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只不过强化了你的生活审美

社交媒体上的晒与秀,无论基于哪种审美方式的诱导,只不过是互联网分享精神下的拓展延宕而已。

陈方

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介”的崛起,引发“微审美”也成为一个热议概念。很多人在观察自己的生活片段时发现,我们的交流渠道、生活习惯、娱乐方式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于是,人们开始惊叹网络社交媒体的崛起,已然改变了我们的审美方式。

这种改变似乎随处可见。比如,当你选择读一本书时,你会下意识地在脑子里闪念:这本书是否适合在朋友圈里展示,能否引起朋友们的共鸣,甚至适不适合维系你在线上社交的角色;当你出去旅游或者休闲时,面对几个不同活动需要选择时,也许你会下意识地优先选择适合拍照的、或者符合朋友圈浏览习惯的活动。

没错,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媒体,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以至于它们成为我们的“选择助推器”。以阅读为例,这种审美变化的结果是,那些需要长时间研读、以及微信阅读难以消化的书,都会被“展示者”置后乃至舍弃。社交媒体的崛起,潜移默化强化了人们“晒”与“秀”的冲动和意愿,在“晒”与“秀”的过程中,展示者又不自觉地塑造着自己的社交角色。

很多人都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着自己的生活。每天刷朋友圈,你都不难发现“晒”与“秀”的一轮轮竞赛,美食的、景色的、观点的,各色竞赛层出不穷。这些“竞赛”被围观得多了,你也不难体察到,你看到的所有的展示,都是符合“微时代”审美的,于是又有人不屑这种“晒”与“秀”的轻浮和浅薄。

可是,互联网本身就是具有分享精神的,社交媒体上的晒与秀,无论基于哪种审美方式的诱导,只不过是互联网分享精神下的拓展延宕而已。从前我们总习惯于说“网络是虚拟的”,而如今,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已经切切实实交融在了一起,网络参与也成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社会情境里,“晒书”“晒风景”或许也不是展示者的有意为之,他们或许会从内心认为,有一些生活内容一出现就应该和他人分享。而在流行的沟通模式中,人们也往往被鼓励去展示生活的积极面,因为这更有利于客观上塑造展示者想要的社交角色。

从这个角度看,真正决定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与否的关键因素并不是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这样的“工具”,而是社会个体的心性和意志。试想一下,一个心性本身就爱展示自己的社会个体,即便没有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存在,他们也会想方设法通过其他渠道展示自己,塑造自己。而那些不具备“晒”与“秀”心性的人,即便社交媒体再喧闹,他们也是静静地躲在属于自己的社交空间里,在喧哗的网络社交媒体里,最多也是点赞互动一番,而很少主动呈现自己的生活。

由此可见,我们平日里常常担心的微时代的“快美学”“即时美学”等新型“审美方式”摧毁了社会阅读氛围,网络碎片化阅读逐渐取代了深阅读、慢阅读等等。无可否认,新型的“网络审美”确实影响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但很多方面的“变化基因”事实上并不在于“器械”的变化,而是能发挥主动性的人本身没有发挥主动性罢了。那些习惯于浅阅读、快阅读的人,在“数字生活”不曾到来的时候,他们真的就一定是在进行深阅读么?与其说社交媒体的崛起引发了碎片化阅读的伤害,倒不如说这只是个体阅读的习惯和意志问题,与社交媒体是否崛起,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每一种社会泛文化的到来都会引发一场争论和反思。当初“电视文化”崛起的时候,社会舆论不也在反思“电视打扰了家庭、邻居读书、谈话的时间,让每个人都变成了沙发土豆”么?如今微信等社交媒体崛起了,它们所引发的“审美方式”的变化到底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我们到底有没有夸大它们对社会生活侵入和影响的力量?确实值得好好反思一番。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