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的中国冤枉官司

要像习近平同志说的那样,让中西间偏见和误解消于无形,我们不能全靠中文翻译,搅和一些原文是必须的

(本文于今日见报)

前几天,某报刊登报道《“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以下简称《零》报道),说是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直接用,专家认为“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某夏姓专家更说:“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随意使用外语词以显示自己有知识,文化水平高”——只要与中西文化有点相关,总会有人扯上文化自信。敝人倒是记得,鲁迅曾说过(《坟·看镜有感》):汉唐“魄力究竟雄大,……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直接用外语词,不过就是有了汉语拼音之后,“将彼俘来”的现代版。夏专家是否认为,汉武唐宗之世,竟是华夏民族最缺文化自信的年代?

其实,真正高水平大师,能向西方人讲解华夏文化的,如钱钟书(他的文章里有多少未经翻译的外语?)、季羡林和周有光等,从不参与这类鼓噪。鲁迅若还活着,自然也是摇头。语言能力的弱者,不要说英文没有英国中学程度,就连中文也往往没有中国中学程度,才会对“洋文”特别敏感。《零》报道有句妙语:未经翻译的外语词“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注意,这不是被采访者讲的,而是三位记者自己写的——凭这句话,就知道炮制《零》报道的记者和编辑,没有一个在严肃学术期刊上登过文章。你用了中译术语,学术刊物还会要求写出相应外文,方便读者查找资料。

本人并不是要求某报记者在学术期刊发文章,但我们可以要求他们的中文具备中国中学程度吧?高中语文课上学习鲁迅《拿来主义》(见《且介亭杂文》)一文时,这类问题就应该讨论过了,并有一些基本认识。扯到什么“文化自信”,应该心生警兆:鲁迅可是连鸦片都敢拿的,“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零》报道倒是提到“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但是鲁迅文章里根本没这说法,鲁迅讲的是“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并不是说鲁迅每句话都是金科玉律,违背不得;但是,作为党报,暗示鲁迅先生缺乏文化自信,不妥当吧?党主席毛泽东同志说过的:“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记者或专家至少应该分分类:个别人“零翻译”,或许真是缺乏文化自信;大部分人“零翻译”,不过图其方便,与文化自信毫无关系;还有人如钱钟书,用“零翻译”是水平高,外文和中文在他眼里没区别——语言就是用的,一律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有一些报刊,上面确实没有洋文。好处是误传甚至编造外国人的话,读者很难核实。比如,报刊多次登文:撒切尔夫人讲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不能出口思想。然后论者慷慨激昂说西方人如此看不起我们,我们要怎么怎么的。笔者见了奇怪:铁娘子好歹也是牛津毕业,又是李光耀的朋友,还为香港回归与中国谈判,她怎么会讲这种话?她会不知道孔夫子大名?只是想想那些媒体不要说不是严肃的学术期刊,大概连严肃的报刊都不是,也就随他去了。直到某天见到时任人大新闻学院院长的赵某也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慷慨激昂,才觉得应该查一下,有人问起来,也知道怎么回答。这位赵先生真的是专家,写过几本怎么跟西方人打交道的书,卖得很好,有很多干部看。

查撒切尔在《治国方略》(Statecraft: Strategies for a Changing World) 一书中的原文,原来她不是说中国不能出口任何思想,也不是说思想上只有西方影响中国的份,她是说中国和西方的矛盾并不是冷战时期苏联和西方那种你死我活的意识形态对抗。当中国得到西方机密时,“靠的是西方人的贪婪,而不是这些人的被误导的理想主义”。这段话的奥秘,英文没有英国中学程度是读不懂的。铁娘子话里有典故。冷战期间,英国有件伤心事:政府内部出了个苏联间谍集团“剑桥五人帮”。领头的金·菲尔比,甚至混进英国情报机关。他后来老死苏联,莫斯科追认他为“苏联英雄”,还出了纪念邮票。菲尔比在回忆录中说,他们五人成为苏联间谍,不是为钱,而是真诚相信苏联找到了人类解放的道路。撒切尔不认为中国现在能对西方造成这样的心灵伤害。

习近平同志最近访问欧洲时,曾对德国汉学家和孔子学院师生代表讲:“一些人对中国有偏见,主要是源于陌生、隔阂和不了解。……只要加强交流,持之以恒,偏见和误解就会消于无形。”我们一些同志对西方有偏见,也是源于陌生、隔阂和不了解。要使偏见和误解消于无形,我们不能单靠那些时或带有误解的翻译,搅和一些原文是必须的。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