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是技术也是伦理

微博包括140字的短微博、长微博及微博图片、文章、网址等,主要以发短微博为主,以其它方式为辅。微博技术手段就所要达到的主观意图来说,分为积极技术手段和消极技术手段,就公权与私权的角度来说,分为公共技

堂吉诃德说:“人生的舞台上也是如此。有人做皇帝,有人做教皇……反正戏里的角色样样都有,他们活了一辈子,演完这出戏,死神剥掉各种角色的戏装,大家在坟墓里也都是一样的了。”

桑丘说:“这个比喻好!可是并不新鲜,我听到过好多次了。这就像一盘棋的比喻,下棋的时候,每个棋子有它的用处,下完棋就都混在一起,装在一个口袋里,好比人活了一辈子,都埋进坟墓一样。”

堂吉诃德与桑丘这场有关生死的对话,相当精彩。用两个显而易见的比喻概括了几乎所有的哲理。

这次,我想谈谈有关死亡的问题。这仿佛是一个终极命题。

我第一次跟死亡擦肩而过,是在很小的时候,小得几乎没有记忆。母亲告诉我,当时我们搬家,雇了一匹马车,走到半路不知怎的,马突然发毛了。马发毛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全家坐在马车上,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沉默地望着眼前一片飞沙走石,除了马的嘶叫声,周围都安静得有些可怕。眼看马车快翻了,我妈情急之下将我扔出车外,自己也跟着跳了下去。她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摔死比被马踩死要来得痛快。

后来,我妈没事,我也只是在地上打了个滚,连皮都没擦破,算是大难不死的头一遭。

这事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我完全没有记忆,听母亲的转述时,也没有庆幸之感。无法直面的记忆,我通常都当作没有发生。

但作为有意识的成年人,我母亲的行为颇有点破釜沉舟的味道。尤其是那句“摔死比被马踩死要来得痛快”,非常具有代表性。一般人在直面死亡时做出的各种行为,便是他下意识中的人生观。当死亡无可避免的时候,能做出的最直接的判断,便是选择死亡的方式,这听起来像是某种无可奈何逆来顺受的人生态度,但其中的一些东西,却很值得玩味。对于死亡方式的选择,其实也是一种对人生的控制,也就是说,这类人,自始至终都坚持掌握自己的命运,包括死亡。

我想起之前跟一位朋友聊到自杀这一问题时,他提出了一个很另类的观点——自杀也是在掌握自己的命运,出生是无法选择的,但可以选择如何去死。“你想想看,没人征得你的同意就让你降临于世,”他说,“但死,你却是可以选择,时间,地点,何种方式。这便是我对自杀的态度。”他强调,自杀是一种底牌,也类似护身符,当你想到自己可以控制死亡后,再艰难的日子也能挨过去。“就是大不了一死的这种气度。”他总结道。这听上去,似乎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正能量。

第二次接触到死亡时,我已经具备了记忆、清醒意识以及恐惧的功能。

初中二年级,沿着回家的小道走,从后面开过一辆摩托车瞬间将我撞飞。飞在半空中的我想:“这下死定了。”落地后,还没来得及感叹人生,整个人便晕了过去。邻居通知家里人时,我妈正在切菜,顾不上放下手中的菜刀便急急忙忙地提溜着冲了出去,途中跑掉了两只鞋子。

去医院的路上,我流了一个后背的血,早已失去知觉。倒霉的是,在清理伤口的时候我却醒了,护士说背上的伤口夹着无数小石子,需要挨个儿取出来,然后就是消毒,缝合。

母亲就在一边,我望着她光着的双脚,忍着痛没叫,如同面对酷刑一般,憋着一张便秘脸接受了整个清理过程。

起初,因为怕父母担心,我一直表现得很乐观。

回到家养病,才是噩梦的开始。一举一动都牵引着后背的肌肉,睡觉只能趴着睡,半夜痛醒,哭得一塌糊涂。为了转移注意力,我开始回想整个事件,这才心有余悸地想起当初飞在半空中时脑子里一闪而过的“死定了”的念头。那一瞬间并不害怕,却莫名心慌。紧张是种直接的本能,但并不恐惧。“恐惧”是趴在床上细想跟死亡擦肩而过的过程时,慢慢侵蚀上身的“蚂蚁”。

当年的我还小,“死亡”对于我而言便是“结束”,这是一种无比现实的感受,现实得比死亡本身还要可怕。“结束”,意味着第二天无法再起床,吃不到早餐,看不到父母,到不了学校,听不到同学们的新鲜事,还有看了一半的《射雕英雄传》……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都将跟你没有任何关系。

这是种无法再次参与到其中的恐惧感,一种被现实抛洒在外的缺失感,类似于彻底的孤独,有种大家都不再带你玩的失落。

很久之后我才明白,打从一开始,就没有人带我玩,这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本身也跟我没多大关系。

直接讨论死,对很多人而言是种忌讳,但将“死”书面化成“死亡”之后,便上升到某种哲学问题。

我有两个对此非常极端化的朋友。一个从不谈论死,即便你将它美化成哲学问题想与之讨论,他也不会买账。与此同时,跟死亡沾边的,如车祸、癌症、夭折、残疾、灾难之类的词汇也频频回避,一不小心说出口,会立马“呸呸呸”,以正视听。他并不承认自己是迷信,只是声称不能让太多这类的词汇占据脑子。“就像你待在沼泽之中,迟早也是会陷进去的啊。”他为自己的行为给出了这样一个解释,“你在看深渊,深渊也在看你。”

而另一个朋友,却对“死”表现出各种肆无忌惮的情绪,出门骑车便会想一遍今天会不会被车撞,在火锅店吃火锅的时候会想,煤气会不会爆?身上出现病痛,第一个反应便是,会不会是癌症?“你不觉得把所有的雷区都跑了一遍后,要轻松得多吗?”他说,“出门想着车祸,你会更注意行车安全;吃火锅时想着煤气爆炸,就比较容易防患于未然;身体出现问题,想到癌症,不正好可以做个全身检查吗?”他的一番哲学理论是,越是害怕的东西,越是要提,直到你习以为常,直到你不再害怕。

我这两位有着不同人生状态的朋友,却都意外地过得还不错。第一个朋友虽然忌讳多多,却是个单纯的乐天派,很少见到有负面的情绪,有时候天真得有点傻气。第二位朋友尽管时常诅咒自己,却生活得一帆风顺,几乎没遭遇过什么挫折,看来被踩过一遍的雷区,似乎真是一条康庄大道。

死亡之所以被视为终极命题,也许是因为一个人如何看待死亡,便是他如何看待人生的写照。或许“贪生怕死”并非贬义,而是一种热爱生活的表现。“舍生取义”也并非藐视生命,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对生命的诠释。

大难不死,是一句充满阿Q精神的喊话,等同于“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里面都充满了一种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英雄气概。后面跟着的那句“必有后福”,想必也是对之前生死一线的感慨。大难不死,本身也是一种福气。

回到堂吉诃德与桑丘的对话上来。归根到底,生命也只是一个过程,不论是车水马龙,还是门可罗雀,最终都是洗净铅华,繁华落尽。

对了,堂吉诃德还说过:“什么倒霉事都别去愁它,最坏无非一死;如果死得好,死就是最好的事。”

(作者微博、微信名:海阳  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脱口秀节目《海阳现场秀》主持人,FM106.6每天17:00—18:00播出)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