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大V的言论边界

大V或意见领袖分为多个层面:政治层面大V、经济层面大V、文化层面大V、社会层面大V、娱乐层面大V、扒粪或反腐层面大V、历史层面大V、思想层面大V,对权力影响最大的是政治思想大V。意见领袖大V与其它层

中国男人形象真的很差吗? (视频可猛戳这里)

关于中国男人是不是配得上中国女人的话题似乎已经有些过气,这些天正流行的和形象有关的话题是“颜控”。“颜控”一族正在年轻人中悄然流行,他们往往非常看重长相,喜欢以相貌来评价他人。

“颜控”和“中国男人的形象是否配得上中国女人”这两个话题多少有些“渊源”。颜控族们认为社会过于注重相貌是对相貌平平者的不公,而在最新一期的“腾讯新闻事实说”节目中,几位嘉宾在讨论中国男人形象是否配得上中国女人形象时,也谈到了社会主导性对中国男人形象的影响问题,他们甚至谈到了中国官员往往以大腹便便的形象示人,中国官员的形象对中国男人起到了极坏的示范效应。

比如,在节目中女性专栏作者侯虹斌引用美国学者的“瀑布理论”分析,最上层人生活方式往往会得到较接近他们较高人模仿,中层人模仿接触到最高层,会模仿上一个阶层,这种方式一步一步往下传,实际上是在传播一种“价值观”。

在谈到中国男人不注意形象时,很多人都会像节目中的嘉宾一样提到在中国现有的社会评价体系下,男人的形象气质没有实质性加分。其实在中国古代,对官员的形象气质也是有要求的。比如官员要想晋升,在形象上就有一定标准——— 要看脸型和身段,概括起来八个字“同田贯日身甲气由”。

“同”是长方脸,“田”是四方脸,“贯”就是头大身直体长,“日”,就是长短肥瘦适中,又站得直。而“身”是体斜不正,“甲”是大头小身体,“气”就是单肩高耸,“由”就是小头大身体。一旦被划入后四种,在面试或晋级时都是不沾光的。

所谓社会评价体系也只是一个通用的规则,凡事皆有例外。男性形象到底会对社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不是一定是正相关的关系,这也未必。两晋南北朝是比较在乎男性妆容的,可两晋南北朝是中国比较差劲的时代。

穿越历史尘埃,回归到互联网的讨论阵地上,颜控也好,中国男人形象的优劣也好,说的直接一点,这只是在呈现人对美的追求罢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社交网络工具,这些话题也压根成为不了话题。早在10年前,评论家鄢烈山老师就写过一篇文章。鄢老师每天散步发现,女的不论是衣着普通的打工妹,还是服饰时髦的白领丽人,个个都是有型有款,至少是穿着得体。男的则普遍面皮灰黄、头发干枯,雄姿英发的极其罕见。因此他认为,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

10年前,男人形象的讨论泯然众人矣,10年后的今天它却被炒得沸反盈天。这和社交网络的发达是分不开的。社交网络发展起来以后,哪怕是朋友圈这样比较“私密”的空间,晒与表达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以前很私人化的话题现在可能就变得“公共”起来,话题的“公私”边界不再那么明显。于是什么样的男人搭配什么样的女人,完全可以发酵成一个带有公共性质的话题,供大家消遣。

况且,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社交媒体中,人人都在尽可能地释放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感受未必会成为指导他进行人际交往的规则。颜控即是一例。前段时间,四川德阳一名年轻的交警和市民闹纠纷,因为交警长得帅,所以在网络舆论中,网友们丝毫不在乎交警脱掉上衣的不雅,纷纷力挺交警。“帅就是正义”的网络流行语也开始蹿红。别看那些网友们在热捧“帅就是正义”,但我不相信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一定会认可“帅就是正义”。

再比如,台湾明星柯震东吸毒被抓后,因为帅气有型,粉丝们不离不弃。那些“柯震东加油”的呐喊声中,或许还存在着网络公关的可能性。只是相对于网络之下的现实生活,开放的社交媒体更容易聚集话题,当一个话题在网络上蓬勃壮大,很多时候我们会有一种“现实生活也是如此”的错觉。起源于生活,发酵于网络。只是在现实生活中,成熟的社会人懂得用明确的是非价值标准来规制自己的这种心理感受,他们尽可能地会把这种心理感受深藏在内心某个角落而不是把它肆意放大。而互联网以及各社交网络平台,恰恰提供了这个阵地。“颜控”的焦虑如此,“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的争议也是如此。

年轻人在焦虑颜控,中年妇女对中国男人形象的好坏念念不忘,只是因为他们都感觉到自己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有很多人认为这些话题其实都是互联网时代的话题,娱乐性质大于教化意义。但有一点必须承认,娱乐也好,教化也罢,它们能发酵成一个众多人参与的热门话题,终归算是对社会善意的提醒。

关于外表讨论大部分人认为可能会留于表面,但经过类似《腾讯事实说》节目这样的讨论,其实我们还可以发现很多深层次问题可以拓展。也许,形象的问题不只是形象,更多还是表达一种隐忍的权利诉求。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