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对决生态:京东与阿里这周期谁更紧张?

但是,若从短期的竞争来说,尤其是要考虑到资本市场的效应,我觉得阿里其实压力更大,它确实在与时间赛跑,以求度过这段调整期。

目前京东GMV仅接近于阿里GMV的1/6。

但已经冲得可以了。要知道,2014年IPO前几个月,1个淘宝=9个京东,1个天猫=4个京东,整体上1个阿里在线购物平台=13个京东。

体会一下京东的速度,确实明显快于阿里。

而且,里面还有一重速度的结构差异。淘宝GMV相比过去大幅萎缩。今年第二季,1个淘宝=4个京东,GMV规模已经如此难看。而天猫的规模化速度并没有比想象中更快。1个天猫仅等于2个多京东。

当然天猫价值得以呈现,是有战略原因的。阿里一为品质,二为平台未来毛利,三为直面未来生态竞争。

但是,淘宝的生态价值依然不可取代,它有强大的触动底层人心的力量。这一周期,人们大谈未来C2B的力量,但我觉得C2C依然有价值。只是这一阶段,它带有原罪的印记,在阿里IPO之后,它成为敏感话题。而双11,明明包括淘宝平台创造的数据,却完全统一于天猫名下。如果未来阿里没有将淘宝纳入天猫旗下,或者为淘宝寻找到更具竞争力的结构改造方式,阿里近期这种商业语言的操作策略,就透露出太过危机感、紧迫感。

考虑到平台规模的边际效应,双方基数,增幅与速度,我认为,单从在线商品交易这块来说,2017年年末,京东有望长到阿里的1/2,至少要越过1/3的规模门槛差距。

京东这种速度与力量是很惊人的。

所以这个时候,就不要用最糙的赚钱不赚钱来评论京东亏损了。刘强东对于亏损,一定有他的野心与野心。如果单纯从财技,我不信京东的财务部门没什么能力将5个多亿的亏损从报表里抹平。我认为,刘强东或许故意保持一种警醒、压力及节奏。他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觉得刘强东还是很多的耐心。

整个市场不可能长期这种失衡下去,否则整个产业链会升腾起众生之火。因为巨大平台上,商家赚钱越来越难。整个链条上的利润,不平衡。再考虑到京东的跟随战略尤其是它开放平台效应释放,阿里没有什么理由轻松。很多人看着京东最新放弃拍拍是种悲惨的动作,其实,在我看来,淘宝诞生的土壤与拍拍诞生时的土壤并不相同,刘强东的策略是聪明也是及时的。京东这个周期显得更为专注。

而且,即便说到利润,京东亏损,阿里也没好到哪里去。不要只看同比。也不要只看最终的数字。要看到数据背后的结构变化。2015年前三季,阿里利润贡献大部分靠外延增长、资本运作,尤其是Q1、Q2,前者借助了阿里健康剥离出报表获得的巨额利润,后者则借助阿里影业剥离出报表获得的利润,而事实上,阿里在收购与剥离这一进一出之间,玩了一大把财技。如此,旗下两家子公司的估值短期却得以大幅拉起。但实际的基本面一定会反映在业绩与后续股价上。

阿里旗下还有其他上市公司,未来如果它还采用类似手法,或者其他资产腾挪获得利润的手法,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这是巨头的调整期。

当然京东与阿里的对比,不能这么简单。我们要充分考虑生态、结构、利润以及新业务的战略价值。具有高度投资价值的蚂蚁金服日益独立,严格来说,它诞生于阿里,但早已完成出淘,“去阿里化”虽然不可能彻底,但它的开放却是面向整个产业的。此外,阿里云、阿里影业及大文化、健康、菜鸟之类,每个也都很有价值。这确实是生态与结构的转换。这一点,京东还难以匹敌。

若从短期的竞争来说,尤其是要考虑到资本市场的效应,我觉得阿里其实压力更大,它确实在与时间赛跑,以求度过这段调整期。

但是,博弈到这里,如果谁还觉得这个市场该少去哪一个,我觉得都是缺乏生态意识的。阿里与京东的模式,其实也是一种互相观照、互相促进,它们确实在博弈,而且在城市日益呈现肉搏状态,但若放眼中国乃至全球,它们其实还谈不上真正竞争。除了广阔的乡镇,还有全球市场,相比整个社会商品交易规模,它们的整体体量又算什么呢?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