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么说,这种模式,为返利网打开了一个远比“400家电商平台+6000个品牌伙伴+8000万用户”更大的窗口。当这一模式普及,理论上,返利网可以覆盖所有生活与消费的场景。
这段时间,国外互联网业炒过的一个词在本地又热起来,那就是“独角兽”。它指的是那种估值迈过10亿美元门槛的公司。
在中国,这概念真是寒酸。因为,你在这里能拎出许多100亿美元以上的互联网公司:小米估值450亿美元、滴滴快的150亿美元、新美大至少超过100亿美元……
但我眼中的“独角兽”,不是这种短期蹿起来的大交易量的企业,而是那种虽然越过闷闷依然保持轻盈的一类。事实上,独角兽这个虚拟的动物,在西方神话中往往就是白马形象、头生旋角,长着一对翅膀。它既有速度与穿透力,但更崇尚轻盈与飘逸,无所不在而又有节制风格。
如果要我选择近期活跃的一家,我会选择返利网。
你可能会笑出声:一家成立9年的上海互联网公司,借助网络导购服务形成返利,一直长不大,怎么能称得上“独角兽”?
但你可能忽视了这家公司开始呈现的隐秘力量。它有望成为中国互联网业新一轮竞争的赢家。
让我们看看它最新的动向,尤其是昨日的举动:创立9年,很少举行什么发布会的它,在北京丽兹卡尔顿与中信银行宣布,双方将联合发布一款互联网+线下消费返利卡——中信返利联名信用卡。
如果只站在中信银行角度看这表面信息,市场上可能只是多了一张鸡肋般的产品。过去,几家商业银行经常与一些线上线下商家合推信用卡。由于消费积分使用期限、消费时间、消费场所、消费的商品都很受限,大部分人早已产生反感。我也觉得,多年来,这种累积、沉淀下来的积分,未被真正激活的部分,都快成垃圾了。
但你站在返利网的角度再看,就明显不同。它与传统信用卡最大的区别是,返利不再局限于时间、场所、商品,用户在线上通过返利网平台网购、线下刷卡消费时就能实现即时返利。而且,返利比例为消费金额1%以上的现金。
确实有一种行业痛点被触到的感受。因为,我们看到,线下消费形成的积分,可以突破时(使用期限与消费时间)、空(消费场所)、商品局限,即时返利。
我冒昧地用一个“绝对”。它绝对是本地返利商业模式中的一次创新。对于返利网来说,它称得上创立9年来一次最关键的战略变化,甚至决定了这家公司未来的命运。
“憋了一年多的‘大招’,确实是我们的一次大事。”返利网创始人兼CEO葛永昌对夸克点评说。
那么,就让我们看看,这个大招的由来以及它对返利网的真正价值。
先简单叙述一下返利网的前世今生。正如行业认知一样,它过去做的是网络导购服务,借此形成返利模式。10多年来,中国电商热潮催生了许多类似创业项目,几年前甚至一窝蜂出现。但截至目前,很多已销声匿迹。
最初复制美国同行、起步较早的返利网,在同行生生死死、整个互联网不断上演种种疯狂的氛围中,坚持至今,已达9年。不过,单从企业营收规模看,返利网一定也不性感,甚至还被视为永远长不大的一类。更有一些人认为,返利网之所以领先,不过是因为许多同行不愿做这类服务,葛永昌拼得只是一些冷板凳功夫。
但我相信,这组数据背后一定隐含更多信息:截至目前,返利网已拥有8000万用户,合作伙伴覆盖了几乎所有的知名电商,如天猫、淘宝、京东、苏宁易购、携程、一号店、亚马逊、聚美优品等400多家电商平台,此外还有6000多个知名品牌店铺。
想想看,如果只是蒙头去做,就算坚持,你也不可能获得如此多的平台资源。如果你自己视自己的商业模式为鸡肋,外部合作的平台、海量的商家怎么可能重视你,持续跟你玩?返利网的数据背后,一定有平台、商家、消费者受益的现实。
葛永昌早就经历过多年的折磨。创业前两年,B端的合作平台不信任,C端消费者认为这是骗子在传销。葛永昌为建立信任,最初甚至不收B端费用,只等消费者在客户网站上付完款、收到货且过了退货期之后,才让客户支付费用。这至少要两个月左右。甚至还发生连签订的合同都是传真往来。这种折磨,当年一度让葛永昌生活断炊。
我的理解是,返利网之所以缺乏规模,是由商业模式决定的:它站在金字塔顶端,属于上游之上游,只吃微小的蛋糕。它之所以能生存下来并成为行业领先者,得益于坚守了“返利”的商业本质,并专注于返利模式,没有旁逸斜出做容易产业交易量的业务,比如侧重交易的重电商类型。
事实上,过去死亡的许多返利项目,大都是没能抵住诱惑,失去专注所致。是的,当你开始做电商交易时,你原来的客户,就立马成为你的对手,你不可能再有更广泛、深入的覆盖与合作。
我相信经历了许多折磨的葛永昌,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给我的印象确实也是专注、谨慎、稳健,毅力超强。
但获得行业领先的返利网,也面临新的挑战。因为,在与上述400多家电商平台合作后,返利网再想获得更多增量的平台伙伴,已经很难。这部分甚至持续上演整合并购,导致返利网的合作过于集中。葛永昌过去几年就已经意识到,不能过度依赖平台伙伴,必须拓展更广的领域,尤其是品牌企业,6000多个品牌合就是在这种发展的瓶颈中累积起来的,它给返利网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
如果只满足于现有模式,也就是依托电商平台+品牌商家的基础,继续拓展市场,返利网应该能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一个尴尬的现实是,中国的线上零售总交易额,截至目前依然仅占整个社会零售交易额的10%左右。
“在互联网行业呆久了,确实会容易忽视整体,90%的市场依然在线下。”葛永昌说,他从来就不信这种论调:未来,中国的线下零售服务会被线上完全取代,因为,线上虽然交易便利,但是现实中,各种消费与交易,都与区域、生活场景有关,只要商业社会还存在,线下一定会有持续的生命力。
也就是说,已经在线上具有较大市占率的返利网,如果还想进一步突破,它必须涉足线下返利服务。
我觉得,这是葛永昌的远见。在一个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开始大规模融合的时期,关注并涉足线下,将不仅决定着返利网未来的成长规模,甚至可能属于生存的问题。
葛永昌很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是,真正落实是在一年前,也就是去年上半年。今年上半年,他也曾对外表示,返利网可能很快就会推出覆盖线下线上的全景返利模式。
葛永昌说,返利哇去年上半年确实跟中信银行谈了,与银行各种利益方面做了对接,包括接口、研发等等,这个对于中信银行也是一次非常关键的合作,双方有共同的目的,延迟到今天,也是希望能在公布之后,很快能成熟地落实。
“前段时间,我们在内部测试了一下,几秒钟,几千张就被抢光了。”他说,确实到了正式推出的时候。
事实上,在中信的各种社区论坛里,有关它与返利网的联名信用卡产品,甚至早有人通过“偷渡”方式争抢。
联名信用卡的模式,完全基于移动端注册服务,但落地消费可以线上线下,其中线下刷卡,覆盖的消费场景几乎无所不包,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生活圈。而信用卡直接关联着返利网后台的个人积分账户。
可以这么说,这种模式,为返利网打开了一个远比“400家电商平台+6000个品牌伙伴+8000万用户”更大的窗口。当这一模式普及,理论上,返利网可以覆盖所有生活与消费的场景。
当然,短期它不可能完全覆盖。一是中信银行的用户并非全部覆盖大众生活消费场景,它与返利网用户类型虽然互补,但也不可能覆盖完整;二是短期内,返利网自身平台还没有能力支撑一个这么庞大的市场。因为它呈现为高度碎片化、区域化,不但行业之间差异很大,商品品类与价格对应的人群也很分明。相比起来,返利网过去线上关联的商品,大都是大众普通消费。而信用卡刷卡消费的人群,则侧重高中端的中产人群。
也就是说,返利网不太可能只局限于与中信银行度假合作,接下来,它一定会选择更多类似的伙伴,覆盖更多场景。
“这是当然。我们还会根据零售商品的价格区间、消费者画像去做撮合,让双方更匹配。”葛永昌说。
我自己的感受是,面对巨大的线下空间,返利网的挑战已经不再是平台资源不够,市场不够大,而是如何选择、聚焦的问题。巨大的市场高度分散、碎片化,诱惑很多,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消耗资源。
葛永昌说,返利网不会盲目涉入很多领域,“光一个线下零售业就够大了”,餐饮等领域竞争实在过于激烈了,返利网不会进去,“而且返利网始终聚焦于返利模式,不会做交易”。
此外,他强调,线上线下、全景返利模式不会局限于中国,未来会借助投资方乐天的力量,整合更多产业资源,拓展美国、日本等全球市场。他说自己很早就考虑过跨境电商中的商机,过去产业不成熟,如今已经有了机会。
我觉得眼前的返利网形象就是一只“独角兽”:它面对的是巨大的市场,这是它生存的深厚土壤,它有自己的穿透力,但依旧坚持不逾越边界,保持理性与节制,让自己的身体继续保持“轻盈”。
这种轻盈的商业模式将会大幅拉升返利网的估值。此前,在日本乐天注资时,返利网的估值已达10亿美元,正式突破了美国互联网市场对于“独角兽”的定义。但我认为,一旦全景返利进一步拓展,并且从中国落地全球,返利网很可能进入10倍级别的俱乐部。
葛永昌此前曾透露过IPO目标,不过昨天他说最近没考虑。大概外部形势并不适合,也许他也是在与时间赛跑。至少,在全景返利模式没能出现规模效应前,返利网依然面临考验。
不过,即便未来一年无法达成IPO目标,至少这只独角兽已经打开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老实说,本地互联网里非常缺乏这种专注的“小而美”公司,返利网保持着速度与穿透力,维持着轻盈的模式,在我看来,进一步激发资本方面的关注,几乎可以说是一个预期中的事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