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曾向“国联”递交报告称,仅在上海一地从事卖淫的白俄女性就不下1300人,而有当时的外国人估计,整个上海外国妓女人数不下一万,全国范围内就更多了。
独家对话罗中立(5)
《父亲》是变神为人
曹保印
曹保印:你认可年轻一代“自私”这个观点吗?
罗中立:我觉得,这种现象也确实有,但不能以一概二。
其实,他们在另外方面的长处,是我们那一代人所不具备的。比如说,他们掌握知识的量,他们对国际一线事物的认识,对最新信息的敏感和敏锐,以及他们从中获得的新知识领域的新东西。两代人的知识结构、知识背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需要的要求和标准,都不一样。
曹保印:比如说,现在的孩子直接用电脑绘画、填色。估计在你那个时候,你做梦都想不到,还可以用电脑直接画出线条,直接填充颜色,画得不好可以用电脑直接修一修。
像你当年做《父亲》这副画的时候,是不是和你刚才谈到的、你当时的家国情怀,有很密切的联系?那如果说现在的孩子缺少这种家国情怀,是不是他们就不太可能画出像《父亲》这样的画?
罗中立:这个时代不太可能画出像我们那种很有意识的、厚重的使命感的画。为民请愿、报效国家的那种历史条件和背景,已经不复存在了。虽然今天也有愤青,但还是不一样。
曹保印:今天也有很多上访的群众,也有很多农民工,在他们身上也能够体现出很多历史性的东西。您有没有想过给农民工画一幅类似于《父亲》这样的画?
罗中立:真的还没有想过。如果重新画《父亲》,我会怎么画?其实我也想过。很多画家都会把自己重要的一些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重新阐释、重新解读。
曹保印:你也想过?
罗中立:可以重新画,但是几十年下来之后,确实是没法再重新画了。真的是没法重新画,因为它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当时,“文革”刚刚结束,我对那个“神”——那个时代用毛主席像,转换成一个普通农民的像。我当时最重要的一个构思就是在尺度上面,就是要把领袖像做这样的一个转换。从今天的观念去看,《父亲》实际上是一个观念艺术。当代艺术属于观念的这个类型,它实际上就是把领袖像转换成一个普通衣食父母的像。
因为,在“文革”当中,我们唱的歌都是“天大地大不如毛主席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的恩情亲”,就是把毛主席推上神坛了,这就神化了,完全宗教化了。于是,在做画的时候,我就把他转换成一个普通的、但却是真正的衣食父母,让他就这样回到人间。实际上,那时就是一个神的时代,一个错位的历史。
曹保印:那么,现在再转换一下,假如是把毛泽东的像转换成农民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是也是在“还原”?
罗中立:这种题材还是有很多人在关注,也始终有人关注。
曹保印:你有过这方面的想法吗?
罗中立:我是有过,但是没找到,至少现在我没有找到能够像《父亲》这张画一样,可以把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转型期的农民工群体整个儿想说的话,用一张画说出来。如果要画这样的题材,就需要用多幅画面来体现。
曹保印:你画过这个题材吗?或者你打算画这个题材吗?或者有没有这种意图的灵感?
罗中立:有,有,有。我一直关注他们,直到现在,我画画的题材还是关于农民的。
(罗中立,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油画协会副主席,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代表作《父亲》)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