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核心不是纸,是光

纸张只是阅读的一种载体,绝不是唯一的,但是如果没有了光,嘿嘿,那还谈什么阅读?

文/小刀崔  起点人气写手,豆瓣阅读达人,【小刀崔阅读馆】(微信号:readcui)出品人,专注人文,跨界科技。

我很喜欢Kindle2这个电子阅读器,最近跑来跑去,空隙时间一直拿它读书。年后断断续续看了苹果二号人物《沃兹传》,乐嘉的《本色》,二战纪实文学《巴黎烧了吗?》。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本来已经有了多种版本,还是忍不住下来一个电子书,在火车上看到天亮。

书痴的癖好在于把所有的藏书随时随地带在身边,现在有了Kindle,聊以慰怀。那天游览蒲松龄故居,人在旅途,没办法回书房找欢喜的《聊斋》版本,于是直接下了一本人民文学版的《聊斋》,阅读乐趣无障碍。

网上书店较之于实体书店,最大的优势就是更丰富的选品,也就是所谓的“长尾”,Kindle将这种长尾效应进一步发扬光大。所有的纸质书,无论曾经多畅销,总有一天会面临停止印刷的命运。可是,只要亚马逊在,Kindle电子书就永远不会停印。

另外,畅销书Kindle版基本比纸质书便宜50%,非畅销书也平均便宜25%左右,还有很多版权已过期的书在Kindle上完全免费。

从购买方式上讲,Kindle电子书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购买,而且10秒钟后即可得到。从阅读体验来讲,你可以在电子书上随意做笔记、搜索相关类容,视力不好可以放大字体等。从便携性讲,你在旅行中若有一个Kindle,基本上就有了一个随身图书馆。

很多人说,平板电脑也可以读,大屏手机也不妨碍,可是这些屏幕的光太亮,即使在夜间模式下阅读,仍然刺眼,这是普通屏幕阅读的死穴。Kindle的制胜法宝就是拥有电子墨水专利,屏幕光泽完全等同纸张,在光污染非常泛滥的今天,保护眼睛是多么迫切的事情。

用惯了Ipad的朋友,初次接触Kindle后,无不报以鄙视的眼神,想这样的古董怎么会盛行整个世界?只有热爱阅读的人才会懂得Kindle的迷人。如果说Ipad是风姿卓越的绝代佳人,那么Kindle绝对是含蓄沉静素面朝天的婉约胭脂。最初,就连乔布斯也质疑Kindle的存在,苹果屏幕美轮美奂的程度举世公认,当人们的眼睛习惯了缤纷的颜色,还会有人会在一个黑白的电子屏幕上阅读吗?亚马逊的掌舵人贝佐斯在乔布斯大神的眼皮底下,玩了一招大巧若拙的技术革新,反其道而行之,在黑白的世界,唤醒阅读的乐趣。

我们的生活笼罩在光线过于充足的环境中,我们对黑暗的理解太过狭隘,光线使人们缺少了真正的孤独感和内省。这是一个光污染到了令人发指的时代,眼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每天早晨,随处可见眼睛红肿眼神困乏的人们,当手机成了一项体外器官,海量的信息与视频随手可取,都在挑战眼睛的承载程度。《黄帝内经》中说,多视伤血。过度用眼,势必削弱人的气血。在信息时代,保护眼睛才是捍卫阅读的重中之重。

Kindle Paperwhite 的专利是前置光源,好似阅读之时,旁边有一台光线均匀柔和的台灯,灯光下照到纸上,然后光线反射到眼睛;而液晶屏的灯光则是直接射进眼睛,有点类似用肉眼直接看台灯。iPhone或Ipad,都是明亮的背光式液晶显示,在色彩处理上臻于完美,但无法在强光下观看,只适宜在室内环境下欣赏。

Paperwhite 2 妥善解决了第一代屏幕发光光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有些朋友反馈,在屏幕底侧有些许漏光现象,但无伤大雅。无论是弱光或强光环境下,其屏幕一成不变,极其接近纸张的颜色。

关于纸质书与电子书的优劣,我不愿多言,孰轻孰重,孰好孰劣,列位看官心中都有定论。我想说的是,今天我们应该以开放的胸怀,看待电子书这件事儿。

纸媒转型,报人革新,最难改变的是心中无法割舍的纸崇拜。我做过多年报纸,深知每一位从业人员,都根深蒂固地认为,只有印在纸上的新闻或广告,才是真实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觉。纸,也不是鸿蒙之初开天辟地就有的,相对于竹简皮革,纸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但相对于现代科技,纸张就是一件古董。

对于纸张附着的情怀、温度与触感,这些都是爱书人难以割舍的。只是,在移动时代,阅读更加碎片化,传播更加多渠道,在今天,行万里路的意义大于读万卷书,独居一隅困守一室,穷首皓经的做学问,似乎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了。有很多鲜活的知识,有很多独特的风景,你只有在一线和中心城市,在和高手的碰撞中才可以看到学到。知识拥有量的多少,不再是职场制胜的砝码,随时随地和网络世界的对接,才是重要的。虽然我至今还是很向往坐拥书城读书到老的惬意,然而,亲,世界真的变了,如果一味抱残守缺,终将错过网络飞驰的高铁。

我喜欢Kindle的另外一大理由是,它可以调节光亮度。读书是需要视觉环境的,很多时候不宜读书。我少年读书,乡村中学晚自习常常停电,每每备以蜡烛。在摇曳的烛光下,躬身念书,那是一段温暖的记忆,但也由此患上近视。今天读书,视力更不比少年,字号小费劲,光线暗费劲,阅读的愿望不减,但阅读的能力却在下降,电子书不然,字号大小,光度调节,分分钟搞定。

阅读的核心载体不是纸,而是光。纸张只是阅读的一种载体,绝不是唯一的,但是如果没有了光,嘿嘿,那还谈什么阅读?

今年,美国当地时间5月30日,美国驻瑞士、列支敦斯登大使Suzi LeVine宣布就职。不过,这位大使并没有在就职仪式使用传统的纸质《圣经》或《美国宪法》,而是使用了Kindle完成自己的宣誓仪式。其时,Kindle上显示的是《美国宪法》第19条修改案的内容。

淡化情怀才能拥抱未来

以下是小刀崔与【异见】读者Q群群友对话的部分内容。

Q:是否真正应该转型的不是书店,而是书?书店只是特定的载体环境。

A:对啊,电子书将是主流。

Q:这么说来,以后纸书真的有可能不是主流了?

A:阅读的载体在变,渠道在变,阅读这件事,肯定会永恒存在。

Q:我想书和书店都要转型。未来的书应该都会数码印刷,只出几百册,作为咖啡馆(书店)旁边的展品,而封底的条码变成二维码,用kindle扫描以后自动购买电子版——线下体验,线上消费。当然,kindle也得换代。

A:新版的Kindle刚刚在中国首发,估计到12月份出售,功能已经很强大了。

Q:说到kindle,突然想起来中国的汉王怎么样了?

A:汉王,已经是淘汰产品了。阅读的未来,应该是软件与硬件的产品的结合,目前看,只有亚马逊可以完成这个,国内的多看阅读、拇指阅读、豆瓣阅读,还是太小众。

Q:我有个设想,如果出了便携式印书机,就不会出现库存的压力了。用数字设备选定书后,自己可以去某个有便携印书机的书店打印。

A:书将来会成为艺术品,可以收藏,但不是主流。即使从用材和环保的角度,书的印刷以后在降低。我一直提倡,书的核心不是纸,而是光。有光的地方,就可以阅读。在整个历史场合里,纸张的承载载体也很短,都是个过程。

Q:很多时候没想到要看书,但是看到书架上某本书好久不看就会想拿起它重温一下。用了kindle以后,感觉书是书,人是人,书和我没有很大的关系,只有读与被读的关系,我还是比较喜欢可以捧在手里的纸质书,沉甸甸的感觉。

A:我的建议是,淡化情怀,强调实用。Kindle给我带来很多阅读的利好,比如说,可以舒服地卧读。Kindle的标注功能也挺好,可以储存在云端。我过去给老爸经常搜索各种好书,后来有了Kindle,就肆意看了。我最近整理了一下书橱,凡是有电子版的,基本上都处理了。

对于电子阅读,建议积极拥抱科技的趋势,也许用了,就会马上对比到优劣之分。先声明,我也是书痴一个,迷恋各种版本的不同,在孔夫子旧书网,捣腾过书。但是,阅读也是需要便利和实用的。

Q:我现在就是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把自己喜欢的书买下来,除了阅读,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情节的满足。我偏向于以前的老版本,校正和出版都比较有水准。

A:书和人一样,有的人是惊鸿一瞥,有的人是擦肩而过,有的人注定了要一辈子厮守的。

我主张读书无目的,建议一定要诚实面对阅读这件事儿。说到这里,肯定有人投反对票:我怎么对阅读不诚实啦? 很多人对生活不诚实,对工作不诚实,对感情不诚实,对阅读同样也不诚实。阅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当一个人没有具体爱好的时候,就可以拿阅读和旅游之类的项目糊弄外人。如果只是看过几本漫画书或者口袋书之类的,就可以宣称自己热爱读书,这是不是有欠诚意?

有朋友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说下辈子投胎,如果不做人,那么选择做什么动物? 我想想,说还是做人吧。 起码,在现有物种里,只有人更容易修行自我。而阅读是修行的一种方式吧。

------------------------------------------------------------------------------------------------------------------

眼界决定世界,异见(微信号:yijian1000)邀您从多个维度看世界!

热门文章HOT NEWS