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市场化媒体硕果仅存的几位大佬当中,《第一财经日报》原总编辑秦朔,无疑是最为温和内秀,也最谨慎的一位。
国内市场化媒体硕果仅存的几位大佬当中,《第一财经日报》原总编辑秦朔,无疑是最为温和内秀,也最谨慎的一位。
作为长期与秦朔共事的第一财经日报原创始团队成员,我想用“君子温润如玉”这句古话,来形容其待人处事,应不为过。
然而就在今天,秦朔要带领一批主要是90后的年轻人,在上海展览馆正式宣告自媒体创业,打造一个融合音频视频文字多媒体形式的精选商业新闻平台“秦朔朋友圈(CHINA MOMENTS)”。预计今晚的展览馆派对上,秦朔会大秀团队颜值,台上台下也肯定满溢亢奋和激情。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其离职后半年多时间,历经挣扎,彷徨,奋起,坦然,整个过程,已经不亚于一次艰难重生。
重生这个词,对如今的媒体老兵秦朔来说,确实特别契合。作为复旦新闻系90年代崛起的一大批媒体精英中的一位,秦朔和其年龄相近的同学校友们,如澎湃新闻创始人邱兵,光线传媒创始人王长田,吴晓波频道创始人吴晓波等,素有交集,并各自在擅长领域获得极高声誉。尽管这批人在商业的成功,因为各自性格和发展路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但对社会趋势研判,社会潮流把握,以及专注打造媒体化产品,试图影响和引导大众舆论上,都有着相似惊人成就。
特别是秦朔,大学毕业后,追随内心兴趣,去了广州《南风窗》杂志做编辑,一直为了“公共利益”笔耕不辍,并通过杂志的评论文章和书籍,创造了多个影响深远的关键词——大败局,告别GDP崇拜,for public good等等。可谓少年成名,一时追随者甚众。尤其是《南方窗》读者,大部分是二三线城市的中小企业主,公务员和教师群体,在各自所在区域,往往也颇有口碑号召力,故秦朔营造的知识分子口碑,直至今日,仍然留有浓浓余馨。
在《第一财经日报》创立和运营期间,秦朔吸收了江浙重商主义文化,以及上海金融业发达的地利,一度参与创建和主持第一财经电视重要谈话栏目《会见财经界》,成为长三角投资者人群的“知名人物”。按照其在这次新媒体产品发布前所写的一篇文章说法,直到今日,走在上海街头,仍会有陌生人因为当初那个节目,走过来攀谈投资心得。
不过其朋友圈的人大都知道,秦朔其实一直跟金融和商业“距离较远 ”。这次能经过长期的内心彷徨和挣扎,终于从体制内离职,出来创设新媒体,并一破以往“温和内敛”形象,大刷其“骑马靓照”,肯定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按照最近一次笔者同秦朔的面对面交流内容,秦朔这次新动作,其实背后站了不少于一打商界大佬。比如证大集团戴志康,在秦朔从第一财经离职期间,就带领证大投资的喜马拉雅FM创始人余建军,陈小雨等人,同秦密谈了多次。戴志康多次表示,希望通过喜马拉雅FM这个新近崛起的移动音频新媒体绝对王者,给秦朔未来的新媒体事业,导入巨大的流量资源和数千万元投资,以助力秦朔新梦想。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小米的创始人雷军等业内大佬,也先后伸过来类似的橄榄枝。
不过秦朔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独立摸索。当然在接受朋友圈大佬的资源合作层面,秦朔也做了一些创新尝试。比如跟吴晓波和爱奇艺合作,打造一档商业脱口秀节目;又比如联手喜马拉雅FM,拓展音频自媒体创业生态等。
在交流中,秦朔这样解释为何不接受外部投资的原因:历经多家市场化媒体的经营,从繁荣到困境,深知运作一个产品,同其个人积累资源和声誉,两者之间有极大的差异,挑战和困难势必很多,怕做不好,有累于朋友。
这固然有谦虚的成分,但从声名显赫的总编,转型为十多人创业团队的带头人,其中艰难,自然不是虚言。
从秦朔在其朋友圈公众号撰写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心路历程”。
好在经过离职后的长达半年多时间蛰伏,他重新恢复了作为一位思想者应有的活力,更为难得的是,他终于可以不受体制的束缚,来自由自在地探索“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如何与一个个体,一个阶层长期独立思考成果相链接”。
在今晚展览馆的“秦朔朋友圈”启动派对上,秦朔透露将同吴晓波,上海家化原董事长葛文耀,美邦股份创始人周成建,万得资讯陆风,喜马拉雅FM余建军深入对话,探讨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打造一个更好的连接人与价值的平台。
喜马拉雅的余建军对秦朔转身之战,也充满期待。他透露在与秦朔先前的多次交流合作中,受益很多。对联合朋友圈一道激发有声媒体创业浪潮,加速音频行业成为主流新媒体品类,很有信心。
有了这样的勇气和奋斗精神,即便创业路程再艰难,即便结果仍有待发展,相信“秦朔创业事件”,最终带给大众的,应会是满满一箩筐“正能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