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总理的才干,非要带兵打仗

跟小说描述他善出奇计相反,陈寿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陈寿生年去三国不远,我还是信服他在《诸葛亮传》、《进诸葛亮集表》里对后者的评价。

文章显示,诸葛亮早年自视甚高,中年确实经历许多,但他更像一个管理者,陈寿称他“能政理,抑管萧之亚匹”,就是有管仲那种才能,军事理念也很新,大都从制度层面下手,但自己带兵不行。

跟小说描述他善出奇计相反,陈寿说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就是说,一个国家总理的人才,偏偏喜欢带兵打仗。

传记里,我至少看到他多次失策:

1、根基未稳,过早怂恿刘备称帝;

2、刘备死后,诸葛亮连年主动兴兵,建兴三年、五年、六年、九年,穷兵黩武,征战不休,少胜多败;

3、用兵老出关键问题,粮草总有不及。其中建兴六年、九年两次挫败,都因“粮尽而还”,说明供应链太差,冒进。后来想到屯田养兵,为时已晚。用陈寿的话说,诸葛用兵“攻守异体,故连年动众,未能有克”,其实就是攻守不平衡、老脱节,打仗再多也没用。这至少反映出他某种心态问题;

4、没有人才,陈寿说,“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而(亮)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小说里张飞关羽赵云之类,夸张太多。

还有两处,我读出诸葛有很强的天命观念、时间观念,功利心也非常强,尤其是当上丞相以后,它急于完成统一,急于求成,不但人才都没备好,西南政治也不稳定。七擒孟获,与其显示仁义,包容,不如说是边疆持续不安。

之前我从围棋布局理论写过春秋争霸,其实诸葛的大势判断没问题,从边角落子有依靠,但是西南方向不同,因为三面还有少数民族骚扰。

当初大秦兴起前,曾与西部、西北部异族斗争很久,稳定之后才图谋中原的。

诸葛亮也是一个悲剧人格。陈寿云:“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这已经很包容的观点了。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