的,催促一下看似加快了,但可能质量就会有折扣。一本好书,一定是慢工出细活打磨出来的。
那么,这都上线印刷了,封面上要错一个字儿。岂不是要闹个笑话。即使读者不会发现,自己这一关是过不去的。自我的严苛与谨慎,应是人之受尊重的基本品质。
必须要弄懂,到底是“原动力”准确,还是“源动力”更好。
这个死磕的过程,用了几乎两周。期间问了一些文科专业的朋友,也问了一些专门搞文字工作的资深编辑,他们大多不清楚语境和书的背景,也难下个断言。我也查了几本辞典,最后却是在1985年出版的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中,基本得到了答案。
在这本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的汉语词典的1421页。有“原动力”这个词的一个解释和举例:原动力,产生动力的力,如水力发电的水力。而在源这个字头下,却没有“源动力”一词的解释,但却有源字的几个用途,其中有强调源源不断的意思。经常说到的是,为有源头活水来。
由此来看,“源动力”是没有形变的,源泉和溪流对应的都是流水。而“原动力”是有形变的,这就是词典中举例的水力发电的水力,一个是水力,一个是电力。
我查到这一段的时候,是昨天晚上(9.12)夜里两点多。说实话,按捺不住内心的高兴,因为搞清楚了两个词的准确意义,幸运的是我最早发给编辑并已印到书封面上的“原动力”是对的。我发了一条信息到朋友圈,也没管几点钟,又给蓝狮子的编辑朋友发了条微信:封面上的“原动力”是对的,将来别再改了。
是死磕,还是细心
上面说的这只是个小事。其实在《自商业》一书的调研、写作、出版过程中,类似的死磕太多了。
这是因为,我作为作者并非专业搞文字出身,更不是记者或媒体人。从最早当老师,后来做技术,再后来成为咨询顾问,又在互联网公司做高级管理工作,我有理工化的思维基因。这种基因对待机器或现代、后现代的东西没有问题,但在表述传播上却得有所顾忌。得让每位读者不受误导。别人怎样,我难以置评。但一定保证我输出的东西做到最起码的准确,并起到有价值的意义。
另外,在写《自商业》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一个准则就是一定写一本让所有搞商业的现代人都能看的懂。如果一本讲互联网商业的书,一上来就是“长尾理论”和莫名其妙的“大数据”、“失控”,那是非常悲哀的。但读过《自商业》书稿的一位企业家还是对我说:杨老师,如果没有读上三遍,能读出这本书至真精髓的中国人不超过100个。
我一听这话,就开始冒冷汗。抛去人家客套的成分,这不是有点反着的意思吗,我就是想要这本书能被所有现在搞商业的人都能懂的呀。哪怕这位读者都没有上过大学,也得让人家看的懂。这也是为何第一个案例,就是一位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山村妹在微博上怎么做生意的故事。但那位企业家那样讲,人家还是表示书是有纵深的,这要感谢。
这本书确实没有打算炒作一下,然后热热闹闹的卖几天接着下架。书中的上半部,剖析了五个案例。其中包括农村妹在微博上做@三年老母鸡 ,一位媒体高管创业做乐活良品,一位自媒体操盘手用互联网的做法搞自出版,自商业标杆的玛莎·斯图尔特的跌宕起伏,第一淘宝村的白沟作坊式商业体。下半部才是对理论和热点的追踪溯源,另外包括海尔、联想、奔腾电工的互联网转型,还有其他穿插进的案例和故事。力求这本书能够给出些清新但恒久的认知。
这也正是死磕和认真的原因所在,必须得足够的细心。否则,可能一个字的偏颇,就将读者引去歪偏的方向。所以,在海尔互联网转型部分基本完成的情况下,还是必须要到海尔调研一段时间;而白沟商业体一章都已完成了,还是得再去白沟做调研,落实几个精准的数据。
认真和细心,这是对读者的负责
作为一个作者,必须得对读者负责。中国人富了,还要贵。贵是一种上乘的品质。上乘的基础之一是要细心。
拿本文的标题图来讲。非常感谢杭州下沙的万伟,请到乡村小学的小朋友们来做的祝福。字是一位老教师书写的,他还担心用的不是红色的纸张,老人都讲究。然后另一位老师裁剪并组织学生。组织学生时还只阴天,但拍这个照片时,外面很快开始下雨。
其实,两位教师都是万伟所托。他很感动,我更是感动。下着雨,淋着孩子们,这可算是怎么回事呢?对不对。良心上过不去的。
但我收到这个图片时,跟所有人一样,我也没看明白,怎么字儿的顺序是不对的呢。当我把图发到朋友圈,好几位朋友都回复说顺序不对。好一会儿,只有《天下网商》杂志的苏平回复说:没看清位置顺序,读了好几遍,终于发现是站了三排。
第一排的小朋友,只拿了一个“祝”。第二排的小朋友是“杨健老师”。第三篇的小朋友是“自商业新书大卖”。
就是这样的,细心并多看几篇,才能明白。
其实,在万伟告诉我:本想集全班学生呢,没那么大地方,还挑选了一番,被挑中的跟得了奖似的,因为可以玩一会儿。(憨笑)
我听到这个后,眼窝子便发热。因为我也是从那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太知道那样的场景是什么样子。
最后总结一下吧。这个世界呢,物质丰富了,各种信息也丰富了。但碎片化的同时,会使人失去深思考能力,同时也失去了细心和认真。人之为人的基础是要有责任感,而责任感的两块基石就是细心和认真。
好吧。让《自商业》这本书,帮到您。
杨健老师公众号:yangjianlaoshi
杨健老师微信号:yangjian1757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