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错与对,最终还是一个高手的生死,决定一技的兴衰。
文 / 王云辉
奚国华尚未退休,但他的职业生涯已近终点。
2015年8月,奚国华不再担任中移动董事长、党组书记。至此,他已在中移动呆满1516天,掌舵这艘巨舰也已近3年半。
2012年,前任董事长王建宙卸任后,改任中移动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与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职务。沿循同样的轨迹,奚国华在2018年退休前(作者注:根据奚国华香港发言中透露的信息),奚国华会将继续以移动人身份,见证其发展变革,也可能在其他协会或组织任职。
但就中移动而言,已就此作别奚国华时代,奚国华也已能超身而出,淡然旁观。
然而,8月24日,运营商换帅之时,铺天盖地的讨论都是王晓初,却少有人讨论奚国华。
为何?
或许因为,当回眸而望,大家对奚国华的印象都只是“无为而治”,虽然他推动的变革亦不在少,但大多数人却很难确实说出,他有做出大刀阔斧声名显赫的成绩,又如何能评说他之功过?
与奚国华见面不多,相交不深,所知有限,故此文只能称“印象”,或多疏漏,盼业界同仁补充指正。
不作颂德歌功,亦非批判指摘,但求客观,只为通信风云跌宕,三十二载匆匆,总须有文饯行。
【媒体印象】
在通信行业呆了很多年,但第一次与奚国华深度交流,还是在2012年,他掌舵中国移动之后。
彼时,经过王建宙时代的12年高速发展,中移动已经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看似辉煌的业绩下,诸多后遗症早已成雷区:2G优势不在,3G形势已坏,4G形势晦涩不明,反腐烽火不断,舆论千夫所指,传统业务下滑态势难改,新业务竞争形势更加激烈、严峻。
更重要的是,其时,奚国华年龄已过60岁,业内皆以为,奚至中移动只是便宜之策,为后来者扶上马送一程,完成过渡后,他即会卸任而归。
在当时的专访文中,我以此句定性:“对奚国华来说,这将是一场大考。”
6月20日,上海,奚国华履新后首次在媒体前公开亮相,在持续1个半小时的见面会中,奚国华受到了来自媒体的各种问题轰炸。
甚至,现场的第一个提问就已超出奚国华预料,“今天来之前,他们(谈主注:指中移动的企业宣传部门)为我准备了一个假想的问题提纲,还告诉我今天的媒体很友好,可是这第一个问题就超出了提纲的范围。”
(谈主注:该问题是:之前有报道称,移动向工信部上报材料,想获得固网运营商的牌照,到什么阶段了?预计什么时候可以拿到固网牌照?)
尽管如此,面对所有的敏感问题,奚国华都并未躲闪,未回避,一一诚恳回答,态度谦和,言皆有物。而且即使是没有准备的问题,回应也有完整、合理、清晰的逻辑与表达。
而且,他交流中所说内容,多有数据、趋势判断和工作计划,以事后来看,数据皆无错漏,判断都终得验,而工作凡其所说,皆有践行。
不论业界对奚国华如何评价,至少仅此一点,奚国华就已经赢得一众媒体认可。
毕竟,在与政府和国企打交道的过程中,大家已经见过太多或夸夸其谈、满嘴火车,或是熟稔太极推手、满口套话的官僚。
在此后与他的数次深入交流中,这一印象一直持续,甚至渐有加分。
以一隅观全局,奚国华能竟其位,绝非幸致。
【移动功过】
在奚国华掌舵中移动3年半,中国移动最让人重要的事,当属TD-LTE建网。
王建宙在卸任前,已为TD-LTE发展打下非常好的基础,但奚国华掌舵前,关于TD-LTE是否上,如何上,在业界、在上层的争论还未彻底平息。
据知情人士说,决策层对于此事的定调,是在2011年底至2012年春节之间,而2012年5月,国家发展委副主任张晓强、工信部部长苗圩先后赴杭州视察,最终让TD-LTE发展走上快车道。
其时,虽然通过“三个一”(谈主注:指在现有TD-SCDMA基站上,只需添加一块基板,一根光纤,更换一套系统软件,最快只3小时就可以升级到TD-LTE。),解决了TD-SCDMA与TD-LTE“双手互搏”的顾虑,但发怎样的速度推进TD-LTE,也未有定论。
而在他推动过程中,无论推进节奏还是技术取向,中移动总经理李跃也与他保持着高度一致,协力推进,这也是TD-LTE得以迅速推进的基础。
最终的情况是,我们看到移动4G以超常规的速度,实现了“大跃进”式的发展,迅速形成用户口碑,将最大的危险风险消弥于无形,避免了重蹈3G覆辙。
除了此事之外,敲定苹果合作、成立咪咕公司、成立创投公司等,也都是在他掌舵期间完成。
当然,这些事关企业命运的战略必然是集体决策,甚至有上层意志,很难评价奚国华的作用有多大,但至少就我前后多次的交流所了解,自他掌舵开始,对于TD-LTE的态度就极为坚决,“我们现在主要的事情就是把网络的事办好”,而和互联网也是奚国华提到最多的词之一。
亦有运营商人士私下表示,在推动中移动的流量转型过程中,奚国华有很大推力。
或许,对奚国华的中移动布局,可沿循他反复强调的三条曲线来观察:
所谓“三条曲线”的发展模式分别是语音和短彩信、流量经营以及内容和应用。
第一条曲线,是走到下滑拐点的语音和短彩信,需要延缓其下降趋势。
第二条曲线,是提升流量经营的规模价值。
第三条曲线是加速数字化转型,比如奚国华强力推动的咪咕,就是布局之一。
事实上,这三曲线亦是观察中国移动乃至整个电信行业发展的关键脉络。
当然,在中移动员工眼中,奚国华印象难言完美。
除了“无为”的形象,一个“旧怨”是,早年在TD-SCDMA发展陷入低谷时,时任信息产业部副部长的奚国华一直是其最坚定的支持者,积极奔波于产业链各方,了解并推动该产业加快发展,并推动了中移动承担TD-SCDMA发展任务。
在员工看来,如果没有TD-SCDMA拖累,中移动或许不会沦落至今。
不过,关于中国推进TD-SCDMA对于TD-LTE产生的奠基作用,至今业界仍存争论,更理性的观点是,TD-SCDMA虽然糜费良多,性能落后,但在国际战略博弈和产业链培育等环节,确实发挥作用。
而对于中移动来说,这些年最大的问题,或许并不在于网络——尤其是在4G重振声势之后,以及业务替代的行业大势。从这些方面而言,接手TD对中移动来说,祸福之间孰难定论。
员工眼中的另一遗憾是,在奚国华执掌中移动期间,中移动过于“软弱”,过于“听话”:上面要反腐,移动落马者最多,人心最惶;上面要降薪,很多国企还在各种推脱,中移动已经坚决落实。
在一些员工看来,包括奚国华在内的中移动管理层,过于在乎“政治正确”,而以员工利益,尤其是被降薪者利益为牺牲。
在局外人看来,运营商基层员工是真苦,而管理层的薪资,尤其是被降薪最多者的薪资,真的那么低吗?
也许,未必。
不过,也有一些员工认为,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薪酬制度最完善的央企,中移动确该降薪,但幅度不应那么大,甚至于50%的腰斩,此举可能引发的骨干层人事震动,也将影响中移动未来发展。
没有薪酬保证,如何招人留人,如何与互联网企业比拼创新、比拼竞争力?
而此前,王晓初在香港强调,中电信将对基层员工继续实行市场化薪酬,这一强硬表态更与奚国华形成了鲜明对比。
【再谈无为】
最后,我们再来谈一谈更久,更远的事情。
如同一开始所说,奚国华给外界的印象是“无为而治”。
除了上海贝尔的体制改革稍露锋芒,无论是在上海电信局、邮电部、网通、信产部还是中移动,大部分人都说不出来奚国华拿出了哪些政绩。
“好像什么都没有做,就像等着退休,业务上也缺乏创新。”一位地方中层员工说,“当然,我在地方,离得太远,了解不多,这只是个人感觉。”
但其实,在整个运营商乃至国企中,这是一个极常见的状态——体制决定一切,只有顺从规则才能参与游戏。
很多国企负责人,除了两会、财报发布会及不得不参与的极少数公开场合外,从不接受媒体采访,与公司BOSS长期冲在宣传一线的互联网公司相比,完全是分别行走在两个极端。
在决策上,他们也避免做事——做事就有风险,所以最好都是集体决策,反正只要有的政绩,领导都总有一杯羹,而且永远是最大的,如果做错了,也有回旋余地。
所以,我们看到,那些敢做事、真做事的人,很多都要么犯错落马了,要么离开了。至少在运营商的圈子里,越来越少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都是棋子而已。
至于埋在水平面以下的那些功夫,那些足以改变命运的微妙态度与关键抉择,当事人很难言说,其他人也很难体会。
自古英雄皆不易。
一位了解奚国华的人士如此评价:奚的“无为”,只是其为人态度与工作策略,其实在中移动任上,他也是志在有为。
该人士说,奚国华做事会等待各项条件成熟再上马,所以往往被视作延误战机,但奚国华其实一直推动各种条件成熟,而且其着力点,皆是战略要冲,是以其用心推进之事,基本都有成就。
他这一风格,并非独在中移动任上,而是在包括上海贝尔在内的各个工作阶段,都是如此。
尽管如此,对于很多事的“不决策”,确实至今仍存争议。
最终,或许还是只能以成败论英雄。
如同电影《师父》所说,真正的决战,没有花哨的过场,胜负只在短短数招,但影响胜负的因素,却是长久的积累,以及精确至毫厘的微妙形势掌控,而其产生的影响,亦将改变历史走向。
不论错与对,最终还是一个高手的生死,决定一技的兴衰。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得那些难得的烟花灿烂:
比如掌舵上海贝尔之时,完成了8大等级、34个岗位序列、3500名员工的“三定”,从单一的销售额考核指标,转为销售额与利润双重指标的绩效考核,以及大规模清理研发项目等极具气魄与手段的锋芒乍现。
以此,致又一位功成身退的行业大佬。
且为引玉之砖。
【附】奚国华简历
奚国华,男,汉族,1951年11月生,上海市人,197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合肥工业大学电机系毕业,1999年5月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2005年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学位。教授级高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
历任上海市电报局副局长,上海市长途电信局局长,上海市邮电管理局电信处副处长、副总工程师,邮电部电信总局副局长。
1995年上海邮电管理局副局长。
2000年1月任上海贝尔执行副总裁,2000年6月任上海贝尔董事长兼执行副总裁。
2001年11月任信息产业部副部长。
2002年3月任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2003年4月任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2006年5月兼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2007年6月兼信息产业部直属机关党委书记)。
2008年3月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2009年6月当选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机关党委书记)。
2011年6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董事长。
2012年3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2015年8月不再担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中共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微信公众号:科技杂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