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华人政治效果如何?

诚然,我们也应该承认,华人政治在美国还只是初探端倪,与黑人等族群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充分说明了美国非洲裔群体的政治成就。而且,华人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沿袭颇深,易关注于自身的内部事

美国的华人政治效果如何?

华人政治地位的转变可以以二战作为风水岭。二战之前,华人没有宪法赋予的政治地位,华人在美国基本处于谋生和养家糊口的困难境地,大多从事餐馆,服务员等体力性质的劳动。例如,最早的华人移民是美国的加利福利亚州的淘金热所征召的中国劳工,但有据可查,华人第一次大规模移民美国的浪潮发韧于1849年美国西部加尼福利亚州的“淘金热”。1870年,华人占美国总人口的0.16%,占加州总人口的8.8%,占该州劳动力的25%。在1882年排华法案通过之前,有近30万男性华工进入美国,但后来有近一半的人由于排华而不得不返回中国。

可见,此时华人在社会地位中处于劣势,被视为廉价劳动力而不是兼有政治诉求的“公民人”。由于华人劳工给当地白人阶层的就业带来激烈竞争,引发白人的抵制和代表其利益的民主党的忧虑,以及把华人当成经济危机的肇事者,美国国会于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禁止华工进入美国,只有华商、外交官和他们的家属、学生、教师、官员和旅游者可以入境美国,但不得归化为美国公民,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43年。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被拖入二战,为表示对中国抗击日本的鼓舞与支持,同样也为彰显美国的民主和世界的标杆力量,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43年宣布废除长达61年的“排华法案”,华人可以合法入境美国,并可以归化为美国公民,华人的政治地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华人在美国并未获得事实上的平等。直到1960年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最终导致1965年《新移民法》的通过,华人才与其它东半球国家一道获得每年移民美国20000人的平等待遇。这时华人才获得了较为完整的政治权利保障。

二战后,在排华法案废除的基础上,华人在教育,医疗,法律等高层次的一些领域中获得了一些权利,最明显的是华人经济状况的改善和华人商会的加强。华人从事脑力型职业的比重明显增加,在科技界、教育界、工商界等各界一大批华人脱颖而出。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统计,1970年华人职业分布与1950年华人职业分布的具体情况是:在1950年,华人主要集中在服务性行业,而到了1970年,华人职业结构大大转变,专门职业、技术职业、办公室工作等所占比例明显上升。华人经济地位的改善和知识阶层的培养为华人进入美国政治社会提供了基础。华人不再满足于低层次的“私域生活“,而向”公域生活“迈进。正如托马斯·索威尔所指出的那样:“今天的美籍华人职业地位较高。”

在经过战后半个世纪的积蓄和酝酿后,从70年代以来,当代的美国华人政治呈现出少数族群的政治参与亮点与特色,出现了一大批耀眼的华人政治明星。1988年陈香梅、李政道等1000名知名华人联合在《华裔公民关于1988年大选政治宣言》上签名,呼吁和要求美国政府重视华人的呼声和意愿,任命华人参与政治,《宣言》是对华人参选的一大支持和鼓励,也是华人参政意识提高,参政行动加强的明显标志。经过积极的争取,华人在从政之路上已经收获颇丰,获得过州长,州务卿,联邦部副部长,劳工部长,海事委员会主席,空军少将,以及各州的州议员,联邦议员等职位。并且,每位美国总统上台后大多能积极任命华人担任一些重要职位,如里根总统时期所任命的亚裔公职人200位,其中华人占了60%左右。可见美国主流社会中中国华人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

特别是90年代以来,华人在美国政坛取得的成就更是值得鼓舞。1996年11月5日,华人骆家辉在华盛顿州州长选举中击败共和党竞争对手克拉斯威尔,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州长。2001年1月11日,当选总统乔治·布什提名赵小兰出任劳工部长。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同时也是内阁中的第一位亚裔妇女。华人政治明星的涌现,既是华人在美国政治地位提高的表现,也是华人自身对参与政治生活愿望的外在流露。何况美国是一个彰显自由民主的国家,一贯以自己的民主价值观作为世界的标准。陈香梅女士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美国,中国人已慢慢地提高警觉,开始认识到参与政治的重要性。”华人内心对政治系统的认知,情感,评价构成了政治参与的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与外在的经济层次的提高,教育的普及以及政治环境的改善,共同铸就了华人政治今天的辉煌。

诚然,我们也应该承认,华人政治在美国还只是初探端倪,与黑人等族群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充分说明了美国非洲裔群体的政治成就。而且,华人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沿袭颇深,易关注于自身的内部事务,而忽略公共生活,以及对参与政治所附加的危险的担忧,这些因素都是华人参政的阻碍。要使华人在美国政坛走地更远,从基础上来说,培养一种与美国文化相适应的“政治文化”是很必要的。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