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日记—Day 4—没有脸的木刻

中国的文化是被完全割裂的,我们的传统就像那些人的脸,早已不知去向,只剩下没有灵魂的躯壳,我们怎么好意思说我们是有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

               

5月4日,婺源-九江庐山,雨

昨天给大家分享了一个西递村的营销案例,今天再跟大家分享一个西递村的基于朋友圈的社交平台销售案例,这是一张贴在村头公告栏的告示,由此可以说明,这些都不是什么新奇玩意儿,在我们安徽的农村,古已有之。

婺源本也是安徽的一个县,解放后被划分到江西,我们在婺源延村的导游总是跟我们重复这句话,好像很不甘心情愿似的。不过在这里我倒是见到了孩童时很熟悉的 老布鞋,手工纳的鞋底,记得上学时我的姑姑奶奶还会经常给我做。还有酒坊自制的米酒,用竹筒盛着,我们买了三桶来解馋。

在婺源延村,有一栋大房子改造的客栈相当有品味,可以推荐大家去住,叫满庭芳明训别院,一个“徽派文化度假宅院”,这里的东西并不都是旧的,但如果是家人度假,住在这样古色古香的宅子里,饭前饭后可以在村子里散步玩耍,应该是极惬意的。

如果你真的去看这个宅子,请注意一下主房后面那根很粗很粗的新房梁,一看上去就很结实的感觉,但是和其他哪怕是破旧的宅子的房梁也不同,这根光滑的房梁上 不再有任何的木刻了。是房主没有钱吗?改造这个院子少说也有几百万的花费,应该是实力雄厚的人家。于是想,在古代,各种条件都远远落后于现在,为什么家家 户户都会不计成本、不辞劳苦地去雕梁画栋呢?再比如建筑,徽派的建筑在这种竹林掩映的青山绿水间真的是奇妙的绝配,为什么后来就没有了而变成了统一的无比丑 陋的瓷砖房了呢?(当然现在也开始有仿造徽居的商业建筑,但不是一个概念)

从什么时候开始,又为什么,我们开始失去了自己对精致生活的追求?现在的中国人都在追求什么?就从民居建筑上讲,我们放弃了传统的博大精深的中式建筑,即不追求繁复的装饰,也不追求设计基础上的简约,甚至不追求质量。

除了追逐金钱和实用主义,我们还有什么?

在另外一处老宅子,导游告诉我们这所宅子是现在的主人在80年代用5000人民币买下的,而现在其中的一扇门就值50万。我看了那扇门,有着极其精美的木 刻,每一块木刻都是一个经典故事,场景里毫厘必现的细节展示着宋代极其高超的雕刻工艺,然而,只是,每个人物的脸都已经被铲平了。

这些被铲平的脸走遍全国的乡村都可以看到,不仅在木刻上,还有寺庙的佛像等等,偶尔有游客问起为什么?导游只是简单回答一句“破四旧”,就丢下那些茫然的年轻人奔赴下一个景点了。

站在那些精美绝伦却又没有实际用处的木刻装饰面前,我真的觉得愧对中国人的祖先,中国的文化是被完全割裂的,我们的传统就像那些人的脸,早已不知去向,只剩下没有灵魂的躯壳,我们怎么好意思说我们是有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而且我们还在铲平这些精美木刻的人脸之后在一座城楼上挂上一张照片。

如果你看不懂我在说什么,请看看林曦的《无用之美》以及了解一下文革的历史,当然,后者得看海外版。

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导游或者游客不再把焦点集中在80年代的5000块钱如何变成了现在的几百万,而是更关心为什么现在的房梁上没有木刻,而原来木刻上的人没有了脸吧。

摄影及撰文:储璨璨

您也可以通过关注璨璨的微信公众账号来阅读更多内容——

微信账号:cancanphoto

二维码: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