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理想主义的网络文学

改革30年,如果说在文学领域有什么激动人心的变化,就是网络文学的兴起

(漫画来自网络)

1998年某月的某一天,当痞子蔡在(台湾的)BBS上贴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一个令人炫迷的名词——网络文学诞生了。

痞子蔡并非中文网络文学创作第一人,他却被拣选成为这一新兴文学的标志性人物。在他之前,图雅等人的作品在中文互联网也很流行。不过拘于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在网上搞创作仍然是少数人的游戏。而痞子蔡横空出世,恰好是大陆互联网用户大规模增长阶段。也因如此,痞子蔡及其作品将文学带入了网络时代。他是第一个具有公众名气的网络作家。这一切多少带点幸运或偶然因素,可这就叫时势造英雄。

但我更愿意将稍后成名一批网络作家(李寻欢、俞白眉、宁财神、邢育森等人),看作大陆网络文学兴起的真正象征。这不仅是出于地缘上的考虑,还因为网络文学对于大陆而言,有着更为丰富的寓意。在大陆语境下,这批人更具“代表性”, 虽然他们身上都具有网络作家的一些共同特征。

比如说匿名性。本名蔡智恒的水利工程师(当时正在读博士),在网上却起了一个坏坏的笔名。紧随其后的李寻欢、安妮宝贝、宁财神等网络作家,也大多以网名闯荡网络江湖。这种有意无意将现实身份和网络身份区分的方式,颇有割裂自我、在网上“浴火重生”的意味。也许他在网下只是一个汲汲无名的人,通过自我命名,他却获得了网络写作者的身份证。这也表明,网络文学最早的这批写作者,刚开始大多抱着写着玩儿的态度。这种写作姿态,无疑赋予网络写作一种新的禀赋。也因如此,网络文学一开始就呈现出和所谓传统写作非常不一样的面貌。

说到这点,就要提到早期网络作家的非专业写作背景。蔡智恒当时是水利研究所学生,宁财神干过广告行业,刑育森在电信行业,安妮宝贝1998年还在银行工作(2000年才离职),后来用本名路金波搞出版又出名了的李寻欢,当年在网络公司工作,算是和网络沾上了边。我认识慕容雪村(他成为稍后时期网络写作的代表人物)的时候,他也还是一家化妆品公司的高管。应该说,这才是作家和文学创作的真实脸孔。试想,鲁迅或任何一个经典作家,哪一个生来就是而且一直都是作家的?但在那个年头(也就几年前),所谓专业专家不仅指专门从事写作,还指向一个被行政体制圈养的群体。和其他一些社会领域一样,文坛当时还是一个僵化封闭的世界。而网络写作的非专业性,激发了文学的原创精神——甚至更具文学创作“专业精神”。这种自由不羁的写作方式,还对正儿八经爬格子、投稿、开笔会、进作协的大陆传统写作生态,构成了极具威胁的挑战。

网络写作的本质,说到底就是一种草根精神。网络写作之于传统写作,就是草根挑战“主流”。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文学的兴起无异是一场文学革命。这和发生于19世纪初期那场文学革命(或称文学改良运动),具有内在的精神延续。1910年代的文学革命,是通过解放文字语言的手段激发文学的活力。被视作引车卖浆之流的白话文,让文字、文学不再成为知识贵族消费品。1990年代的这场文学革命,则通过解放文学创作的平台,打破既有的文学创作计划体制。在网上,那些只要会打字的人,都可能成为文学家。这样一来,作协、纯文学杂志以及那些板起脸孔充当作家驯化师的文学编辑,统统可以见鬼去了。要么,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加入这场新技术带来的文学狂欢。各地作协后来纷纷吸收网络写手成为会员,就是最好的证明。

网络文学既是文学形式的一次革新(突破所有的文学禁忌),也是文学语言上的一种颠覆(网络写作为文学带来大量生猛话语),同时又是文学载体的一场巨大变革——互联网就是新媒体,网络文学就是与新媒体相适应的创作手段。而这一切,既拜新技术所赐,更是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必然后果。

现在不可能假设,如果没有互联网,在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的文学创作将走向何方。但可以说,互联网的产生,使这场迟早会来的文学革命运动如鱼得水。市场化改革,就是打破计划体制的一场革命。这同样体现在文学领域。进入改革开放,文学创作就呼吸到了新空气。1970年代末产生的朦胧诗,1980年代文学对人性的呼唤,都体现了这一点。到了互联网时代,文学不仅加速了大众化、市场化进程,而且迅速呈现出平民化写作乃至全民写作的繁荣景象。市场化改革吁求自由的写作,而网络文学为何谓自由写作树立了标杆。在这意义上,网络文学就是市场化改革的新生儿。

改革历经30年,如果说在文学领域有什么激动人心的变化,那就是网络文学的兴起。而且,这一切只有在改革的中国大陆才可能发生——因为很少有一个地区,互联网对文学的影响和意义如此之重大。

当然,正如我此前所说,现在的网络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宣告死亡。发于《新京报》的那篇文章(《今夜,请将网络文学遗忘》,署名孤云)引起了一些争议。其实在文章中,我已经明白无误地指出,所谓“网络文学已死”,指的是“作为理想主义的网络文学”,即非功利的、具有自由和草根气质的写作。这在当下,已经不可避免地被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化、媚俗化所侵蚀,也受到互联网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市场化带来新鲜空气,同时也带来强势的商业价值规律,没有什么能够独立于外。网络文学发展的早期,一来没有那么多管制,二来商业气息并不浓厚(事实上当时也不具有商业化的市场基础),所以才可能如此纯洁。总的来说,这是一段可遇不可求的网络文学的纯真年代。

实际上,作为理想主义的网络文学即便曾经出现过,必然也是昙花一现。理想遭遇现实,总会落得如此结局。这么来看,网络文学急欲摆脱传统体制桎梏,却落入市场化的窠臼,确乎没有任何悬念可言。但在一个市场化社会,文学必然呈多元化发展的方向。不可能要求每个写作者都钻进象牙之塔,否则和压抑人性的创作体制在本质上并无差别。网络文学兴起,陈旧的作家体制走向没落,这是在一个市场化改革的社会必然发生的故事;同样的,文学走向商业化,也是市场社会的常态。最终,网络写作和传统写作的界限必将消除,直至合为同流。这是文学在市场化社会的命运。到那时候,作为创作载体而言,互联网的普及将使所有写作者都离不开网络平台;而网络文学所体现和追求的自由创作精神,必将成为主流的文学形态。从这点来看,网络文学(这一名词)的逐渐消亡,也是文学走向正常化的一种表现。

自由写作是每一个写作者的梦想,而不仅仅是网络写手的梦想。而金钱意识形态和政治意识形态一样,在市场化时代都是写作者需要去面对的问题。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