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业为啥不凑热闹?A计划的远见与无奈

所谓PROJECT A计划,其实正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全球青年电影人才发掘行动。未来3年,阿里影业将投入10亿元,面向全球45岁以下电影从业者(包括不限于导演、编剧、制片、演员等),发掘、培养最顶尖的A

两周前一个下午,被朋友圈帖子诱到南翔看了《夏洛特的烦恼》,体验了笑声,自己也忍不住哈哈。但过程里总觉得类型重复,格式化明显,仔细抠抠还很假,粗制滥造印象很深。

我不代表更多人,更不代表票房。但真的想说,包括它与《港囧》在内的多部本土影片,都掩盖不住以下一个基本的产业背景。

一方面,中国确实在崛起,电影是微观的反映,这类影片是一个大国力量在大众心理层面的折射;另一方面,票房不代表内容质量与产业链的真实竞争力。背后更多是畸形的中国市场发挥了作用。要知道,我们针对海外电影内容的管控很严,带有较多意识形态思维,它形成了一个保护周期。但2017年,中国进口片政策将出现重大调整,中国电影产业链将会面临好莱坞全面冲击。

中国不缺资本,某种意义上也不缺技术、渠道,这三种要素最易突破。但我们缺乏原生内容与内容运营、产业链协同、丰富的增值服务。这背后是人才、创新思维、产业内外资源整合运作的能力。眼下有限的国产影片、高企的票房,就是这种产业现状下的产物。

这也是昨天我在北京参加阿里影业PROJECT A计划的强烈感受。与上述热闹局面不同,这家年轻的公司,成立一年多之后,没有窜入红海一般的人群,而是反其道而行,从长远的产业链角度切入,试图构建一个面向未来挑战的平台,为未来而战。

所谓PROJECT A计划,其实正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全球青年电影人才发掘行动。未来3年,阿里影业将投入10亿元,面向全球45岁以下电影从业者(包括不限于导演、编剧、制片、演员等),发掘、培养最顶尖的A级人才。

A计划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除了10亿元专项基金支撑外,还包括一线电影人委培生培育计划、80~90喜剧工场、全业态孵化联合体。

其中,一线电影人委培生计划是指,阿里影业与合作伙伴将陆续开放旗下的影视项目,青年电影人经报名选拔后可进入项目组,作为全球顶级导演的特别助理工作。首期三位导师分别是第77届奥斯卡最佳特效导演奖得主安东尼.拉莫里纳拉文、好莱坞知名导演兰尼.哈林、中国知名导演张一白。看到这三个名字,我相信很多人立刻能想到《蜘蛛侠》、《精灵鼠小弟》、、《生死极速》、《开往春天的地铁》、《匆匆那年》、《好奇害死猫》等国内外影片。

阿里影业CEO张强透露,委培生计划并不限于导演岗位,通过合拍片来培养青年电影人将是阿里影业重点方向之一。据悉,阿里影业将聘请国际优秀导演及特效团队到中国合拍系列电影,同时招募青年电影人到合拍电影的关键岗位当助理,学习大片制作流程,在第三、四部电影后,将启用中国团队担纲制作。

那么,A计划为啥对喜剧这么热衷呢?我认为张强的思考代表了中国电影的远见。

“过去我们的老百姓喜欢看《渴望》那样的电视剧,因为它让我们流泪。”他说,喜剧则是一个大国与大国文化真正崛起的先声,体现了大众一种轻松、自信的心理。

他补充了一句:“这也符合我们阿里的文化,有句歌词不是说,‘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嘛’。”

张强表示,相对短期内容,长期发掘喜剧电影人才才是阿里影业真正用心。阿里影业将与优酷土豆联合发起80~90喜剧工场,发掘并培养导演、编剧、制片、演员等多方位的优秀青年人才,“先拍摄网剧,通过边拍边播的模式得到观众反馈并不断修正,发现表现突出的喜剧人才,再提供拍摄院线电影的机会”,形成更长的价值链。

除了喜剧,在内容形式上,阿里影业还将还从动漫切入。美国漫威电影的成功表明,动漫是电影工业体系的核心支柱之一,可以不断孵化IP,“阿里影业要打造这个IP孵化体系,核心其实是孵化新一代电影动漫人才。”

其实你反观日本整个当代文化产业的崛起,几乎也是这种脉络的印证。60、70年代,日本泡沫剧、喜剧也很流行,后期的动漫一度更是声名远播。

阿里影业首期将开放《北大差生》、《一日夫妻》两个IP制作网络剧和院线电影,制作团队将面向社会公开招募,阿里影业和优酷土豆联合成立的绿灯委员会将负责团队和作品的评审,最终选拔出的团队有机会制作投资上限5000万元的院线电影。

为保障A计划能顺利实施,阿里影业还发起成立了全业态孵化联合体,由覆盖影视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伙伴组成,包括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新片场、巨人网络、虎嗅等。

阿里影业表示,全业态孵化联合体是一个开放的机构,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参与进来,共同发掘、孵化优秀的青年电影人和影视项目。

10亿元专项基金,并非撒胡椒面投放。它将在未来三年内用以A计划的IP孵化,影片制作、宣传发行、人才培养、成立工作室等。

单从10亿元数字来看,投放并不多。但我觉得,阿里影业是以生态建设的角度切入,以人才发掘为核心,着眼整个平台培育,光靠高昂的投资砸下去不会见效。

为什么,一个成立仅一年的阿里影业,没有选择其他方式,比如以有限影片引爆票房,获得更快的驱动?

昨天现场有多名业内人士质疑阿里影业过去一年没有新片出品,上半年只是炒了一下《摆渡人》,而且至今未见上市。

张强坦陈,与其他行业不同,拍电影需要较长时间周期,不能一蹴而就。“这其中版权选择,洽谈和购买,是一个漫长的谈判过程。另外一方面前期的筹备和拍摄都是需要长的时间”。

“市场上很多电影、电视剧可以说都是粗制滥除了开,我们决不会去做,一开始宁愿放慢节奏。”阿里影业另一位高层对夸克表示。

这种路径选择对于阿里影业确实不容易。过去一年,我们看到它在海内外影视内容核心IP资源嫁接、互联网宣传发行、娱乐电商平台、国际化四个方向高举高打,动用了许多现金储备,除了自己的原生内容环节,它形式上已经成为中国产业链布局最为完整的互联网影业公司之一。

这种路径的选择背后,有这家公司诞生的背景原因,可以说,它从一开始诞生就担负了许多别样的角色。

它是阿里通过借壳收购文化中国实现的平台整合。但是,文化中国除了资本市场效应,并没有在电影产业资源方面给于后来的阿里影业多少助力。看上去它是一家上市公司,其实仍是一家仅仅成立一年多的新公司。

而阿里影业的上市公司身份,既让它收获了更多关注,也让它感到了压力。要知道,与其他新兴的互联网公司不同,它从一开始就必须兼顾股东与投资人利益。而这对它构建一个完整的互联网电影产业链、平台反而是一种压力。就是说,阿里影业比其他新公司必须具有更多平衡长远战略与短期业务的能力。

有一个细节,很多人没有看到。说句可能有些不当的话,过去一年,阿里影业很大程度上充当了阿里集团市值管理工具。去看2015年Q2,阿里集团财报透露出的信息,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集团的利润高企,背后却是阿里影业因完成融资剥离出报表后的估值拉升作用,如果没有这部分,阿里美国上市公司的实际利润表现根本没那么好看。

当然,这绝不是否认阿里集团对于阿里影业的支撑作用。只是说,两家都是上市公司,在一个资本市场不太乐观的周期,它们的诉求如果不能平衡好,阿里影业承受的短期压力会更重。

这正是昨日现场对阿里影业坚持生态建设、长远战略的一种感受。

中国电影确实火起来了,每年都有一些票房牛逼的影片。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美好的时代。我们只不过是襁褓中发出了几声清脆的笑声。惨烈的竞争会还没有到来。即便2017年不会受到即时的冲击,时间也不会太久。本土电影市场在经济崛与一段政策保护红利期形成的火爆局面,不会延续很久了。

事实上,前几天媒体揭露的虚假的票房数据话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造假、过度营销,而是表面热火之下,中国本土电影产业链依然缺乏核心竞争力,更多精力不在长远,而在短期营销上。

张强表示,阿里影业作为一家拥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进入娱乐产业之后,致力于提高行业性服务能力,在人才培养上尤其如此。

“IP与人才,不单是业务的问题,它们是我们公司的战略诉求。”他说,阿里影业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娱乐服务平台,A计划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不排除进一步复制阿里模式,吸引整个行业的资源落户阿里,激发更大的创新动力。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