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系列之四疯狂的库存证券化:被低估的投资机遇?

临近年关,笔者也“任性”了一把:最近几周在江浙地区,调研了多家上市公司。素质有好有坏,团队有弱有强,但都普遍面临一座大山:沉重的库存压力。

临近年关,笔者也“任性”了一把:最近几周在江浙地区,调研了多家上市公司。素质有好有坏,团队有弱有强,但都普遍面临一座大山:沉重的库存压力。

说到库存,其实是个复杂的经济问题。在国内主要表现为经济周期、政府政策与企业家投资意愿的失衡和不匹配。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经济刺激,使得2010年左右,中国制造业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家群体,普遍开始了一轮信贷大宽松驱动下的产能大跃进。

从浙江宁波到江苏江阴,大大小小的民营制造业企业,自主或者不自主地轻松获取银行信贷,买地买机器设备,扩充产能。

然而大部分以外向型需求为主的这些企业,发现两年后产能扩充,产品大规模生产出来后,主要支撑贸易需求的美国市场,同时陷入了金融危机后的需求急剧萎缩的冰点,一直到2014年左右才算刚刚缓过神来。

现在的美国和欧洲市场消费者胃口,已经不复从前,什么东西都是大批量买买买。反倒是积累了不少财富后的中国中产阶级需求,开始释放。

只是,当年这部分企业,一味出口这些过剩产能,长期不重视内需,不分析研判国内新兴消费群体的个性化、精致化需求,加上渠道拓展未能预判互联网渠道的飞速兴起,以致新增庞大内需,很大部分被“剁手教教主”马云和淘宝系赚走了。

而且淘宝一贯超低价格的消费习惯培育,并不能从长远给中国上一个发展周期积累的庞大过剩产能,起到系统的积极消化作用。光是看看最新公布的中国仍然高企的8亿吨钢铁产量,就不难明白,光靠一两个马云,刘强东,根本应对不了这么庞大且复杂的“中国剩余制造”。

所以,不难理解为何政府高层不断强调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和创新升级了。因为只有通过痛苦的长期的“供给侧改革”,才能慢慢消化旧有产能,实现新消费习惯的培育。

当然,光动旧有库存的刀子,还远远不够。毕竟如果绝大部分的制造业,都要面临这样外科手术式调整,而且只靠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消化的话,未免需要支付的社会成本过于巨大。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的需求持续下滑,所激发的种种社会和经济的压力,就是明证。

然而最艰难的地方,往往蕴育着最大商机。比如互联网技术所能颠覆和新创商业模式最丰富的场景,从最近几年风险资本涌入的方向看,恰恰就在房地产和汽车这样的旧市场。房多多,优信二手车,瓜子直卖网等等,这些围绕吃穿住行基本需求升级的市场,因为有了资本加速涌入,带来了大量的新模式,从而也可能会创造巨量新需求。

这中间肯定会有泡沫。一如同样为了消化库存和产能,政府精心设置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特别是新三板以及正在推进的战略新兴板等。资本喧嚣同时,也会伴生大量粗糙的垃圾资产。但总比以往光靠政府出钱又赔上信用要好得多。毕竟,一个是通过政策创新,创造了市场新需求,还通过市场充分博弈来净化和消化,而旧有模式若继续延续,只能进一步加重政府和市场,国企和民企资源配置的失衡。

所谓的不破不立,可能在持续追踪和研究中国这场轰轰烈烈,仍将持续多年的“消化库存”运动上,我们能得到一个全新的判断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视角,以及一个必然伴随而来的资产证券化浪潮中所浮现的新投资机遇。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