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感言

2014年5月,我45岁了。从现在开始,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再自视为青年,也必须改变一些行为习惯。但令我高兴的是我可以内心坦然地步入中年。在这人生关键时点,我愿意和年轻人分享我的感受,谈谈我的性格、职业

从今天开始,我45岁了。

从今天开始,我不再年轻了。无论如何牵强地说,也不能继续称为青年了。这不可逆的一步意味着什么?一场宿饮之后,口渴难耐。清晨5点钟起来喝水,之后再没有睡着。思考着这个重大问题。

回顾前半生,我明显晚熟。和那些早熟的同学同事相比,尤其明显。记得大约是在20年前,当我谈起畏惧死亡的时候,我的一位中学同学老唐说:人生就像河流,上游难免有险滩瀑布、波涛汹涌,越到下游越平缓,最终将会平静如海。

性格

老唐的看法与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吻合。今年五一假期中,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刊登了一篇Elizabeth Bernstein 的文章,篇名是《怎样让性格越变越好》。英文稿原名是《We Actually Get Nicer With Age》。文中说,“大多数人往往会变得更随和,更有责任感,情绪也更稳定——换句话说就是,他们的性格会变好。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成熟定律’(Maturity Principle)。”

我虽然晚熟,但我非常幸运地归属于这走向成熟的大多数。年轻时候,我也曾情绪冲动——汹涌澎拜的情绪时常在我胸中升腾。少年时候时常失控,青年时候控制不住情绪,但控制住行为。现在呢?我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那刹那间升腾起来的情绪了。这就是性格上的成熟吧。感谢已经陪伴我十五年的小红。她总是可以心平气和和我谈论这个话题。在她支持下,我永远是我,我也永远在进步。

职业

30岁之前,机会是稀缺的。我既不擅长寻觅机会,更不擅长创造机会。很多时候没有什么正经的事情好做。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机会,还不一定懂得如何把握和利用。我22岁那年当上车间主任,一把手。这样的事情过去和将来都不太容易有。没有类似经历的人,通常会羡慕。有过类似经历过的人大多知道:太早得到的东西,迟早会变成鸡肋折磨你——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小学阶段的成绩,到初中阶段,也许还可以炫耀一下。到大学阶段基本上就不值一提了。所谓好汉不提当年勇。二十来岁当车间主任的经历,到三十岁的时候就不再令人羡慕了——三十岁的时候,不少人已经当上车间主任了。

我父亲年轻时候挨过饿,于是他一辈子不浪费粮食。我年富力强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机会,于是很长时间都不舍得放弃任何机会。我25岁那年放弃工作脱产读研究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自己没有好好珍惜当年的职位。

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才改变了观念,觉得年轻的时候要敢于放弃、勇于放弃。茨威格说,“人生最大的幸运就是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在发现这个目标之前,不妨抓紧时间多多尝试。如果不对胃口,要毫不犹豫地放弃。——唯有不犹豫,才能节省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关于“四十岁老鹰换喙换爪换羽毛”的说法流传已久。虽不全是真的,但不妨拿来励志。老鹰做不到的事,人不一定做不到。

社会

今天的中国和我出生时候的中国一样,都不完美。只是现在的不完美,已经不同于45年前的不完美。——这说明中国在进步。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位同班同学名字叫李自成。当时袁阔成正在收音机里朗读姚雪垠的小说《李自成》。姚雪垠把李自塑造为英雄,我们班的老师却劝说李自成的父母把儿子的名字从“李自成”改成了“李诚”。——即使是在李自成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捧为英雄的时代,中国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们也不一定都这么认为。

李诚悄悄地告诉我一段他的惊心动魄的经历,讲得绘声绘色:他和他妈妈斗智斗勇,终于实现了一个愿望——躲在他家的阁楼上,独吞了一枚松花蛋。——他的故事把我惊呆了。因为我打小用不着为松花蛋而奋斗。于是我确信我的家境比下有余。我应该早一点懂得:那一枚松花蛋带给他的快乐超过我前半生吃过的所有松花蛋带给我的快乐的总和。所以,但凡发现想吃又没有吃到松花蛋的童鞋,不妨冷不防地送他一枚。

商品的短缺时代早就结束了,现在的经济麻烦之一是产能过剩。但是现在也有现在的稀缺。例如乡情。我是在省会城市长大的孩子。只是我长大的那个城市正在被拆迁和重建。我小时候住过的房子、走过的街道大多已经消失,剩下的只是一个名字相同,但几乎完全陌生的城市。“拆-建”还在继续,很快就要轮到李诚家住的北书院街了。

稀缺的和过剩的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每天都有微信公号订户向我的微信公共账号【吴庆看宏观】(wuqingtalk)发信息,找我要泡面。就算碰巧我真有泡面,也不能提供。于是泡面成为稀缺品。而造成这一稀缺的,是我们这个时代过剩的另一种东西——不确定性:微信公众账号可能会在不确定的时间、被不明就里地关闭掉。

感谢读者看完我的感言!我必须鸣谢同济大学王伟强教授。他在我的45岁生日会上为我拍摄了封面上的照片。

吴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兼职教授。著有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