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贸易战之各种纠结(下)

除了稀土之外和一些矿产资源之外,中国出口日本的全是没有不可替代性的日常消费用品。而日本出口中国的商品几乎全是生产资料,除了有着极强的不可替代性之外,如果停止了进口,下一步的生产就无法进行,经济活动就

日本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有一个“贸易立国”的形象,一般人都以为日本很依靠于外贸,其实不然,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日本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并不高,而中国的对外贸易对GDP的比值是50%以上,就是说和日本相比,中国经济更高度依赖于对外贸易,因此不能想象中国和别国去打贸易战。

而韩国呢?2013年韩国货物进出口额为10752亿美元,而同年韩国的GDP是12218亿美元,这个比例居然达到了88%!,所以韩国就更不能玩贸易战了,最多也就是喊两声不喝日本啤酒而已。

两年过去了,中国的情况并没有什么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现在中国还只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对外贸易总量已经超过了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不是一件什么值得庆祝的事情,发达国家的经济主要是依靠内需消费来拉动,内需消费一般要占到60%左右,美国就更高一些,70%左右,而中国就只有30%不到,经济运行极大地依存于对外贸易,怎么打贸易战?

再仔细看看对外贸易的内容就更加知道打贸易战的前景了,比如说韩国虽然对日本存在250亿美元的巨额贸易赤字,但韩国的对华贸易却保持着一个很可观的贸易黑字,2013年韩国的对华出口和进口额分别是大约1459亿美元和830亿美元,黑字额达到了630亿美元,可以说韩国的贸易黑字几乎全部来自中国,韩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虽然达到了GDP的80%,但实际上2013年的贸易黑字就只有440亿美元。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字,中国2013年对日进口额为1291亿美元,对日出口额为1807亿美元,很大的出超,另外中国在2013年的贸易黑字是2597亿美元,这些黑字的来由就是中国还有很多可以用“血汗工厂”来形容的生产低档商品的出口企业,中国的外贸黑字主要来自他们,但现在因为人民币的增值倾向以及内地人工费的上涨使得外贸黑字的上涨幅度也在逐年减小。

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50%,而中日贸易占对外贸易的10%,也就是说中日贸易额大约相当于GDP的5%,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和日本进行贸易战?

不行,那就是真真实实的自杀。

这是由于中日之间的贸易质量所决定的。

中日贸易看上去是中国出超,出黑字,但这是统计方法上的错觉。现在都讲GDP,意思是“国内总生产”,要是统计GNP(国民总生产)或者GNI(国民总收入)的话数字就可能不一样了。比如索尼在中国开厂,生产了彩电运回日本去卖,这是算“中国向日本出口的”,现在日本市场上的商品很大一部分产自中国,而且都是日本公司在中国生产之后返销日本的,但在统计学上全部算入中国的GDP里面去。而要是计算GNP的话,中国就只是拿到了一点工资和税,真正的利润其实是日本公司拿了,如果真的像爱国青年们要求的把日资赶出去的话,GDP的这一块就没有了,刚不要说所牵涉到的雇佣问题和税金收入。

日本有一种“百円商店”,里面的东西全部是以一百日元(大约合六块人民币)的价格销售,商品基本上都是在中国生产的,别看价廉,但东西十分精致漂亮,甚至有中国游客在里面买了几十万日元的东西带回国的。中国游客们经常有这种朴素的疑问:为什么国内没有这些东西销售?答案很简单:这些东西虽然标有“Made in China”,但却是日本企业在中国生产的,并不是中国企业的自主品牌产品,在向日本出口的中国商品中几乎没有什么中国的自主品牌。

中国对日本维持着巨大外贸黑字的原因就在于日本的这些消费产品都来源于中国,到过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市场上穿的吃的用的大多是从中国进口的。反过来说中国现在基本上都不从日本进口消费品,在中国国内出售的日资企业产品比如汽车什么的在统计口径上是算中国国产的商品。那么中国去年从日本进口的1291亿美元商品到底是什么?回答是生产出口产品所必不可少的高档材料以及尖端件,在这一点上中国和韩国一样,离开了日本,中韩两国都玩不转。

有些人看到中韩贸易这些年在不断增长,就想当然地说中韩贸易会替代中日贸易,那都是一些根本就不懂产业技术的文科生的胡思乱想。中国从韩国只能进口一些中档材料和零部件,韩国没有生产高档材料和尖端零部件的能力,全部依赖进口。中韩贸易之所以能够增大的基础是因为有世界最强的技术能力的日本制造业的存在,这样中韩才能交换中低档零部件组装成成品出口。

有一个问题是:这些高档材料和尖端零部件有没有替代品,是不是只能依赖日本呢?不少不懂制造业的人都倾向于认为不应该有不可替代的东西,日本不可能所有东西都是世界第一,从别的国家也应该能买到,如果买不到就用低档品蒙事难道就不行吗?为什么离开了小日本就不能活呢?

但是了解制造业的就知道,这里面首先有一个产能的问题。比如除了日本之外德国和瑞士也能生产精密仪器和精密机床,不一定非买日本的。这确实是事实,但要知道是德国、瑞士和日本和其他国家的产能总和才构成了现在的市场平衡,坚持不买日本产品的结果无非是两种,要么是德国和瑞士厂家因为产能限制无法供货,那样是抵制日货的厂家在自杀,要么就是迫使原来德国和瑞士产品的用户转而使用日本货,空出德国货和瑞士货来提供给那些抵制日货的厂家,那样也就是用户重新洗一遍牌罢了,和不制裁一模一样。

更何况日本企业有不少东西是蝎子尾巴独(毒)一份的东西,用户没有选择的余地,就在梅新育博士的文章里就有这么一段话:“具体到中日经贸中,日本对华出口以中间投入品和生产设备居多;而且,由于日本在全球先进制造业领域占据着关键中间投入品和生产设备主要供应者的关键地位,这种地位在汽车、电子等产业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从日本进口的大部分产品并不容易找到替代货源,不少产品甚至目前完全没有替代货源。”

中国现在很有一些完全仰仗于外国的商品,而且还是很基本,很基础的东西,比如要问现在每年中国花最多钱进口的商品是什么?不少人可能会以为是石油,其实不是,是IC芯片,去年一年中中国进口了2310亿美元的IC芯片,而用于进口石油的美元只有2200亿!

生产IC芯片的硅圆几乎全部抓在日本人手里,信越化工是最大的硅圆厂家,独占了全世界产量的一半。世界八大硅圆厂家中日本就有五家,老二是三菱住友硅业,老三是美国的SunEdison,老四是德国的Siltronic,剩下来的第五六七位又分别是日本的小松、东芝和昭和电工,怎么办?

在中国出口日本的商品中,原来有点不可替代性的就只有一种稀土,但在钓鱼岛撞船事件中稀土牌被打了出去之后,日本提高了警觉,不仅上告WTO,而且还开始了淡化中国稀土压力的工作,通过开发其他国家的稀土矿床以及在材料上开展少稀土免稀土的研究,到现在中国的稀土已经拿不住日本了,反倒是中国的稀土企业面临着如何维持的困境。

除了稀土之外和一些矿产资源之外,中国出口日本的全是没有不可替代性的日常消费用品。而日本出口中国的商品几乎全是生产资料,除了有着极强的不可替代性之外,如果停止了进口,下一步的生产就无法进行,经济活动就要停止,这就是经济放大效应。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有很大一部分就取决于这个份额区区不到百分之十的对日贸易。

中国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也与中日贸易相关,而日本则没有这个问题,日本对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日中贸易无关。有日本智库计算过,即便中日经济往来全部断绝,也就是把GDP下拉3%左右,虽然很疼,但还不伤筋动骨,不是不能忍受。然而对中国来说如果中日贸易全部断绝,除了直接受影响的大约5%左右的GDP之外,间接影响所牵涉的程度就无法估量了。

这可能就是中日贸易战的全景,知道了这个结果估计应该没有人再要和日本人玩贸易战了吧?日本人肯定不会主动挑起贸易战,因为日本政府无法为了贸易战帮企业买单,而且贸易战给企业带来的伤害会使得那些企业员工在投票时作出选择,但是如果在中日之间真的发生了贸易战的话,中国所受损失会大的无法估量。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