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序·路西法的女儿(上

对于《走出非洲》,也许你心目中涌现出的形象是梅丽尔·斯特里普。这部依据凯伦·布里克森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的电影拍摄于1985年,大受好评,获奥斯卡金奖十一项提名七项大奖,里面壮丽的东非风光、荡气回肠的

——剧透是不厚道的。即使由作者或译者本人亲自操作,仍然如此。

对于《走出非洲》,也许你心目中涌现出的形象是梅丽尔·斯特里普。这部依据凯伦·布里克森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的电影拍摄于1985年,大受好评,获奥斯卡金奖十一项提名七项大奖,里面壮丽的东非风光、荡气回肠的爱情,令落过泪的观众,回头去翻阅小说。

必须承认,文字的影响力远弱过画面。看电影的多,读小说的少,对作者凯伦·布里克森,大部分人,都所知不多。这里说得太多,也许会减弱你看正文的兴趣。但如果我告诉你,关于她,一直有一个源远流长的传说,那就是:她曾与魔鬼立约。她向魔鬼索取了一件昂贵的事物,相应的,魔鬼拿走了她的父亲、她年少时的闺中好友、她的姐姐、她的婚姻、她的情人、她的孩子、她的农场、她的健康……她曾自称:我是路西法的女儿。

到底是什么,值得用这样的高价来换?

也许,你也想知道。

凯伦其人

凯伦·布里克森出生于1885年。她祖父迪内森男爵,是著名的冒险家,1830年参加过法国对北非的征服。有后人开玩笑说:凯伦可以这样说:“我在非洲有过一个祖父。”父亲威廉迪·迪内森1945年出生,是八兄弟姐妹中的第七人,没有继承到贵族衔头,却承继了冒险的精神。曾作为法国军官参加普法战争,也在威斯康星州进行毛皮交易——在当地留下了与奇普瓦印第安女子的后裔。后从政,以官员身份参加俄土战争。1879年,他在哥本哈根北面约25公里处的一个渔村,买下了隆斯特德仑庄园,后来凯伦便在那里出生、去世,目前该地是布里克森纪念馆的一部分。他以本名及笔名出版的几本书,至今仍被认为是风格之作。

凯伦的母亲英博格·魏斯特霍勒茨出身于丹麦富裕的中产阶级。他们的婚姻不够恩爱,但也没到水火不容的程度。威廉迪后来患梅毒,长期住在一家疗养院里,在凯伦十岁那年,悬梁自缢而死。究其原因,应该是政治挫折、梅毒永远不会痊愈导致的身心残疾及长期抑郁。

那之后的凯伦,和母亲的家族住在一起,过着无忧无虑的富家女生活,随家人去挪威度假,学滑雪,在巴黎学绘画。她很早就暴露出文学与艺术上的天赋,曾发表作品,也在法国开过画展,但都没有反响。估计在大部分人眼中,这就相当于大观园中小姐们的写写画画,只是玩儿,不值得认真对待。

她深爱母亲这边的家人,但对于父亲那边的贵族亲戚,很是仰慕。毕竟当时还没有电影明星,天天在报章上抛头露面的贵族,一举一动都万人追捧,就是那时代的明星。不必责备她这小小的虚荣心,据记录,光在1900年,就有500位富裕的美国女性嫁给欧洲贵族。很显然,这也会是凯伦的选择。毕竟,富有中产阶级的女儿嫁给贵族,是一种流行,也是一桩体面的、双方获益的婚姻。

1909年,24岁的凯伦爱上小她两岁的远房表弟汉斯·冯·布里克森男爵,但对方反应冷淡。4年后,她嫁给了汉斯的孪生弟弟布洛尔·冯·布里克森男爵,成为男爵夫人。

她是为了男爵夫人的头衔结婚的吗?诚实地说:是。甚至她在新婚期间即被丈夫传染上梅毒,她还在给弟弟托马信的信中写道:“说句够粗鲁的话,只付出这么点儿代价就得到头衔,很值哦。”——“这么点儿”?她还不知道,这将意味着她一生的健康与幸福。

婚后不久,在一位夫妇俩共同亲戚(布洛尔的舅舅,凯伦的表叔)的建议下,由凯伦娘家出资,他们在肯尼亚买了一座农场,开始了咖啡种植园主的生涯。1913年,凯伦踏上了非洲大地,直到1931年,一败涂地,黯淡离开。

18年间,第一个问题是健康:她长期被梅毒困扰,多次赴欧洲治疗,但一直未愈。青霉素尚未发明,当时主要使用的含汞和砷的药物,给她带来终生的重金属慢性中毒和上瘾。这期间,她还先后感染过疟疾、西班牙流感等。

第二个问题是婚姻。布洛尔艳遇无数,又挥金如土,把凯伦娘家提供的、本该用在农场上的资金挥霍一空。他也许不算个坏人——在那个时代,他的轻浮好色、酗酒贪杯,都是可以原谅的“男人的错”,但他终于在1919年提出离婚,凯伦不同意,且努力想挽回婚姻,甚至想与布洛尔生个孩子。但终于在1921年正式分居,1925年离婚生效。这段婚姻破裂中,凯伦算是无辜方,据她弟弟托马斯说,凯伦对性的态度“极端保守”,没有资料能证明她在正式分居前有过外遇。

第三个问题是孩子。凯伦一直没有孩子。她发表《走出非洲》时用的笔名是“以萨克·迪内森”,有评论家认为“以萨克”是出于《圣经》里的以扫。上帝怜恤亚伯拉罕与妻子撒拉无子,准让撒拉生育,当时撒拉已经90岁,觉得不可能,说“我和我主都老了”,大笑,后得子,取名“以扫”,便为“大笑”意。此观点不知出处何处,凯伦自己从来没这么说过。但多少不是空穴来风,侧面证实了她求子之心的强烈。在她与家人的信件里发现,她曾两次怀孕,一次为1923年,另一次为1926年。报过喜讯之后,就是一封神伤的信:“我不知道如果真有了孩子会如何,也永远不会知道了……”发生了什么?是自愿流产还是被迫堕胎?幸好传记作家倾向于前者。

第四个问题是感情生活。1918年,凯伦与丹尼斯·芬奇-哈顿在穆海迦俱乐部认识,丹尼斯成为他们夫妇共同的朋友。直到1925年,凯伦正式离婚后,丹尼斯住进她家。即书中提到的“丹尼斯·芬奇-哈顿在非洲除了我的农场之外,没有别的住址。每两次远征狩猎期间,他总住在我家,他的书和唱片都存在这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同居?难说。凯伦一直用“友谊”形容这段交往。《夜航西飞》的女作者柏瑞尔·马卡姆是丹尼斯的朋友,始终认为他与凯伦之间没有性关系,因为丹尼斯是同性恋。但凯伦的孩子确实是丹尼斯的,她与丹尼斯商量过。而丹尼斯的答复是:“或者,你可以把‘丹尼尔’删掉。”丹尼尔是这个可能出生的孩子的名字吗?删掉是指堕胎吗?传记作家争论不休,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丹尼尔从来没打算跟她结婚。

不过有一件事,丹尼斯做得很仗义。那是1928年,威尔士亲王访肯,布洛尔·布里克森男爵和丹尼斯一道负责接待。布洛尔已经再婚,殖民地上出现了新的男爵夫人,可想而知凯伦的微妙地位。显然是为了帮她撑门面,丹尼斯想办法安排了威尔士亲王对农场的访问。这次到访对凯伦很重要,她在书中几次提到。

这是爱情吗?凯伦的死忠粉强烈反对电影《走出非洲》里面的描写,坚持认为凯伦不曾“迷恋”丹尼斯,而是:“她爱丹尼斯,但她也爱非洲大陆,原住民和野生动物。”爱到底有几个名字?爱与爱,是否完全一样?

(戴头巾的丹尼斯)

合作、约稿、咨询:qingcheng0078@vip.163.com;

公共微信号:倾城不客气;

新浪微博:作家叶倾城

腾讯大家专栏:http://dajia.qq.com/user/qcqingcheng#af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