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前世今生的演变!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大幅提高,中国开始积极融入国际体系。在融入过程之中,作为一个新进入者,融入者对体系的冲击与反冲击十分频繁,并形成某一段时期内的国际紧张局势。前几年钓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大幅提高,中国开始积极融入国际体系。在融入过程之中,作为一个新进入者,融入者对体系的冲击与反冲击十分频繁,并形成某一段时期内的国际紧张局势。前几年钓鱼岛撞船事件的爆发,以及延及之前的“天安号”事件,之后的南海自由化的喧闹,中国进入新一轮的压力态势。

这和高层理解的国家安全观念也是一致的,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观念,是中国本土化的安全观,那么世界上曾经流行的安全观念有哪些!?

主流国际关系安全理论: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安全观点。

古典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汉斯·摩根索,现在国际政治学理论的鼻祖,代表作《国家间政治》。思维模式:权力至上,利益要用权力来界定,国际政治是零和博弈,国际权力资源是有限的,权力之间爆发战争可能性是一种常态。

至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成熟的国际政治理论: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

新现实主义思维模式:对古典现实主义的修正。权力并不能完全界定利益,权力的获取要适度,不是越多越好。权力与权力之间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并非全是零和博弈。新现实主义大概念下的衍生理论:权力转移理论(国际政治的核心权力会转移,也就是衰落伴随着战争),霸权主义理论等。代表人物:肯尼思·沃尔兹。

新自由主义:强调国际社会中的相互依存和依赖(interdepence)。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维度的增多,权力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自由主义视角看到了国际权力斗争中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某些情况下,合作能代替竞争。国际社会中连锁反应增强,国际联动效应加大都是表现。代表人物:约瑟夫·奈,罗伯特·基欧汉

建构主义:用社会学认知的观点建构国际政治社会生态,国家之间的政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双方或者多方的相互认识、感觉、印象和评价,这就是一种身份的建构,在互动过程中形成国家身份的建构,产生政治文化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代表:温特。

地缘政治安全观念:在地缘政治学上,中国一直是弱势的,首先,中国除了少数时代(元朝)的扩张性以外,绝大多数时代还是立足战略防御的,并且生活在一种自我维持的优越感之中,缺乏对周边世界的了解。即便是在现代,奉行的和平主义和五项原则,都强调战略上的自我防守,缺乏世界战略地理学的视角。大学课程中基本没有战略学的课程,只有在少数专业中存在选修课。

国际上曾经流行的地缘政治理论:陆权理论,海权理论,边缘地带理论。但从军事和战略态势角度,美国对中国的防堵,情况类似于边缘地带理论,通过对陆地和海洋中间地带的控制,实现对中国这个半陆权的战略围堵。

90年代以后,美苏对抗结束,国际地缘政治学失去了最佳的分析标本,此后该思潮逐渐淡去,只存在于少数学者和政府战略咨询机构的思考之中。目前研究国际地理状况,可能军事的比重和色彩会降低,更多转化为经济、能源、国际贸易等,毕竟在当前的国际政治考虑中,在军事上发动针对另一方的强强对抗显然是不明智的。

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国家安全是没有国界的,很难用地理界定的,网络完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太空安全,甚至大气安全,食品安全个个都可以直接威胁国家的生死存亡,传统的地理学概念又如何?如果仅仅是用地理学来分析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压制,那么就太狭窄了。就像当阿里开始做起金融的时候,银行还在窝里斗一样————新兴的打压手段和安全威胁方式层出不穷,又何必拘泥于只言片语的地理学呢?

我国的安全观:综合全面的安全体系。建立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安全观念的演变也反应了社会科技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的递进,就目前国际安全形势而言,安全更像是一种威慑,而不是一种日用品,和平与安全是实现国家政治目标的两只手,用以交叉使用。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